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9年第6卷第9期

125Ⅰ放射粒子植入治疗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护理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引导下Ⅰ粒子种植治疗肿瘤的护理。18G粒子植入针及轮盘式植入针。125Ⅰ放射粒子T1/2为59。CT自C1水平向下扫描至T1水平,层厚5mm,利用TPS计划系统计算布源后,在CT定位下植入125Ⅰ放射粒子。...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引导下Ⅰ粒子种植治疗肿瘤护理。方法 每例颈部转移淋巴结3个以下,淋巴结直径1.5~6.5 cm,平均直径4.2 cm。计算机TPS计划系统;Philips MX8000螺旋CT;18G粒子植入针及轮盘式植入针;125Ⅰ放射粒子T1/2为59.6天,平均能量27~35 keV,组织穿透1.7 cm,初始能率7 cGy/h,共211粒。CT自C1水平向下扫描至T1水平,层厚5 mm,利用TPS计划系统计算布源后,在CT定位下植入125Ⅰ放射粒子。结果 9例患者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6例;无变化(NC)2例;进展(PD)1例;总有效率66.7%。2个月内无死亡病例。局部皮肤红肿及破溃1例,经治疗2周后好转;无一例发生血管栓塞。结论 CT定位引导下能够准确地植入125Ⅰ放射粒子并有效地控制肿瘤转移灶的生长,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近期效果好,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正确合理的护理能够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关键词】  125Ⅰ放射粒子 植入 颈部淋巴结转移 护理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目前主要依靠立体定向系统将放射性粒子准确地植入瘤体内,通过微型放射源发生持续、短距离的放射线,使肿瘤组织遭受最大限度的杀伤,而正常组织不损伤或仅有微小损伤,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是进十年来治疗恶性肿瘤的又一新模式[1~4]。我们以2007年应用125Ⅰ放射粒子植入治疗颈部淋巴结转移9例,淋巴结直径1.5~6.5 cm,平均直径4.2 cm,近期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食管来源肿瘤2例,乳腺来源肿瘤2例,甲状腺来源肿瘤2例,肺来源肿瘤3例,男1例,女8例,年龄48~77岁。中位年龄58岁。每例颈部转移淋巴结3个以下,淋巴结直径1.5 cm~6.5 cm,平均直径4.2 cm。原发病灶均有病理诊断,颈部转移病灶均经CT检查明确。影像学检查未发现有头颅、肝脏、肾脏转移。

    1.2  方法

    1.2.1  仪器设备  计算机TPS计划系统;Philips MX8000螺旋CT;18G粒子植入针及轮盘式植入针;125Ⅰ放射粒子T1/2为59.6天,平均能量27~35 keV,组织穿透1.7 cm,初始能率7 cGy/h,共211粒[2]。

    1.2.2  治疗方法  CT自C1水平向下扫描至T1水平,层厚5 mm,将图像资料输入计算机计划系统(TPS系统),利用TPS系统布源后,设计粒子分布及粒子植入路径,在CT定位下植入125Ⅰ放射粒子。术后以CT明确植入粒子的位置分布、数量,并及时发现有无血肿、气胸、粒子移位等并发症[5~7]。

    1.2.3  疗效评价  术前与治疗后2个月复查CT进行比较,将肿瘤最大直径进行比较。(1)完全缓解(CR):病灶完全消失,影像学检测不能显示或仅有条索影;(2)部分缓解(PR):病灶缩小,体积较治疗前减少≥50%;(3)无变化(NC):病灶体积较治疗前减少<50%或增大<25%;(4)进展(PD):病灶体积较前增大≥25%或出现新的病灶。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  本组试验均于125Ⅰ放射粒子植入术后2个月CT复查,病灶完全缓解0例;部分缓解6例;无变化2例;进展1例;总有效率66.7%。

    2.2  并发症及不良反应  9例患者,1例发生局部皮肤溃疡,经换药后明显好转。无一例发生血肿、气胸、粒子移位等并发症。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支持  由于本组多为高龄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多存在焦虑、恐惧、抑郁、自卑等心态。顾虑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我们针对患者的顾虑及接受能力耐心解释疾病的相关知识。介绍CT引导下粒子种植治疗肿瘤的方法、优点、注意事项。解除患者的恐惧感,寻求患者亲友的情感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最佳的心态主动配合治疗。

    3.1.2  术前准备  术前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和辅助化验检查。并对检查结果做好记录,对有疑问或禁忌证者及时向主管医师反映。检查治疗中使用的各种器械的性能、灭菌日期和粒子的生产日期、剂量、有无泄漏。检查防护铅衣,眼罩、铅手套有无破损和损害,发现问题及时更换。

    3.2  术后护理

    3.2.1  并发症的观察预防  放射性粒子种植治疗肿瘤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运用临床时间不长,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还不完全了解。术后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时注意心、肝、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变化。必要时与术前的监测对照。本组术后1例出现局部感染、水疱、皮损、出血,予以换药后2周皮损愈合。肺栓塞是粒子种植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粒子浮出可进入种植器官附近较大的血管内,随血液流动,进入肺部,栓塞肺动脉或其分支而致肺栓塞。约10%的肺栓塞患者发病初期即死亡,但如早期诊断治疗得当,生存的希望甚至恢复的可能性极大。因此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当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咯血,伴心率加快,紫绀等。听诊可闻及肺部啰音,严重者休克。如发现上述症状,立即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并报告医生处理。并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勿深呼吸。避免剧烈咳嗽,用力活动。

    3.2.2  加强营养支持  营养不良是肿瘤患者病情恶化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本组多为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大多都有机体新陈代谢异常改变,分解增加,合成减少,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利用率降低。对正常组织也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加强营养对促进组织的修复,增强抵抗力,提高粒子成功植入成功率有重要作用。应给患者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对食欲不振者,可根据患者平时爱好。选用一些刺激食欲的食物,如酸、咸、甜等浓重口味的食品。为避免恶心,可给少油或无油的饮食,为防止便秘,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必要时给静脉营养。

    3.2.3  术后防护  (1)环境管理:集中病房管理。缩小患者活动范围,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洁净,室温维持在22 ℃~25 ℃,尽量减少热气与散在射线结合而污染环境。泌尿、呼吸、消化系统肿瘤患者入厕或咳嗽吐痰时,需过滤大小便及痰液,以防粒子浮出污染环境。如发现粒子浮出,穿戴防护铅围,使用长柄镊子夹起,放在特制的铅盒内,立即报告医生,并报告核医学科有关人员妥善处理。本组无粒子浮出。(2)医护人员的防护:医护人员需近距离操作时尽量站在粒子植入的对侧,必要时使用铅制防护围裙与屏罩,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与放射粒子接触的时间。(3)患者家属的防护。应尽量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种植术后2周内应与患者保持2 m的距离,儿童、孕妇不宜接触患者[8]。

【参考文献】
  1 Gaspar LE,Zamorano LJ,Shamsa F,et al.Permanent125Ⅰ implants for recurrent malignant gliomas.Int J Radiat Oncol Biophys,1999,43:977-982.

2 王俊杰,修典荣,冉维强.放射性粒子组织间近距离治疗肿瘤,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272-275.

3 Videtic GM,Gaspar LE,Zamorano L,et al.Use of the RTOG recursive partitioning analysis to validate the benefit of iodine-125 implants in the primary treatment of malignant gliomas.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1999,45:687-692.

4 Mohinddin M,Rosato F,Barbot D,et al.Long term results ofcombined modality treatment with 125Ⅰ implantation for carcinoma of the pancreas.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1992,23:305-311.

5 Siebert FA,Kohr P,Kovacs1 G.Comparison of CT and Radiograph-Based Post-Implant Dosimetry for Transperineal 125Ⅰ Prostate Brachytherapy Using Single Seeds and a Commercial Treatment-Planning Software.Strahlenther Onkol,2006,182(2):96-101.

6 张福君,吴沛宏,顾仰葵,等.CT导向下I粒子植入治疗肺转移瘤.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38:906-909.

7 郭金和,滕皋军,朱光宇,等.125Ⅰ放射粒子在肿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介入放射学杂志,2005,14:613-617.

8 毛燕君,许秀芳,杨继全.介入治疗护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6.

(本文编辑:江 宇)


作者单位:200072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介入科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