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9年第6卷第6期

应用纽曼系统模式对产后抑郁症的护理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通过总结12例应用纽曼系统模式对产后抑郁症的护理体会,认为通过纽曼系统模式进行评估和干预,应用三级预防措施使抑郁症产妇获得健康。【关键词】纽曼系统模式。产后抑郁。产后抑郁作为产科和心理学的边缘学科日益成为研究焦点。...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通过总结12例应用纽曼系统模式对产后抑郁症的护理体会,认为通过纽曼系统模式进行评估和干预,应用三级预防措施使抑郁症产妇获得健康。

【关键词】  纽曼系统模式;产后抑郁;评估;干预

妊娠、分娩为孕产妇的正常生理活动,孕期及分娩后的情绪变化,在心理及内分泌方面所起的作用,近几年受到国内外的普遍关注。产后抑郁作为产科和心理学的边缘学科日益成为研究焦点。产后抑郁症是一种良性精神疾患,但其发生率高达10%~30%[1],又具有多发病、常见病的特点,不仅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还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发育和家庭生活的稳定。纽曼系统模式是应用评估干预措施,把预防作为干预,对降低或防止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具有积极作用。2006年至2008年应用纽曼系统模式对12例经精神科确诊的产后抑郁症患者进行了护理干预,效果显著,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2例患者,年龄26~34岁。职业:个体3例,工程师2例,教师2例,护士1例,营销员1例,驾驶员1例,待业2例。文化程度:本科以上4例,中专及高中6例,初中2例。孕前健康状况:曾经患有各类疾病10例,孕期并发症9例。分娩方式:剖宫产9例,自然分娩2例,流产1例。初产妇11例,经产妇1例。抑郁症家族史2例,发病时间:产后3天~4个月。12例患者通过护理辅以抗抑郁药物治疗,住院7~10天出院,随访6~10个月。

    2  方法与结果

    2.1  纽曼系统模式的评估和干预[2]  纽曼系统模式以开放系统为框架,用整体的方法看待人与环境的互动。人被认为有三种防御机制,而环境中的压力源纷繁复杂。护理的目标就是要根据人对压力源的反应情况进行干预,即恰当运用初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措施来维持或恢复系统的平衡,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3]。

    2.2  初级预防  属预防性干预,包括强化个体的弹性防御线及抵抗因素,进行个体教育,避免与应激源接触或进行对应激源的脱敏。本组患者12例,除1例是2+月因窦性心动过速及工作原因要求终止妊娠外,其余11例孕31~38周,对产科相关知识了解2例,部分了解6例,不了解3例,无准备妊娠3例,无一例夫妻双方共同参加过孕妇学校的学习。入院后进行常规产科知识宣教,使孕妇及家属了解妊娠、哺乳和育婴知识。

    2.3  二级预防  筛查属于治疗性干预,入院后对每个孕产妇进行评估,列出最佳健康的偏差,孕产妇明显的症状,提出护理诊断,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本组12例孕产妇入院前后有4例失眠,5例睡眠差,伴有胸闷,心悸窒息感,1例曾自杀2次,1例担心自己无力照看婴儿。本组12例患者均经过精神科会诊,与患者共同制订目标。

    2.4  三级预防  属于治疗后重组的干预,通过激发动力,进行教育和再教育,行为矫正使其面对现实,制订不断前进的目标,充分利用内部和外部可获得的条件,维持患者最佳功能水平,回到初级预防的循环。12例孕产妇住院期间经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情绪稳定,配合治疗7~10天出院,随访6~10个月,10例返回工作岗位,2例在家照看婴儿。

    3  讨论

    3.1  影响产后抑郁症发生的因素  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受到许多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及妊娠因素的影响。黄在菊等[4]认为产后抑郁症的发生与产妇年龄、职业、妊娠结局和新生儿性别无关,与产前并发症、产钳或胎头吸引助产、对分娩疼痛的恐惧有关。本组9例患有产前并发症,担心新生儿的预后。袁松华等[5]认为产前焦虑-忧郁情绪、不良个性因素、产后心理和生理变化是产后抑郁症的高危因素。本组有4例出现孕期失眠,5例出现产后睡眠差,2例情绪激动。韩明清等[6]认为对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影响因素有7个,包括本人健康状况、孕期夫妻关系、分娩时医务人员的态度、丈夫及家人期盼生男孩子的程度及孕期听课次数,孕期有焦虑或抑郁情绪。本组中10例过去曾患有各种疾病,3例有手术史,患者家属对患者身体状况和新生儿特别关注。徐凤森等[7]认为,产后抑郁症是多种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发病因素有数十种,比较公认的高危因素有:产前抑郁,对婴幼儿的护理压力、生活压力、产前焦虑,较少的社会支持、妊娠时情绪低落、婚姻满意度较低、有抑郁症史和婴儿器质障碍、有害身心的家庭事件、不良产史、缺乏自信、独身、社会经济状况差、没有准备的妊娠等,其中最主要的有产前焦虑及抑郁、缺乏自信、对婴儿的护理压力。

    3.2  初级预防

    3.2.1  初级预防干预措施  (1)孕妇夫妻双方亲属,参加每周循环举行的孕妇学校至少2次,接受分娩,哺乳和育婴知识普及。(2)参加熟悉产科病房以增加感官认识。(3)对其丈夫及亲属进行宣传教育,强调密切的夫妻关系和家庭关系对产妇和婴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增强其产后劳动参与意识,并倡导家人分担育婴责任,减轻产妇的劳累和心理负担。(4)丈夫全程陪伴护理。(5)认真做好出院宣教,告知产后咨询电话,使产妇碰到健康问题和育婴问题及时寻求帮助。(6)产后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经验丰富的助产士上门访视传授哺乳、喂养、自身护理和新生儿或婴儿护理知识与技巧,及时为产妇解除困扰。

    3.2.2  初级预防干预的目的  在于增加社会支持,以期帮助产妇渡过难关。社会支持包括情感支持、信息支持、物质支持和评价支持等。孕妇学校听课使孕妇得到了足够的有关妊娠、分娩、育婴以及自身护理的知识,减轻了产前焦虑的因素,增强了信心,同时对孕妇家属的宣教,强调了家庭的情感支持和家务参与的重要性,使家属自觉地分担产后婴幼儿护理的家务。这一措施强化了情感支持和物质支持的力度。产前参观产科病房让孕妇熟悉环境,有利于产妇的心理稳定,“导乐服务”减轻了产妇对分娩的恐惧感,密切了夫妻关系。丈夫的关怀和情感支持给予产妇强大的心理支撑,产后及时指导并传授护理和育婴技巧,解决了产妇的焦虑因素,并减轻了育婴压力。医护人员应注意语言交流的意义和技巧,美好的语言不仅使孕产妇听了心情愉快,感到亲切,而且还有治疗作用。干预措施同时强调评价支持的作用,即引导丈夫和其他家属给予产妇正确积极的评价,正性情绪,减少负性情绪,也增强了产妇的自信心。以上措施综合起效,强化了社会支持的作用,有利于帮助产妇渡过产后的情感脆弱阶段。

    3.3  二级预防  针对个体评估决定于反应的性质和程度,测定内部和外部可利用的资源以抵抗反应,目前一般采用两步筛选法即先使用筛查量表筛查出可疑患者,工具有贝克抑郁量表,一般健康问卷,医院焦虑及抑郁情绪自评量(HAD)[1]。爱丁堡产后抑郁自评量表(EPDS)[8]。孕期采用HAD,分A值和D值计分,A值表示焦虑,D值表示抑郁。A值和D值各项之和≤7分为正常,8~10分为可疑,≥11分可确诊为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产后采用EPDS调查,并增加本次分娩、家庭、婴儿、社会环境等内容进行跟踪随访。EPDS总分≤12分为阳性,≥13分为阴性,即可确诊为产后抑郁症。

    3.4  三级预防  心理治疗要结合支持性心理治疗,妥善解决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帮助纠正夫妻关系,调整与配偶的有关不良因素。及时对负面生活事件的解决和婴儿带来的产后经济负担的认识。高度警惕产妇的伤害性行为,注意安全保护,避免危险因素。预期目标:(1)产妇的生理、心理舒适感增加。(2)产妇和婴儿健康安全。(3)产妇情绪稳定,能配合医护人员与家人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3.5  纽曼系统模式特点  纽曼视护理为独特的专业,强调护理应关注可能导致压力反应的所有因素,并且应在护理过程中贯彻整体人、整体健康、整体护理的观点。随着当前对自理、初级预防的重视,以及人们对促进健康意识的加强,保健工作者应转向最佳健康照顾领域,护理也从面向疾病转向面向健康的场所。目前孕妇多为初产妇,独生子女,无生育经验,经过妊娠分娩后,机体疲惫,如果受某些因素的影响,如来自日常生活压力,婚姻冲突,缺少医护人员、家庭及朋友的关心等,可导致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不佳,进一步促使内分泌功能状态的不稳定,增加患者产后抑郁的危险。应用纽曼系统模式通过有目的的干预,减少或避免影响最佳功能状态发挥的压力因素和不利状况,从而帮助个体、家庭获得并保持尽可能的整体健康水平,对产后抑郁症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姜乾金.医学心理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06,249,311.

2 邹恂.现代护理新概念与相关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183-191.

3 将晓莲.护理理论.护士进修杂志,2005,20(3):197-198.
  
  4 黄在菊,冉红艳.产后抑郁相关因素分析.护理研究,2000,14(6):241-242.

5 袁松华,何进球.干预措施对产后抑郁发病的影响研究.中华医学与健康,2004(1):1-4.

6 韩明清,王桂红,李淑玉.产后抑郁发生情况调查及预防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80-482.

7 徐凤森,刘建森,张淑萍.干预措施对产后抑郁发病的影响.中华妇产科杂志,2003,38(12):724-726.

8 Coxjl,Helden JM,Sagovskg R.Detection of posthatal deprssion development of the 10 item Edinburgh postndl Depression Scale.Br J Psychiat,1987,150:782-784.

(本文编辑:杨 熠)


作者单位:310006 浙江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产二科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