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9年第6卷第13期

胺碘酮所致静脉炎应用南天仙子湿敷的效果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将65例胺碘酮致静脉炎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用南天仙子湿敷,对照组用50%硫酸镁湿敷,对比两组疗效。结果治疗有效率观察组96。结论南天仙子温敷治疗胺碘酮所致静脉炎有较好的疗效。...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将65例胺碘酮致静脉炎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用南天仙子湿敷,对照组用50%硫酸镁湿敷,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有效率观察组96.97%,对照组 71.8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南天仙子温敷治疗胺碘酮所致静脉炎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  静脉炎;胺碘酮;南天仙子

胺碘酮属于第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其口服生物利用度约50%,吸收慢,静脉用药作用迅速,无明显血流动力学影响,其静脉制剂是治疗危重症患者快速心律失常最常用药物之一[1]。但胺碘酮注射液所致静脉炎发生率高,有文献报道高浓度胺碘酮静脉泵入静脉炎发生率高达88.2%[2],严重影响胺碘酮的临床应用。2007年1月至2008年10月本科应用南天仙子湿敷治疗胺碘酮所致静脉炎33例,与同期应用硫酸镁湿敷治疗32例比较,效果优于硫酸镁湿敷,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  2007年1月至2008年10月在本科静脉输入胺碘酮后发生静脉炎65例,其中男42例,女23例,年龄23~88岁,所有患者均采用BD公司生产的留置针进行外周静脉输液,静脉应用胺碘酮时间2 h~7天,根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静脉炎分级标准[3],Ⅰ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Ⅱ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Ⅲ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65例中符合静脉炎Ⅰ级28例,Ⅱ级33例,Ⅲ级4例。表1  两组疗效比较注:χ2=6.05,P<0.05

    1.2  方法

    1.2.1  分组方法  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年龄(63.9±13.2)岁,静脉炎Ⅰ级14例,Ⅱ级17例,Ⅲ级2例;对照组年龄(62.4±14.8)岁,静脉炎Ⅰ级14例,Ⅱ级16例,Ⅲ级2例,两组年龄和静脉炎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2  研究方法  观察组:取一定数量的天仙子和水调成面团状,稍湿不滴水为度,直接敷盖于病变部位,外敷面积大于病变边缘1~2 cm,轻轻按压,使其紧贴皮肤,用保鲜膜包裹,每班更换一次,连续使用2~5天。对照组用50%硫酸镁浸过的纱布湿敷于病变处,纱布的覆盖面积大于病变边缘1~2 cm,2 h更换一次,为减少水分及药液蒸发,用保鲜膜覆盖在纱布上,连续使用2~5天。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红、肿、热、痛完全消失;显效:痛感消失,红肿消退面积≥70%;有效:痛感减轻、红肿消退面积<70%;无效:疼痛无缓解或稍有缓解,局部红肿无明显变化。治愈加显效和有效为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观察组总有效率96.97%,优于对照组 71.8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机制  溶液pH值是影响输液性静脉炎发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药典表明盐酸胺碘酮注射液pH值2.5~4.0,明显低于人体正常的pH值,这可能是导致输液性静脉炎的主要原因之一。高浓度胺碘酮(6 mg/ml)静脉泵入也是导致输液性静脉炎的重要原因[4]。穿刺部位选择不当,如在下肢等远心端部位输液,外周静脉升高,药液顺着针孔外渗,也是导致静脉炎的原因。笔者观察到下肢输入胺碘酮静脉炎发生率明显高于上肢,4例静脉炎Ⅲ级中有3例发生在下肢。老年患者血管脆性大,血管硬化,血管通透性增加,也易引起药物外渗,导致静脉炎,静脉炎发生后,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会增加患者痛苦,增大治疗难度。

    3.2  硫酸镁湿敷  通过其高渗透作用消除局部组织炎症水肿,硫酸镁虽具有保护局部血管内皮细胞及增加内皮细胞前列环素的合成及释放,增强抗凝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局部循环,保护血管完整性的作用,但无促进组织修复及防止细菌污染的作用,且湿敷过程中易析出结晶,使纱布变硬,影响湿敷效果。

    3.3  南天仙子  其为爵床科植物大花水蓑衣的种子,主要化学成分为山莨菪碱,可解除血管痉挛,疏通微循环,改善血氧供应,稳定溶酶体,保护细胞,促进组织修复,具有清热、止痛、消肿、拔脓、生肌、收敛等功效[5]。利用其种子表面的黏液化表皮细胞遇湿膨胀、黏连成块的特点,有利于外敷。南天仙子自身具有解痉、止痛作用,加之采取湿敷疗法,可抑制神经末梢的感觉功能,止痛效果会更好,另外,南天仙子外敷阻隔了创面与外界相通,可防止细菌污染,减少创面水分和热量散发[6]。而且南天仙子取材方便,操作简单,保留时间长,舒适度好,经济实惠,疗效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赵贵锋,葛德元,胡桃红.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伴快速房颤的短时疗效观察.中国全科医学,2007,10(2):113.

2 李玮,张俊,乔燕舞,等.高浓度胺碘酮静脉泵入与静脉炎关系的临床研究.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4,13(6):595.

3 杨慧,彭学勤,黄家群,等.七叶皂戒钠预防诺维本所致静脉炎的临床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61-62.

4 刘淑芹,于铭,刘秀兰,等.自制复方龙石膏外敷治疗输液所致静脉炎.齐鲁护理杂志,1999,5(5):65-70.

5 宋振玉.中草药现代研究.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215.

6 胡波,彭红梅.两种药物对化疗药物外渗致组织损伤的湿敷效果比较.当代护士,2008,6(1):76-77.

(本文编辑:丁 平)


作者单位:417000 湖南,娄底市中心医院护理部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