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9年第6卷第17期

心理干预对肺心病患者幸福感、焦虑、抑郁心理状况及心功能的影响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肺心病患者幸福感、焦虑抑郁心理状况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12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都进行相同的内科常规护理,心理干预组在内科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幸福感指数、焦虑症状自评表(SAS)、抑郁自评表(SDS)及......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肺心病患者幸福感、焦虑抑郁心理状况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12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都进行相同的内科常规护理,心理干预组在内科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幸福感指数、焦虑症状自评表(SAS)、抑郁自评表(SDS)及心功能指标。结果 心理干预组患者幸福感指数、SAS 、SDS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心理干预组患者的心功能亦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 心理干预可提高肺心病患者幸福感、减轻焦虑抑郁并能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关键词】  心理干预;肺源性心脏病;焦虑;抑郁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为我国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威胁人们的身心健康。长期患病往往带给患者严重的心理疾病[1],患者焦虑抑郁的心理状况亦同时影响患者的心肺功能。本文旨在探讨心理干预对肺心病患者幸福感、焦虑抑郁心理状况及心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在武汉市武昌医院内一科住院的肺心病患者120例,诊断标准参照1980年第三次全国肺心病专业会议修订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诊断标准》[2]。

  1.2 方法 将入选的120例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心理干预组(治疗组)和内科常规护理组(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内科常规护理。治疗组在内科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主要的心理护理措施有解释、鼓励、安慰、开导等。疗程为4周。

  1.3 监测指标 所有患者入院时及4周后进行幸福感指数、SAS、SDS评分。动脉血气分析观察两组护理前后患者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aO2)、平均肺动脉压(MPAP),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察左室射血分数(LVEF)。应用幸福感指数量表了解患者幸福感程度,其包括总体情感指数和生活满意度两个部分,前者由8个条目组成,后者为1项指标,每个条目按1~7级评分,如从有趣到厌倦每级依次为1、2、3、4、5、6、7分;计算总分时按权重相加[3]。应用SAS了解患者的焦虑症状,SDS反映患者抑郁状态的有关症状及其严重性和变化,这2个量表分别包括20个项目,每个项目按1~4级评分,最低为20分,最高为80分[4]。

  1.4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心功能改善Ⅰ级,症状体征消失;有效:心功能改善Ⅱ级,症状体征及各项检查有所改善;无效:心功能无明显变化或加重。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5版软件包进行分析。描述正态分布变量采用均数±标准差(x±s),检验差异显著性:正态分布变量采用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变量采用秩和检验,疗效数据为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基线特征比较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患病时间基线特征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51~78岁。对照组60例,男37例,女23例;年龄53~77岁。

  2.2 两组治疗前后各指标变化 见表1。两组患者治疗后幸福感指数、SAS、SDS、PaCO2、SaO2、MPAP、LVEF比较,两组治疗4周后,心理干预组患者幸福感指数、SAS 、SDS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

  2.3 两组患者心理干预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表1 两组治疗前后各指标变化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研究表明抑郁、焦虑不仅长期减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病情,而且严重影响着治疗、护理效果和患者的预后[5]。

  本研究发现治疗组护理干预后患者的幸福感指数、SAS、SDS,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该结果提示:及时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提高患者的主观幸福感。通过引导患者与那些比他们患病更严重的人进行比较,引发患者的积极情绪,增强其心理适应能力,产生比较积极的情绪体验,提高患者应对疾病的信心和能力。健康宣教,及时提供有关疾病、治疗的知识、满足患者需要,帮助患者认识到心理因素是发病的诱因,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障碍及负性情绪进行疏导,并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疑问。告知患者在生活中要尽量保持心情舒畅,培养其在生活中面对压力的乐观态度。心理干预可采用支持或解释性心理治疗、认知治疗、放松治疗等。让患者将注意力引向外部世界,体验到越关注自己的疾病,症状越明显,反之则症状减轻,从而认识到心理调节的重要性[6]。

  慢性肺心病患者长期的情绪焦虑及抑郁严重影响患者的心功能,使得患者生活质量下降,本研究亦发现,心理干预治疗后患者的心功能改善,和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心理干预不仅使得患者焦虑及抑郁状态得到改善,而且改善了心功能和生活质量,其机制可能系患者情绪改善后,心肌耗氧量下降有关。

  综上所述,临床上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不仅可提高肺心病患者幸福感、减轻焦虑抑郁并能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参考文献】
    1 雷俊,余晓波.肺心病患者心理状况分析及护理对策.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2):99-100.

  2 徐永健,刘辉国.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诊断.德国医学,2000,17 (2):98-101.

  3 张静平,姚树桥,周乐山,等.322例内科住院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5,40(4):44-46.

  4 周碧兰,周惠.161例内科住院患者心理状态分析.西南军医,2007,9(4):24-25.

  5 姜淑霞,王凤霞.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心理分析及心理护理.现代护理,2008,5(8):142.

  6 张静平,姚树桥,何国平,等.住院慢性病人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中国精神健康杂志,2005,19(4):240-242.

  (本文编辑:宋 青)


作者单位:430063 湖北,武汉市武昌医院内一科

作者: 游红杏,杨兰萍,陈小丽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