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9年第6卷第14期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与防护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手术室护士职业危险因素防护职业危险因素自被提出以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手术室护理人员由于其特殊的工作环境和性质,每天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分泌物及各种化学消毒剂、麻醉废气、X线等,因此手术室护士具有较高的职业危险。为了有效地避免或减少职业危险因素,必须明确职业危险因素的相......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手术室 护士 职业危险因素 防护

  职业危险因素自被提出以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手术室护理人员由于其特殊的工作环境和性质,每天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分泌物及各种化学消毒剂、麻醉废气、X线等,因此手术室护士具有较高的职业危险。为了有效地避免或减少职业危险因素,必须明确职业危险因素的相关因素,才能更好地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构成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危险因素主要有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等。

  1 生物性危险因素及防护

  手术室护士每天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如果保护措施不完善经血液及接触传播疾病的感染率就会增加,不仅会造成自身感染,还会引起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

  1.1 采取有效预防措施 目前已被证实的血源性传播疾病多达50多种,而通过职业感染最主要的有3种,即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我国是乙肝大国,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9.75%,丙肝感染率为3%,特别是艾滋病感染人数已超过60万,使护理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性增加[1]。而此类疾病目前大多仍无有效治疗药物。手术室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发生针刺伤和切割伤是导致这类感染的最主要原因,也可通过黏膜或破损皮肤接触引起感染。Johanet调查指出约有11.7%手术人员存在意外的血接触,如术中意外、刀割伤、污血溅落到眼里等[2]。所以应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感染。

  1.1.1 树立全面预防观念 对所有患者采取标准预防,即对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护理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1]。

  1.1.2 术前护理人员应做好自检 有皮肤破损者暂不参加手术,手术患者术前应做好各项检查,异常结果应在手术通知单上注明。

  1.1.3 正确使用隔离技术 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对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穿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围裙、戴护目镜、鞋套及防渗透的口罩。

  1.1.4 在各项操作过程中按正规的操作程序进行 避免造成意外的伤害。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内。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1.1.5 职业暴露后正确及时处理 及时正确的处理可大大降低暴露后感染的危险性。一旦受伤应立即脱去手套,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局部皮肤,如有伤口,应在伤口旁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冲洗完毕再用消毒液(0.5%碘伏或75%酒精)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填写针刺意外报告单分报护理部、保健科、人事科备案。HBV暴露后尽早检测抗体,可肌注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HCV暴露后应于暴露3~4周、6~9个月复查以确定是否有感染,为尽早治疗提供依据。HIV暴露后,首选采取紧急局部处理,在伤后1 h内报告疾控中心,疾控中心根据情况决定下一步处理,必要时采取预防用药。

  1.2 各种传染性疾病如结核、破伤风、气性坏疽等防护 患者手术时因其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对消毒隔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处理不当,不仅危害医护人员,而且成为传染源引起其他患者的交叉感染。作为护理人员应树立全面预防观念,加强自身防护。对此类患者应指定专门手术间,手术间应有高效过滤装置及微生物杀灭装置,手术完毕房间按疫源地要求进行彻底清洁消毒。

  2 化学性危险因素及防护

  手术室是个特殊的工作环境,其空气中存在低浓度挥发性化学消毒剂和残余吸入麻醉药及各种内置的填充材料,这些气体直接影响护理人员的健康。

  2.1 消毒剂的使用 手术室的化学消毒剂使用广泛,常见的有福尔马林、戊二醛、碘、酒精、含氯消毒剂等。这些消毒剂有一定的挥发性,长时间吸入或皮肤直接接触可引起眼结膜炎、皮肤过敏、胸闷气喘等,长期接触甚至可以诱发细胞突变,导致癌症和胎儿畸形。(1)提倡物理消毒灭菌法,减少化学消毒剂的使用。(2)使用及检测化学消毒剂时,加强个人防护:必须戴口罩、帽子及手套,不慎接触皮肤及黏膜后,应立即大量清水反复清洗;空气熏蒸消毒时,严禁进入手术间,手术间使用前必须通风2 h以上。(3)手术室护士熟练掌握各种消毒剂的性能和功效以及操作规程,严格掌握其使用有效浓度和剂量,即达到消毒目的,又不造成浪费和危害。有条件的可配备先进的仪器设备以减少化学危害。如器械清洗机、内镜、及各种导管清洗消毒机等,避免人工清洗带来的隐患。

  2.2 挥发性麻醉药 国内目前普遍采用紧闭式麻醉装置,如麻醉机呼吸回路漏气或手术结束后必须排出患者体内吸入麻醉药,污染手术室空气。易引起头痛、头晕、呼吸道不适等,长期接触可导致包括致畸、致癌等严重危害。手术间应设麻醉废气排放系统,并选择循环紧闭式麻醉机。定期检测,防止麻醉气源管道漏气。改善手术室通风条件,每天定时通风。对孕期护理人员适当安排,减少接触吸入性麻醉药。

  2.3 各种内置填充材料的使用 骨科使用的骨水泥、骨黏合剂等,据调查有一半以上对人体有刺激性,易引起皮肤过敏、脱皮及过敏性哮喘。在使用过程中缩短打开时间,术毕立即通风。

  3 物理性危险因素及防护

  3.1 电离辐射 手术室护理人员在摄X线片、造影检查、各种定位检查等诊疗过程中可暴露在电离辐射环境中,过量电离辐射可导致放射性疾病,如放射性皮炎、辐射性白内障和放射性所致远期损伤如白血病等。在拍片过程中,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医护人员应回避。如不能回避则必须穿防护铅衣。合理安排暴露于放射线的护理人员,避免部分人在短时间内接受多次辐射。

  3.2 紫外线 紫外线对人体的损害与其波长、辐射功率和时间有关。人工紫外线辐射源对人体健康几乎都是有害的,它主要引起眼的损伤和皮肤的损伤。紫外线辐射防护的关键是充分认识紫外线的利和害以及增加防范意识,尽可能避免紫外线的强烈照射。所有紫外线开关应安装在室外,在擦拭和检查紫外线灯管及紫外线强度检测时,应戴护目镜、手套、口罩和帽子,避免皮肤暴露在紫外线光照下。在紫外线照射期间应严禁进入消毒区域。

  4 社会心理导致的危害及防护

  手术室护士因长期承受高强度的工作负荷,再加上随着医疗技术的突飞猛进,要求手术室护理人员具有更高更新的知识,使护理人员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极易产生较多心理方面的不良影响和后果,如焦虑、神经衰弱、抑郁等。特别是与医生配合不协调,人际关系紧张,工作前景担忧以及一时疏忽器械敷料清点不清都可加重焦虑和抑郁,严重者可产生偏激及不当的应对机制,如自杀倾向、心理疾病等[3]。在工作中应注意加强防护。首先要合理安排班次,劳逸结合,合理设计各种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其次要保证良好的心理状态,面对竞争,勇于挑战,善于在新、难、大手术中找到乐趣。坚持学习,用新知识不断充实自己。第三,妥善处理好个人与科室的工作关系,保持心情愉快。正确对待社会偏见及各种心理困扰因素,采取回避、疏泄、转移、放松、自我暗示等方法进行自我心理调整。以好的心态对待每一天。

  5 其他因素导致的危害及防护

  手术室护士由于长时间站立、低头、转动颈部来完成器械的传递以及工作时间无规律,容易导致相关职业疾病的发生。手术室常见的职业病有下肢静脉曲张、颈椎病、胃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等。在不影响手术的前提下,可做颈部保健运动,术毕按摩松弛颈部肌肉,改善局部循环。手术前了解手术时间长短,保证充足睡眠,术前进食高蛋白、高脂肪食物以延长胃排空时间。穿弹力袜,术中适当调节姿势,改善下肢疲劳和静脉淤血。

  除以上职业危险因素外,还存在着长期戴乳胶手套、电灼伤、电刀烧灼的烟焦味、电锯、电钻的噪音等危害因素。并且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新技术的开展,新的职业危害因素会不断地出现,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发现,去寻找更好的防护措施。

【参考文献】
    1 曾俊,任辉.实用手术室护理学.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

  2 宋烽,王建荣.手术室护理管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7.

  3 侯美凤,江利秋.手术室护理风险及法律的探讨.护士进修杂志,2005,20(2):119-120.


作者单位:271000 山东,泰安市第四人民医院手术室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