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9年第6卷第11期

人性化护理在精神科工作中的实施与体会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在精神科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采用人性化护理的148例精神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给予人性化护理的观察组74例患者的住院时间、治疗效果及患者家属的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P0。由此可见,人性化护理在精神科工作中发挥了重要......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人性化护理在精神科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采用人性化护理的148例精神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给予人性化护理的观察组74例患者的住院时间、治疗效果及患者家属的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人性化护理在精神科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结论 精神科人性化护理的实施,不仅可以提高护士本身的人文素质,还可以提高护理质量,营造良好的医院软环境,树立医院形象。

【关键词】  人性化护理;精神科

人性化护理是以病人为中心,消除疾病痛苦,恢复身心健康,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满足患者需求的一种全新的服务理念,整个过程中不仅要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还要倡导和实践对患者的人道、人性的尊重,尤其是精神科疾病的特殊性,患者对疾病缺乏自知力、自我反省能力和控制力差,思维、情感、行为异常,要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尊重他们的人格与权利,要给予这个特殊的群体以更多的关怀和支持。因此,人性化护理在精神科工作中尤为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娄底市康复医院精神科共收治148例精神疾病患者,其中精神分裂症89例,双相情感障碍41例,神经症18例。男65例,女83例,年龄19~67岁,平均40.2岁。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74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予以基础护理及精神科专科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下列人性化护理。并对住院时间、治疗效果及患者的家属满意度三方面进行评价。

    1.2.1  构建护理人员的人性化服务理念  人性化服务理念不只是对患者言语上、态度上、服务上给予更多的体贴和关爱,更要全面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的人文素质,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为其提供优质、高效、一流的服务,提供更多的人文关爱和精神享受,以增加服务内涵[1]。特别是对精神病患者这一弱势群体,由于患者缺乏自知力,不能配合治疗,护理人员不但要掌握层出不穷的新知识,还要学习心理学、法学、美学、伦理学以及预防、保健知识,特别是通过人文知识的培训,使护理人员建立起人文照护理念,并体现在护理行为举止上,贯穿于临床护理工作之中,并将信念转化为自觉行为,在不断的临床实践中,内化为一种素质、一种品格和修养,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贯彻到护理服务的始终[2]。

    1.2.2  创造舒适的就医环境  精神疾病的患者常采取封闭式的管理模式,患者活动空间有限,不能很好的缓解患者的病情[3]。在精神科实施人性化的护理就是要为患者创造清洁、舒适、人性化的就医环境,和谐、温馨的住院氛围,宽松的活动空间、贴近生活的环境条件,添置各种文娱设施,在病房内按患者需求提供彩电、麻将、扑克牌、跳绳、毽子;采用蓝色条纹图案的被服,赏心悦目,掌握每一位患者的专长、爱好,使她们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使患者得到自信心的满足,营造了和谐温馨的住院氛围,使患者拥有更大的自由,享有更多的尊重,以最大限度地缓和精神病患者的紧张焦虑的情绪,以利于病情的稳定与改善[4]。为患者提供必须的生活用品,使患者住院后感到方便和舒适,体验家庭式的温暖。

    1.2.3  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  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大部分患者缺乏自知力,不承认自己有病,不愿意住院接受治疗,对医生和护士充满排斥[5,6]。此时,护理人员应尽量与患者多沟通,缩短与患者之间的距离,在工作中做到态度热情和蔼,耐心听取患者的倾诉,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和建议。同时,在适当的条件下,满足他们的合理化要求,尽快减轻患者对住院的陌生感和恐惧感,融洽护患之间的关系。通过积极的护理氛围,对患者实施由浅入深、连续性、个体化的护理,使他们获得细致全面的照护,提高其满意率。

    1.2.4  做好精神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精神病患者通常会产生焦虑、恐惧、孤独等心理问题,护理人员要严密观察患者病情,掌握患者的心理动态,了解他们心理需要、痛苦和渴望,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采用灵活的工作方法,用有益的暗示、确切的保证、合理的解释与治疗,实现对患者的心理支持心理调控或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设法理解患者的处境和情感,依据患者的心理特点,分析患者的情况和发生问题的苗头,及时给予解决,处处体现人文关怀。特别是对于存在极端心理的患者,护理人员要正确评估患者的心理情况,做好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鼓励患者战胜困难和疾病,使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重新投入到社会生活中。

    1.2.5  开展健康教育  由于精神疾病具有病情反复发作、病程长、社会适应能力下降的特点。患者家属通常要承受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对于患者的态度亦由积极转为消极,甚至最终放弃对患者的治疗。为此,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以求得家庭、社会对他们的支持,为患者重归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环境。同时,护理人员通过预先制定一整套的护理健康教育计划,对患者实施个性化、全方位的健康指导,患者均由责任护士在疾病的相应阶段进行健康教育,包括新入院患者的环境介绍,恢复期的有关疾病知识的介绍,出院患者的出院指导等,另外,定期组织集体健康讲座和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进而提高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通过不厌其烦的讲解,达到预期的效果。使患者真正感受到人性化护理服务传递给他们的安全感、舒适感、温暖感,真正了解健康教育对于他们疾病康复的重要意义。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

    2  结果

    见表1,2。结果表明,给予人性化护理的观察组74例患者的住院时间、治疗效果及患者家属的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人性化护理在精神科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表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表2  两组患者好转率及家属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人性化护理是一种创造性的、个性化的、整体的、有效的护理模式,已在精神科护理中广泛运用,但在实施人性化护理过程中由于精神患者的特殊性,往往存在一些潜在的安全问题。因此,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防范,在确保患者安全的前提下,使精神科人性化护理得以充分体现。通过在精神科工作中大力提倡给予患者人性化护理,构建护理人员的人性化服务理念,创造舒适的就医环境,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做好精神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开展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促进患者恢复健康;有利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实现护士自我价值;有利于减少医患纠纷,使护理工作的顺利实施。总之,精神科人性化护理的实施,符合精神疾病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要求,对精神科护理工作者加强人文知识教育培训不仅可以提高护士本身的人文素质,还可以提高护理质量,营造良好的医院软环境,树立医院形象。

【参考文献】
  1 伍晓凡,刘立志,张伟红.精神科开展人性化护理的实践与体会.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3(4):73-74.

2 韩继荣.人性化护理在自然分娩中的体现.实用护理杂志,2003,199:30.

3 丛亚丽.护理伦理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9(5):11.

4 扬丽黎.健康教育协调员在医院服务中的作用.中华护理杂志,2004,39(7):522.

5 杜友兰.护理理论与实务的应用.华杏出版社出版,2002,5(6):125-126.

6 丁炎明.以人为本护理服务的探索与实践.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39.

(本文编辑:李晓言)


作者单位:417000 湖南,娄底市康复医院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