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年第5卷第22期

铅中毒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让患者配合治疗,使治疗措施完整落实,提高护理质量,有利于疾病早日康复。方法分析患者的心理特点,从身心两方面,采取不同的方法,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和心理干预。结果患者能在较短时间内适应环境,配合治疗,达到最佳康复。结论心理护理是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让患者配合治疗,使治疗措施完整落实,提高护理质量,有利于疾病早日康复。方法 分析患者的心理特点,从身心两方面,采取不同的方法,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和心理干预。结果 患者能在较短时间内适应环境,配合治疗,达到最佳康复。结论 心理护理是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不同类型铅中毒患者,采取与之相应的护理对策,使心理护理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更人性化、专业化。

【关键词】  铅中毒;心理分析;护理对策

 在铅作业环境中,由于对工人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不够,绝大部分劳动者,尤其是乡镇企业工人,对有害物质的认识有限,因此,当他们受到铅中毒疾病的侵袭和困扰时,都可能产生一定的情绪波动。作为一类患者,都有某些相似的心理反应和躯体反应。但是,由于每个人的先天素质不同,后天环境和教育条件不同,个人实践和主观能动性不同,故心理活动又千差万别[1]。随着传统的医学模式向新型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模式也从“以疾病为中心”的传统功能护理模式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实施人性化护理程序的护理模式。在护理活动中,应根据患者的个性特征、生活方式、心理状态、文化程度、致病原因、主要症状等,采取主动性、创造性的方式,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步骤和行动,为患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稳定的情绪,增强信心,以最佳的心理状态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在此,根据我中心收治的33例铅中毒患者的心理状态观察资料,探讨对不同类型铅中毒患者心理护理的对策。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3例,男19例,女14例,年龄最大57岁,最小19岁,平均39岁。自出现症状开始发病时间最长为3个月,最短为10天。其中因用锡壶烫酒中毒者8例,制造蓄电池生活环境受铅污染所致中毒者5例,与工作相关20例。本组3例为外院转入的初诊误诊者,有明显腹部绞痛症状,表现为发作突然,部位广泛,呈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重,疼痛剧烈难忍,用手按压减轻。伴有面色苍白,全身出冷汗,恶心、呕吐、头痛等表现。其余30例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乏力、肌肉关节酸痛、食欲不振等症状。

    1.2  实验室检查  患者入院时尿铅平均含量为0.87~4.58 μmol/L,血铅4.20~28.63 μmol/L。

    1.3  入院后处理  入院后常规应用依地酸二钠钙1.0 g加入10%葡萄糖液10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3天为一个疗程,4天后再开始下一个疗程,平均用药3个疗程,用药人均9 g,所有患者均痊愈。

    2  不同类型铅中毒患者的心理特点

    2.1  轻度铅中毒患者  该类患者共30例,多数为职业性铅中毒者,年龄19~45岁。因对铅的危害缺乏认识,生产作业时未加任何防护,甚至在生产车间进食。早期出现的头晕、失眠、关节酸痛被误以为是疲劳所致而未予重视,进而使病情日益加重。当了解是铅引起的病症时,又对铅中毒的预后产生疑虑,担心是否会留有后遗症,尤其2例年轻未生育妇女,担心影响以后的生育,而显得焦虑不安。

    2.2  中度铅中毒患者  该组有3例,因病程较长,病情复杂,前期诊断不明等原因,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自认为已无药可救,表现为精神萎靡,或紧张恐惧,或疑虑不安,或悲观绝望。这些心理活动对疾病的转归起着消极的作用。

    2.3  重度铅中毒患者  在我国目前罕见,本组无该类病例。

    3  护理对策

    3.1  轻度铅中毒患者  护理人员除了日常物质行为护理外,更要帮助该类患者纠正错误的认知。通过对铅及其化合物的特性、危害、临床表现、预防及治疗预后等知识的宣讲,使他们消除了各种疑虑,也自发地认识到应从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去重视防护,加强自身保护。如在生产环境中,要穿工作服,戴口罩,进食时要洗净双手,不能在工作区域用餐,下班时要沐浴更衣,出现不适时要及时就诊,不用锡壶烫酒等。对于少数患者特别关注铅对生殖系统的影响问题,我们作了更为详细的解答,告知她们金属铅虽可影响妇女生殖功能,接触大量铅的女工有不孕、流产和畸胎等,但铅对生殖系统的损害不是终生的,随着体内含铅量的减少,可以恢复生育功能,平时要注意加强劳动卫生防护工作,尤其在月经期、怀孕期、哺乳期,应避免接触,还应定期进行职业性体检。随着该类患者疑虑的消除,加之医护人员的积极暗示和及时鼓励,患者的心理状态良好,治疗过程轻松顺利,达到预期疗效。

    3.2  中度铅中毒患者  对此类患者应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支持,在护理过程中,注意顺应患者的个性,稳定其情绪,用鼓励、保证、积极暗示的语言做好精神安慰工作。腹痛、关节酸痛是这类患者面对的主要问题,处理疼痛除了使用止痛药和镇静药外,我们还通过心理暗示止痛、与患者交谈、欣赏音乐、看电视等方法来转移其注意力,消除其紧张情绪。针对患者对治疗信心不足的状况,我们和患者一起对其身体状况和治疗计划进行讨论,让他们及时了解治疗方案及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症状,使他们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一方面增强对医护人员的信赖,同时也能有效地消除对疾病的恐惧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用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同时,护理人员诚恳真挚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对患者也是莫大的安慰。

    4  讨论

    作为护理工作本身应与医疗相同步,即在对患者进行躯体护理的同时,有效地进行心理护理,通过护士与患者的交往,以行为来影响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使患者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主动地接受治疗,以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医学实践过程中,心理护理的配合应贯彻其始终。此外,在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应注意自身素质对患者心理的影响。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尊重患者,对患者充满同情和理解,视患者如亲人,语言准确规范,避免使用伤害性语言,不在患者面前窃窃私语,各种操作沉着、果断、轻柔等,这些都能使患者感到安全、放心,产生积极良好的情绪,从而有利于疾病的康复[2]。

   

【参考文献】
  1 王国强.心身疾病的心理护理原则和目标.实用护理杂志,2000,16(4):42.

2 贺丹军,张宁.医学心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34-135.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南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作者: 陈郁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