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9年第6卷第16期

胸腔闭式引流术的护理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胸腔。引流。护理胸腔闭式引流术是胸外伤诊治过程中最基本的诊疗操作,现笔者就其护理经验总结如下。1临床意义高压性气胸、呼吸窘迫需肋间插管胸腔闭式引流排气,解除压迫症状,使肺及早复张,急性脓胸如反复穿刺不能控制感染,做胸腔闭合引流排脓,使脓腔闭合,肺复张,恢复肺功能。...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胸腔;引流;护理

胸腔闭式引流术是胸外伤诊治过程中最基本的诊疗操作,现笔者就其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 临床意义

  高压性气胸、呼吸窘迫需肋间插管胸腔闭式引流排气,解除压迫症状,使肺及早复张,急性脓胸如反复穿刺不能控制感染,做胸腔闭合引流排脓,使脓腔闭合,肺复张,恢复肺功能。

  2 操作方法

  (1)引流气体的部位,在锁骨中线第二肋间,引流液体的部位,在腋中线第七肋间;(2)患者取半坐位,局麻后做一小切口约2 cm,以血管钳钝性分离肌层直达胸膜腔,将引液导管插入胸腔,用丝线缝合切口的一端并固定引流导管然后引流管连接于水封瓶。

  3 适应证和禁忌证

  (1)胸腔手术结束后;(2)急性脓胸,脓多不易抽尽且发热不退者;(3)开放性或高压性气胸经反复抽气不能缓解呼吸困难,或胸内压不能下降至负压者;(4)单纯性结核性脓胸不宜做胸腔闭式引流。

  4 护理

  4.1 保持管道密封 使用前严格检查引流管是否通畅和整个装置是否密封,引流管及广口瓶有无裂缝,各连接处,包括皮肤切口处均要求密封,以避免发生漏气或滑脱,并按无菌操作法安装,防止感染。水封瓶长玻璃管以浸入水面下3~4 cm为宜,在水平面处用胶布黏贴作为标记,以便观察和记录引流量。床边备一把血管钳以防水封瓶打破或接头滑脱时迅速夹管,以免空气进入胸腔。更换引流瓶内液体时,先钳闭引流管再换液体,同时使用两把血管钳,钳夹住玻璃接头上方的引流管,防止接头处滑脱而漏气。

  4.2 保持引流通畅 水封瓶压力管中水柱的波动

  情况表示胸腔压力的高低,并提示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管通畅时,可见到玻璃管中的水柱随呼吸上下波动;若无波动,可让患者做深呼吸或咳嗽;若仍无波动,表示引流管不通,应检查原因及时处理,一般可挤捏引流管使其畅通,所以应定时挤压引流管,并可防止血块、纤维块堵塞;若波动过大,提示肺粗糙而有漏气、余肺扩张不全或肺不张。正常情况下水柱波动幅度为4~6 cm。未夹闭引流管时,不能将水封瓶提高至床面以上,以防液体逆流。保证引流管不受压和打折,有规律地挤捏引流管。

  4.3 妥善固定胸腔闭式引流管 将留有足够长度的引流管固定在床缘上,以免因翻身、摆动、牵拉等引起疼痛或引流管脱出。搬动患者时,须将引流管钳闭,以防导管脱落、漏气或液体逆流。若引流管自胸壁创口脱出,应立即用手捏紧引流口周围皮肤,使引流口创缘闭合,然后用凡士林纱布、厚层纱布及胶布封闭引流口,报告医生并做进一步处理、若导管连接处滑脱,应立即将近端引流管钳闭或折叠捏紧,消毒后重新安装。每天定时更换水封瓶1次。

  4.4 观察引流液的量及性质 术后24 h内总引流量不超过300~500 ml,48 h左右水柱波动微弱,引流液甚少,在50 ml以下,色泽由血性变为血清样;术后2~3 h引流液颜色可较深,但Hb定量在20~30 g/L以内;定量超过50 g/L以上,要考虑胸内出血可能。若持续每小时出血量>100 ml,应及时通知医生,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变化,注意有无失血性休克发生。采用负压吸引者,应经常观察引流瓶内有无气体排出和排出量的多少,如无气体排出,应检查引流装置是否发生故障,并及时排除;患者胸痛难忍,可能为吸引负压过大,应适当减低吸引压力。

  4.5 预防胸腔感染 除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外,每天更换水封瓶,注意观察水封瓶中液体的量和性状,手术伤口每天更换敷料,穿刺点及周围皮肤每日用聚维酮碘消毒数次。如有体温升高、畏寒、胸痛加剧,提示有发生感染的可能,应及时报告医生给予抗生素治疗。

  4.6 拔管的护理 拔管过早会影响疗效,过晚易造成感染,因此选择合适时机拔出引流管十分重要。一般胸部手术后,如引流液明显减少,玻璃管末端无气体排出,经X线胸透证实,肺膨胀良好,无漏气现象,可先夹管24 h,观察患者全身情况,若无异常,即可拔管。拔管24 h内,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对血胸、脓胸的引流,拔管时间应待胸腔内出血停止、脓液充分引流干净、脓腔容量少于10 ml,才可拔管。拔管后,患者取健侧卧位,注意观察局部有无渗血、漏气、皮下气肿等。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处理。

  5 护理问题

  5.1 疼痛

  5.1.1 相关因素 (1)胸壁伤口;(2)引流管放置的位置。

  5.1.2 主要表现 (1)患者诉引流管处伤口疼痛,咳嗽及深呼吸时加剧;(2) 呼吸浅快;(3)患者不愿咳嗽排痰,听诊双肺可闻及痰鸣音。

  5.1.3 护理目标 患者疼痛得到缓解和消失。

  5.1.4 护理措施 (1)告之患者有关密闭式引流的知识,使之了解置管的重要性并能很好地配合医护人员;(2)患者咳嗽排痰时轻提引流管,防止摆动导致疼痛;(3)保持引流通畅,及时提供医师拔管指征,以尽早拔管;(4)遵医嘱使用镇静剂或在排痰前给予止痛药物。

  5.1.5 重点评价 (1)患者疼痛的程度、时间及性质;(2)控制疼痛的措施有效与否。

  5.2 清理呼吸道低效

  5.2.1 相关因素 (1)胸腔闭式引流插管不利咳痰;(2)因疼痛而不愿咳痰。

  5.2.2 主要表现 (1)呼吸浅快;(2)喉头可闻及痰鸣音;(3)可出现发绀、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甚至可致窒息。

  5.2.3 护理目标 (1)教学并协助患者排痰;(2)呼吸道通畅,听诊无痰鸣音。

  5.2.4 护理措施 (1)协助患者咳嗽排痰,可扶坐起拍背,咳痰时协助轻提引流管,以免管道摩擦引起疼痛,致咳嗽无效;(2)给予雾化吸入,稀释痰夜;(3)患者咳嗽排痰前适当给予止痛剂,使疼痛减轻,增加咳痰效果;(4)每班仔细听肺呼吸音,发现异常,及时处理;(5)必要时鼻异管吸痰和支气管纤维镜吸痰。

  5.2.5 重点评价 (1)双肺呼吸音是否清晰;(2)患者是否能正确掌握咳嗽排痰的方法;(3)患者是否了解咳嗽排痰的重要性。

  5.3 有感染的危险

  5.3.1 相关因素 (1)与胸壁切口有关;(2)引流装置消毒不严;(3)患者家属缺乏无菌知识,与护士向其家属交待不清有关。

  5.3.2 主要表现 患者可有发热,白细胞增高,插管周围红肿,引流管内可有脓性液体流出。

  5.3.3 护理目标 (1)无因引流装置处理不当而发生的逆行性感染;(2)插管局部无感染发生。

  5.3.4 护理措施 (1)向家属传授引流装置的管理知识,如不要自将引流管与引流瓶分开,不要自行更换引流瓶中液体,引流瓶是无菌瓶,不可用生水冲洗等;(2)插管周围保持干燥,勤换药;(3)更换引流瓶时严格无菌操作;(4)注意观察插管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疼痛加剧;(5)观察和记录引流液量和颜色。

  5.3.5 重点评价 (1)引流液性质有无异常;(2)引流管周围有无红肿、热、痛等现象。

  5.4 有引流不畅的可能

  5.4.1 相关因素 (1)密闭式引流管脱出;(2)引流管口堵塞;(3)引流管位置处置不当或粗细不适当。

  5.4.2 主要表现 引流管水柱波动微弱,挤压有阻力感,引流液体突然减少,患者则呼吸明显减弱等。

  5.4.3 护理目标 保证胸腔引流的有效功能。

  5.4.4 护理措施 (1)观察引流情况,每2 h 1次,将插管与皮肤接触处做好标记,观察是否有引流管脱出;(2)每2 h挤压胸腔引流管1次,方法是夹紧引流管的远端,向胸腔方向挤压,再轻轻慢慢地松开夹紧的引流管,以免发生倒吸引流管中的液体;(3)发现有引流管液突然减少,要查找原因,将引流管的位置进行调整,或嘱患者变换体位,确定引流管是否通畅;(4)仔细听双肺呼吸音,将两侧进行对照,发现患者呼吸音极低,应及时查找原因对症处理;(5)必要时遵医嘱带管照X线胸片,确定插管位置是否正常,有无胸腔积液。

  5.4.5 重点评价 (1)复查X线胸片了解是否引流液储留;(2)患者自觉症状是否与引流不畅有关。

  5.5 潜在并发症——开放性气胸

  5.5.1 相关因素 (1)密闭式引流管脱出,胸膜腔与外界相通;(2)水封瓶内水太少,长管与外界相通。

  5.5.2 主要表现 (1)进行性呼吸困难;(2)皮下广泛气肿,插管周围可及捻发感;(3)患侧呼吸音减弱。

  5.5.3 护理目标 (1)患者及家属能了解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要求;(2)无因引流装置管理不当所致的气胸发生。

  5.5.4 护理措施 (1)向患者及家属交待引流装置的重要性及发生意外紧急处理方法;(2)妥善固定处理好引流装置的各个接口,引流瓶中长管必须浸入水中2 cm以上;(3)观察胸腔闭式引流情况,每2 h 1次,及时发现并处理意外情况;(4)注意插管周围皮下有无气肿、捻发感;(5)听诊双肺呼吸音,及时发现和了解双肺呼吸音不对称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6)发现有引流管脱出,应立即通知医师,并用凡士林纱布覆盖,用纱布棉垫封闭引流管口,并且严密观察对症处理。

  5.5.5 重点评价 (1)引流装置是否处理于密闭状态,各接口及引流瓶中液体是否符合要求;(2)患者呼吸困难的程度有否得到改善;(3)皮下气肿、捻发感减轻或消失与否。

  (本文编辑:江 宇)


作者单位:400038 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感染科

作者: 刘建容,陈 静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