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9年第6卷第8期

课后实习在护理本科《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实践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课后实习在护理本科《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实践,为临床实习模式的改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完成儿科护理学的校内理论教学后,实施儿科的课后实习,并依据实习表现、反思日记和出科考试综合评判实习效果。结果实习期结束,学生基本完成了实习计划规定的目标和要求,出科考试成绩优良率达到了......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课后实习在护理本科《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实践,为临床实习模式的改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在完成儿科护理学的校内理论教学后,实施儿科的课后实习,并依据实习表现、反思日记和出科考试综合评判实习效果。结果 实习期结束,学生基本完成了实习计划规定的目标和要求,出科考试成绩优良率达到了90%以上,临床给予的综合评价良好。结论 课后实习有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有助于临床护理骨干师资的培养,有助于学生评判性临床思维的形成和训练,有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  临床教学;课后实习;护理本科;儿科护理学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综合性、专业性强的学科,知识涉及面广,技术要求高,在护理本科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儿科也是护理本科生临床实习中必不可少的科室[1]。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校内教学和临床实习教学是相隔时间较长的两阶段教学,一般护理本科生在第5、6学期完成《儿科护理学》等临床护理课程的理论与技能学习,要到第八学期才进入临床科室实习,并且在短短半年的时间内,学生要进行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科和专科等科室的轮转实习,科室多,时间相对少,出现基础课、临床课、毕业实习的三段式教学弊端,使课堂讲授与临床实践不能很好地衔接,不利于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我系结合第二军医大学护理本科教学改革[2],并借鉴反思教学[3]等教育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实行专科课后实习的模式,将其应用于本校护理本科2000级、2002级、2004级学生的《儿科护理学》教学,取得一定的成效,现简介如下。

    1  教学对象

  本校护理本科2000级、2002级、2004级学生共138名,于第6学期进入《儿科护理学》的学习,历时3个月,包括校内的理论学习和课后临床实习2周。

    2  教学组织与实施

    2.1  实习目标及计划  此次儿科的课后实习目的在于使学生能通过与临床实践工作的接触,了解儿科病房、门诊的组织、运作及其相关的服务网络,体验儿科临床护理工作者所扮演的角色、工作内容与工作方法,进而体会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专业知识、技能与态度,加强自我认识与成长,并能借此经验整合校内所学的理论与实践,为今后本专业学生开展临床工作打好基础。在制定实习计划时,改变以往单纯实施校内教学的方式,实行校内教学和课后实习(即校内教学结束后安排到儿科参加实习)的模式,将实习时间安排在儿科护理学理论课程之后,并在传统儿科病房实习基础上增加了儿科门诊和儿童保健的内容。根据学生当时实际的各课程学习情况(已学完《基础护理学》并进入临床实习过部分基础护理操作,同时《内外科护理学》课程还处于学习当中,对各系统疾病护理知识尚未完全掌握),且实习时间较短的特点,安排学生在一周内跟随病房带教教员上班,以了解儿科的设置特点和工作流程,熟悉小儿科作为“哑科”的工作特点,并将已学过的儿科知识与护理技能运用于日常工作中;第二周轮转到儿科门诊,并安排两个半天到社区街道医院了解儿童保健工作的开展情况。对每个班次、每个部门的具体实习工作也制订了详细的目标和要求,在实习前将实习计划与要求告知学生,并规定每个学生在临床实践中随时记实习日记,把每日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新知识、新方法、新问题进行小结、反思和解疑。

    2.2  带教方法  课后实习由教研室授课教员与临床专职教员共同带教,授课教员在实习前数周即提前下临床了解实习工作安排情况,跟临床专职教员共同讨论、制订、修改实习计划。实习期间授课教员全程跟班协助带教,及时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做出调整,尽可能让学生完成实习计划中的预定目标和工作量,并对每人每日的工作情况进行小结和答疑。

    2.3  实习效果评价方法  采取双向评价方法,教员根据学生实习期间每日的工作表现、实习日记和最终的出科考核综合进行评价,学生在实习结束后采用无记名方式对每位带教教员进行评价。由于有授课教员全程跟班协助实习,又有细化的各班次的实习要求,从而使这一综合考核方法得以实施。实习结束返校后进行总结,分析评价学生实习中的问题、优点与不足及好的经验方法,对于学生评价良好的教员予以奖励并介绍经验,评价不佳的教员接受继续培训。

    3  教学效果

  实习期结束,学生基本完成了实习计划规定的目标和要求,出科考试成绩优良率达到了90%以上,临床给予的综合评价良好。与以往课后调查结果相比,学生反映此实习模式目标细化,可操作性强,评价中肯,有利于积极性的提高。

    4  讨论

  临床教学可分为课间实习、课后实习和毕业实习,而课后实习是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是验证临床医学理论、加深对临床医学基本理论理解和技能掌握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我们在《儿科护理学》的教学中改革实施了校内教学和课后实习相结合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改进了以往集中进行毕业实习的一些弊端。

    4.1  课后实习有效衔接理论与临床实践,有助于课堂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以往五年制护理本科生实行“三段式”教学,先基础课、后临床课、最后统一下临床实习,中间间隔时间较长,客观上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由于儿科实习时间短,往往学生刚刚回忆起前期所学知识、熟悉儿科工作的特点,又要转科,造成学生“走马观花”式的实习。改革后的课后实习在校内教学完成后即组织学生下临床实习,通过实践与前期所学的理论知识相对照验证,有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4.2  课后实习加强临床师资带教,有助于护理师资的培养  以往毕业实习时实习生多,学生分组后往往随带教老师跟班上各种班次,每人完成的工作量及学习到的内容各不相同,实习效果有较大的差异,并且跟班上班的带教老师的资历也不相同,往往注重对学生各项护理操作的训练及日常护理的程序,而对本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临床思维和综合素质方面有所欠缺。课后实习改变单纯临床教员带教的方式,而由教研室指派曾在临床工作过、具有较丰富临床工作经验的教员和临床专职教员共同带教,负责组织、协调实习工作,遇到问题及时调整安排,并对每天的实习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小结、讲评和答疑。这样使得教员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目标、计划完成情况了如指掌,对薄弱环节及时补充,加强了临床师资的带教力量;实习双向考核方式的应用,使临床带教教员更有使命感与责任心,有助于临床护理师资在带教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与带教能力。同时教研室教员在跟班带教过程中也不断了解临床的一些新理论、新方法,有助于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与眼界的拓宽。

    4.3  课后实习实施反思性教学,促进学生评判性临床思维的形成  课后实习期间要求学生记反思日记,记录自己每日的实践经历及在工作中遇到的新知识和新问题,帮助他们去回顾儿科护理实践,反思学到的内容和方法,从而促使学生有意识地在下一次实践中选择更好的方法实施操作,对其临床思维的形成大有裨益。

    4.4  课后实习注重临床科研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儿科作为一个综合性较强的科室,集中了各种小儿内科疾病与急危重症,同时也是护患矛盾最集中的地方,学生在临床教员的带领下参与了日常护理与各种常见病的护理,以及小儿科的一些具体工作,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临床技能的锻炼,另一方面在工作中锻炼了护患沟通及健康教育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我们还组织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在教员的指导下进行了临床护理科研课题的研究,全程参与课题的选题、设计、实施和分析,撰写发表了4篇论文,使学生体会如何在临床工作中发掘有意义的科研课题,促进了学生临床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课后实习的模式已在三届护理本科生的专科实习中实施,在实践中不断趋于完善,但是护理本科学生在护理专业课实习中应达到什么样的培养目标,须完成什么样的教学计划,经过什么方法实施教学,通过什么方法评价考核才是最科学合理的,这些问题均需要经过系统、科学的研究才能得出科学的答案。为此,我们运用近30年来在管理学、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广泛使用的胜任力模型作为研究工具,来构建系统化的护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以保证我们的护理教育改革沿着科学化、正规化的方向进一步深入,目前课题仍在进行中。

【参考文献】
  1 晏玲,薛媛.儿科护理本科实习生带教方法的探讨.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4(12):1230-1231.

2 李家顺,刘振全,许劲松,等.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5):1-2,9.

3 姜安丽,石琴,陈保荣,等.一种培养评判性思维护理教学方法——实践反思讨论法的研究及应用.山西护理杂志,1998,12(3):115-116.

(本文编辑:宋 青)


作者单位:第二军医大学教学科研课题(编号:JYC2008025) 200433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护理系(△通讯作者)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