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9年第6卷第8期

α-糜蛋白酶+玻璃酸酶联合液化颅内血肿的临床研究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临床上通过对76例脑出血患者采用不同液化剂液化血凝块的疗效观察,并采取全程专人护理措施。结果表明:采取α-糜蛋白酶加玻璃酸酶联合液化剂液化颅内血凝块的效果及再出血发生率方面远远优于尿激酶加玻璃酸酶,其中采用全程专人护理严密观察使用液化剂时的病情变化是收到满意治疗效果的关键。【......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临床上通过对76例脑出血患者采用不同液化剂液化血凝块的疗效观察,并采取全程专人护理措施。结果表明:采取α-糜蛋白酶加玻璃酸酶联合液化剂液化颅内血凝块的效果及再出血发生率方面远远优于尿激酶加玻璃酸酶,其中采用全程专人护理严密观察使用液化剂时的病情变化是收到满意治疗效果的关键。

【关键词】  液化剂;颅内血肿;血凝块;α-糜蛋白酶;尿激酶;玻璃酸酶;护理

临床上已广泛应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进行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治疗颅内血肿,并且取得了确切的治疗效果。推荐使用的血肿液化剂[1]对血肿的血凝块能起到一定的液化作用。但我们在应用过程中发现其液化血凝块的速度以及在液化引流过程中降低再出血的发生还不尽如人意。2003年12月至2005年10月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后需液化剂液化血凝块引流的病例76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应用的血凝块液化剂为尿激酶加玻璃酸,B组应用的血凝块液化剂为α-糜蛋白酶加玻璃酸酶。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后需置管应用液化剂液化血凝块引流的76例病例,随机分成A、B组。A组35例,年龄21~80岁,平均61.2岁,根据术前CT片按多田氏公式计算血肿量为36~104 ml,平均(53±25)ml,其中高血压基底节区血肿29例,脑叶血肿4例,外伤性亚急性硬膜外血肿2例。B组41例,年龄3~81岁,平均58.7岁,根据术前的CT片按多田氏公司计算血肿量为32~126 ml,平均(5±27)ml,其中高血压基底节区血肿35例,脑叶血肿5例,外伤性亚急性硬膜外血肿1例。排除病例:原发性脑室出血、幕下血肿、α-糜蛋白酶皮肤过敏试验阳性者。

    1.2  方法  应用北京万特福公司生产的YL-Ⅰ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进行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术中抽吸、粉碎清除血肿液态,部分及部分半固态血肿、清除量占血肿量5%~50%,余下血肿部分需置管注入血凝块液化剂并引流。A组病例于手术近结束时通过粉碎针注入2 ml生理盐水溶解的尿激酶2万u加玻璃酸酶1 500 u于血肿腔,术后每天2次从侧管抽吸液化血凝块后向血肿腔流入上述液化剂。B组同样方法注入2 ml溶解的α-糜蛋白酶4 000 u加玻璃酸酶1 500 u于血肿腔,术后每天2次抽吸液化血凝块后向血肿腔注入上述液化剂。两组病例注入液化剂后无明显颅高压者则夹管保留3~4 h,再开放引流,如注入液化剂后有明显颅高压者时则不闭管。应用α-糜蛋白酶前需做皮肤过敏试验,阳性者禁用。复查CT发现血肿消除量达80%以上才拔管,头皮伤口缝合1~2针。

    1.3  统计学处理  结果中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手术效果见表1。表1  两组手术效果注:与A组比较,P<0.05

    3  护理

    3.1  分班定人护理  分白班、夜班两个班,白班由责任组长负责,夜班由科内护士轮流值班。

    3.2  术前护理  (1)术前做好α-糜蛋白酶试验并记录好报告医生;(2)术前做好常规生化检查,凝血功能报告在正常范围内;(3)术前做好各种物品准备工作;(4)术前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疏导。说明手术目的,简述手术流程。

    3.3  术后护理  (1)严密观察病情,包括生命体征、意识、瞳孔的变化;(2)每天冲管注液化剂时,严格遵守无菌原则,以防颅内感染,记录注药及夹管时间,观察夹管过程中的病情变化,注意有无颅内高压症状;(3)认真记录引流物颜色、性质及24 h引流量,经CT复查后确定拔管时间;(4)预防再出血并发症:术后绝对卧床,将血压控制在140~150/90~100 mm Hg[2]。以防止血压过低引起脑血流灌注不足而加重脑出血、脑水肿,且术后选用α-糜蛋白酶液化剂对血肿腔壁的凝血、止血、抗凝、纤溶系统之间的平衡无明显干扰作用,不易引起再出血。

    4  讨论

  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粉碎水清除术是一种操作简便,费用较低,只要有CT的单位即可开展有效的清除颅内血肿的方法,但他只能清除血肿腔内的液态和部分半固态血液,残存的部分半固态和全部固态血液。主要是靠置管向血肿腔注入液化剂使血凝块液化后引流至颅腔外。该手术方式以往推荐的生化酶组成的液化剂是尿激酶2万u+玻璃酸酶1 500 u+肝素12 500 u。我院在应用过程中发现易致血肿腔再出血而去掉肝素,随后我们在体外做了310组不同组合的生化酶对血凝块物理性状影响的基础研究和观察,发现α-糜蛋白酶对血凝块有较好的液化作用,而后我们对两组病例选用尿激酶加玻璃酸酶与α-糜蛋白酶加玻璃酸酶液化剂液化血凝块进行对比观察,发现α-糜蛋白酶加玻璃酸酶组成的血凝块液化剂在术后再出血发生率、血凝块液化引流的效率,置管引流的天数方面优于尿激酶加玻璃酸酶组成的血凝块液化剂,并且差异有显著性,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行。

【参考文献】
  1 胡长林,岳涌涛,李志超.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规范化治疗指南.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92.

2 刘景瑞.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后的护理.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6,2(5):46.

(本文编辑:李 敏)


作者单位:422001 湖南,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