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年第5卷第22期

硫酸镁局部湿敷治疗肾病综合征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硫酸镁溶液局部冷湿敷联合溶栓治疗肾病综合征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研究的方法,以50%硫酸镁溶液局部湿敷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为试验组。尿激酶治疗组为对照组,进行疗效、副作用的比较。结论以50%硫酸镁溶液局部冷湿敷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效果较单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效果好。...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硫酸镁溶液局部冷湿敷联合溶栓治疗肾病综合征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研究的方法,以50%硫酸镁溶液局部湿敷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为试验组;尿激酶治疗组为对照组,进行疗效、副作用的比较。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其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以50%硫酸镁溶液局部冷湿敷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效果较单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效果好。

【关键词】  肾病综合征;下肢静脉血栓;硫酸镁;护理

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患者时存高凝状态,血栓形成是肾病综合征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因此,应对本病采取积极预防,一旦发生血栓、栓塞及时处理与正确护理是预后的关键。现将我科收治44例肾病综合征合并下肢静脉血栓患者治疗以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符合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1]。全部经彩色多普勒或静脉血管造影确诊有下肢静脉血栓均是发现患肢肿胀24 h以内就诊。对照组:21例均为住院患者,男12例,女9例,年龄16~53岁,平均30.5岁。血栓多发于下肢髂静脉、股静脉。17例发生于左下肢,4例发生于右下肢。试验组:23例均为住院患者,男13例,女10例,年龄16~55岁,平均32岁,16例发生于左下肢,7例发生于右下肢。

    1.2  治疗方法

    1.2.1  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饮食上应进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清淡饮食,适当饮水及富含纤维素的饮食,忌高脂、高盐饮食,以免增加血液黏度,加重病情。抬高患侧肢体,同时继续服用强的松1 mg/(kg·d),尿量少于800 ml/d且全身水肿严重者,于输液后临时给予小量速尿利尿治疗以及降脂等处理。

    1.2.2  溶栓治疗  对照组:入院确诊后,首次给予尿激酶100 u加入5% GS 200 ml经患者肢足背浅静脉缓慢滴注,在栓塞部位上方腿部加压,此后每日以同样方式给予尿激酶20 万u加入5% GS 200 ml静脉缓慢滴注,同时用低分子肝素40 μg ih q 12 h。试验组:在上述溶栓治疗的同时给予50%硫酸镁溶液浸泡多层无菌纱布后,拧去多余的液体,q 2 h局部冷湿敷,每天6次,夜间停用。

    1.3  疗效判断标准  (1)临床治愈(计1.0分):无沉重感,无压痛;下肢水肿明显或完全消退;复查显示:静脉最大排出量比治疗前改善2/3的血流量,可显示静脉管腔。(2)临床显效(计0.5分):站立15~20 min后疼痛,但其肿胀比治疗前明显好转;下肢水肿明显减轻,患侧下肢平面周长同健侧相比大腿不大于3 cm,小腿不大于2 cm左右;复查显示:静脉最大排出量比治疗前改善1/3的血流量,可见静脉管壁不规则,甚至有充盈缺损。(3)好转(计0.25分):站立10 min以内仍有疼痛、肿胀,但比治疗前轻;下肢水肿减轻,患侧下肢平面周长同健侧相比较治疗前好转;复查显示:静脉最大排出量比治疗前改善,达到1/4的血流量,可见静脉管腔不全梗阻,可以见到血栓。(4)无效(计0分):症状体征无好转,甚至患肢肿胀加重。治愈率、显效率、好转率以及无效率分别等于治愈、显效、好转以及无效的人数除以该组的总人数再乘以100%。总有效率=治愈率×1.0+显效率×0.5+好转率×0.25+无效率×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1  两组疗效比较注:试验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相比,*P<0.05

    3  观察及护理

    3.1  心理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引起下肢肿胀、疼痛、活动障碍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影响患者生活及工作。再加上病程长、治疗时间长,并在患肢扎止血带输液,给患者带来恐惧不安。因此,首先我们通过连续的护理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和交谈时解除其心理障碍,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护理人员要同情、关心患者,指导患者读书、听音乐,分散注意力,减轻疼痛感。在治疗过程中,还要耐心讲解本病的发展过程、治疗过程和护理要点,解除患者疑虑,以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需卧床休息2周,急性期为了预防栓子脱落,应绝对卧床休息,限制下床活动,并将患肢抬高30°,有利于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减轻静脉内压力,缓解疼痛。

    3.2  患肢皮肤温度及颜色观察  注意观察患肢皮温,足背动脉搏动,皮肤颜色及肿胀消退情况。随时触摸患肢皮温与健肢是否一致,患肢足背动脉搏动是否良好,借以判断患肢血液循环情况及有无动脉血栓发生。每日用软尺测量患肢周径,在患肢小腿中段定位测量,并做好记录。

    3.3  观察患肢疼痛的变化  详细记录疼痛的部位、程度、是否游走及方向,在应用溶栓治疗后,应观察患肢相关动脉的搏动及血压情况,并观察毛细血管的充盈度,以观察溶栓效果,测量血压时时间不宜过长或连续进行,以防长时间压迫而加重缺氧。恢复期可将患肢置于与心脏平面的位置上、下10°左右,来促进动脉血液流入患肢。

    3.4  输液患肢处理  由于患肢肿胀,静脉穿刺难度高,要求护士要掌握熟练的穿刺技术,避免损坏血管。为避免反复穿刺,可采用静脉留置针注射,应注意留置针的护理,严格无菌操作,防感染发生。扎止血带松紧要适度,若患者感患肢麻木应松解。

    3.5  溶栓用药护理  静脉滴注尿激酶时注意以下几点:(1)要从患肢静脉远端穿刺;(2)速度快,尽量在1 h内滴完;(3)止血带应扎在距穿刺处10 cm部位,松紧以不影响静脉滴注为宜,液体输完后再将止血带取下,目的是阻断患肢静脉血流,让药物通过交通支进入深静脉内,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用药期间监测肝、肾及凝血功能,用药后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3.6  恢复期护理  患肢肿胀明显减轻,疼痛消失后让患者适当下床活动,增加肌肉收缩;加速静脉血液回流,防止新的血栓形成,先站立然后慢慢行走,在床上时逐渐增加活动量,让患者做患肢伸屈、抬腿活动。运动应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以活动后不感疲劳为度。

    4  讨论

    在NS时,由于促凝集和促凝血因子增高,抗凝集和抗凝血因子的下降及纤维蛋白溶解机制的损害,产生高凝状态[2]。严重低蛋白血症使血液浓缩,高脂血症使血液黏性增高,加之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利尿剂的使用,NS患者极易形成静脉血栓、栓塞。由于缺乏特异性先兆症状,很容易造成漏诊、误诊。因此,护士在为患者进行常规护理时应提高警惕,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在采血时发现血液黏稠、易凝或静脉注射时发现回流差等现象,均提示患者是高凝状态,若患者出现口渴、烦躁,并自诉肢体突发疼痛,均提示有血栓形成的可能,应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必要的检查。

    目前,对新鲜血栓以尿激酶溶栓治疗效果最好。本研究辅以50%硫酸镁外用可明显增加其疗效。由于硫酸镁是外用型消炎止痛药,Mg2+、SO2-4均为较强的极性物质,具有良好的穿透性,可以经皮肤渗入皮下组织血管,Mg2+通过阻滞细胞外Ca2+内流等机制而使血管扩张,使局部血流加速,增加溶栓效果以及促进细胞外液回流,且Mg2+可以降低神经细胞兴奋性,起到止痛作用。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患肢常有明显肿胀和疼痛,外用50%硫酸镁局部冷湿敷患处,有消炎去肿促进静脉栓塞恢复功效[3]。

    本研究以50%硫酸镁溶液局部冷湿敷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肾病综合征患者下肝静脉血栓效果较单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效果好。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11.

2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616-1619,2161.

3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3,459.


作者单位:四川泸州,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通讯作者) 四川眉山,眉山市第二人民医院

作者: 朱玉霞,杜春燕,陈秋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