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9年第6卷第12期

截瘫患者康复期心理护理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截瘫患者。康复期。心理护理探讨截瘫患者的心理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改变患者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正确地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活动,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截瘫患者;康复期;心理护理

探讨截瘫患者的心理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改变患者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正确地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活动,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让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有高度的责任心,确实可以信赖,使患者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有效配合各种治疗和康复训练,达到预期的康复效果。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22例,其中男18例,女4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57岁;康复时间最短87天,最长178天。高位截瘫4例,均为男性。

    2  心理反应特点

    截瘫康复期的患者,大多经历了震惊期、否认期、抑郁期的心理变化。患者都认识到终身残疾,对前途悲观失望,各种不满情绪上升,诱发心因性抑郁[1]。主要心理反应特点表现为:行为退化依赖心理、恐惧心理、焦虑、悲哀失望的心理。

    3  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对策

    3.1  行为退化依赖心理  患者的自理能力大部分丧失,自然就会受家人和周围同志的关心、照顾。这样患者就会变得被动、顺从,情感脆弱,依赖性增强[1]。护士要充分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及时解除不适的因素,针对患者不同心理问题和心理需求,用准确、灵活、适当、合理的语言,鼓励患者与残体作斗争,指导患者如何进行自我护理,协助患者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3.2  恐惧心理  经过临床治疗,瘫痪已成为现实,担心,瘫痪不恢复而产生恐惧心理。因此,首先我们要给患者创造良好的治疗环境。良好的治疗环境是心理护理的基本内容,是满足患者生理,心理两个方面的需要。(1)病室内外应清洁,安静,空气应清新;(2)情绪乐观的患者与情绪悲观的患者安排在同一病室,他们互相开导,共同讨论,互相鼓励,从而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积极配合康复治疗;(3)病区的地面要保持平整,干燥,无障碍物,减少危险因素,为患者创造安全的一个环境;(4)患者康复时间长,应协助患者搞好医护人员及病友之间的关系,使之感受到亢奋病房大家庭的温暖。其次,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患者深表同情和关心地交代病情,对患者的预后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要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使患者认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面对现实,振作精神,愿意接受生活自理和残存功能的康复训练。

    3.3  焦虑、悲观失望的心理  对患者来说急于求成是情理当中的事。尤其是中青年患者,焦虑、悲观失望的心理表现更加突出。一种是他们急于恢复下肢功能,重新进入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另一种是认定下肢无自主活动和大小便功能的,均会产生对今后生活迷茫,对家庭、社会的负担而产生焦虑及悲观的失望心理。因此,我们应抓住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心理冲突规律,疏导患者,使其心理冲突得到解脱,循序渐进地向患者说明病情的最好转归结果,让患者对未来存有希望,并向患者介绍有关残疾人自强自立的典型事例,以及其对家庭的责任及需要,发挥残存的功能和有条件,重新实现自我的价值,把悲观失望,焦虑的心理转向乐观,积极的自我护理中去,以达到生活自理或部分自理的目的。

    4  讨论

    心理康复的护理不同于一般的临床护理,临床护理是一种被动的接受护理,缺乏主动参与的替代护理模式[2]。而瘫痪患者康复护理是功能障碍的伤残残者,除做好各项基本护理外,更重要的是调整其主动去完成各项活动的积极性,要实现有替代护理过渡到自我护理这种护理模式。截瘫患者康复期心理护理既复杂又是长期的护理,贯穿于截瘫护理的全过程以及今后的整个生活之中。截瘫患者的心理护理,不仅是医护人员的工作,同样需要有家属,朋友的社会的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患者自身潜在的能力,提高功能训练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利用其残存的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自身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 杨明明.脊髓损伤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治疗.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2):100.

2 张玲芝.康复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5.

(本文编辑:乔 雨)


作者单位:562400 贵州,黔西南州中医院康复中心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