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9年第6卷第19期

顽固性失眠患者社会心理状况评估及护理对策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了解社会心理因素对顽固性失眠的影响及护理对策。方法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生活事件量表(LES)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中文定式问卷多导睡眠图对60例顽固性失眠患者进行治疗前后评分。结论顽固性失眠患者有明显的抑郁个性、并与负性生活事件有关、护理对策效果明显。【关键词】顽固......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了解社会心理因素对顽固性失眠的影响及护理对策。方法 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生活事件量表(LES)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中文定式问卷多导睡眠图对60例顽固性失眠患者进行治疗前后评分。结果 抑郁负性事件、匹兹堡睡眠参数、多导睡眠图分值治疗前显著高于治疗后P<0.01。结论 顽固性失眠患者有明显的抑郁个性、并与负性生活事件有关、护理对策效果明显。

【关键词】  顽固性失眠;抑郁;护理

Nursing strategy and social psychologic status appraisal on intractable insomnia

  LI Ai-yun,ZOU Xian,LI Dong-hua.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Nanchang 330006,China

   Objective To evaluate psychologic factors which affect intractable insomnia and approach to the nursing strategy.Methods Sixty patients suffering intractable insomnia were analyzed by Zung SDS,LES,PSQI and polysomnogram,score were gain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Results Depression negativity circumstance,PSQI and polysomnogram showed significant contradistinction after treatment.Conclusion Intractable insomnia shows overt depression and relate to negativity circumstance,nursing strategy will be visible excellece.

  [Key words] intractable insomnia;depression;nursing care

  失眠是常见的睡眠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每年约有33%的人出现过睡眠障碍,其中17%为顽固性失眠[1]。失眠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长期失眠可以导致抑郁以及其他躯体性疾病。2007年1月至2008年5月,我们对60例顽固性失眠患者,通过维生素B12风池穴位注射治疗,采用多个量表,分析失眠的社会心理因素,结合个体差异,为制定相应护理对策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符合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2007年11月至2008年5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顽固性失眠患者60例,男28例,女32例;年龄21~72岁,平均(41.23±11.34)岁。所有患者精神方面均无异常。

  1.2 方法

  1.2.1 心理评估 抑郁度测量: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3],20个项目,采用4级症状评分,20个项目得分总和(X)乘以1.25后取其积的整数部分即得标准总分(Y),以测定患者治疗前后抑郁情况。生活事件量表(LES)[4]:采用国内杨亚林等修订的LES记录患者一年内发生的负性生活事件,根据患者自我认为的坏事部分的影响程度和时间,计算其全部负性事件刺激量之和。

  1.2.2 睡眠行为调查 多导睡眠图测试[5]:采用stellage harmine视频多导睡眠仪进行睡眠生活学测试,连续同步记录全夜的脑电动眠动颌肌电口鼻气流,鼾声、胸腹式呼吸动度、血氧饱和度、心电图、脉搏、血压等11个指标,经自动分析处理。 全部患者均按平时作息时间和生活习惯于晚9∶00入实验室,患者治疗前、后各做一次。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中文定式问卷[6]:在治疗前、后询问患者,根据回答记录评定。评定指标为7个因子及总分,疗效评定:按PSQI总分治疗前后减分数,治愈减分﹥14分;显效减分8~14分;有效减分1~7分;无效减分0。PSQI以因子记分每因子按0~3四级评分,最高21分。

  1.3 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输入计算机,用SAS 6.0软件包,进行t检验,χ2检验。检验显著性水准取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LES调查结果比较 见表1。负性生活事件调查显示,顽固性失眠患者组治疗前为(46.86±7.27),治疗后为(39.80±5.19)分。两组比较t=2.29,P=0.032显示治疗前负性生活刺激量显著高于治疗后。表1显示,治疗前抑郁得分高度显著于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1 治疗前后SDS测评结果比较

  2.2 治疗前后PSQI总分及7因子分比较 见表2。表2显示,治疗后总分及7因子分均显著减少(P<0.01),其中睡眠质量、催眠药物及日间功能治疗前后评分差异有显著统计意义(P<0.01)。

  2.3 治疗前后多导睡眠图睡眠参数比较 见表3。表3显示,治疗前后在总记录时间无差异(P>0.05)的情况下经检验SL、AT、ATA、A/TSA、SE、TSA、S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

  2.4 顽固性失眠患者与抑郁负性生活事件的相关性 相关性分析显示,顽固性失眠患者与SDS、LES分值之间呈正相关(r=0.631,P<0.01)。

  3 讨论

       现代医学表明,失眠与大脑皮层和脑干网状结构失调有关。脑干尾端存在能引起睡眠和脑电波同步化的中枢,这一中枢向上传导可作用于大脑皮层,与上行激动系统的作用相对抗,从而调节着睡眠与觉醒的相互转化[7]。严重的精神、心理因素干扰了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造成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过程失调导致失眠。维生素B12参与神经鞘脂类的合成及维持有鞘神经纤维的完整、改善植物神经功能失调[8]。头部穴位与大脑皮层功能分区定位存在相互对应的投影关系[9]。通过头部穴位给药可补脑肾 、鼓动气血,调节神经功能达到改善睡眠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顽固性失眠患者存在较多的负性生活事件,如父母死亡、子女学习困难、婚外情、退休、家人患重病、同事纠纷等带来心理应激,负性刺激导致抑郁情绪恶性循环形成顽固性失眠。社会因素导致心理应激的程度和影响取决于个体的认知评价、情感反应、应对方式等心理因素。

  4 护理对策

        根据本研究社会心理因素与顽固性失眠患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可通过护理心理干预、转变患者心理应对策略、减少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促进康复。

  4.1 心理健康宣教 以准确、生动、亲切的语音耐心讲解说明,使患者了解本病病因、症状形成的机制,从而解除患者对疾病发生的种种顾虑和焦虑情绪,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减轻心理压力。表2 治疗前后PSQI总分及7因子分比较表3 治疗前后睡眠参数比较注:TRT总记录时间,SL睡眠潜伏期,AT觉醒次数,ATA觉醒时间,A/TSA醒/觉睡眠比,SE睡眠效率,TSA总睡眠时间,SMT睡眠维持率,RL:REM潜伏期

  4.2 建立健康生活方式 努力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结合、调整生活节奏、定时而眠。适当的体育锻炼也是很好的调节方式,对促进睡眠有不可替代作用,使机体建立起正常睡眠和觉醒的生物节律。

  4.3 提高心理素质 采用暗示、开导、释疑、感化等方法,运用情感调节、使患者心绪进入一种乐观的意境[10]。指导患者在临睡前采取卧位式坐位,摒弃杂念,以意念默念“松”字,去掉不良自我暗示,解除睡前焦虑,改变患者本能的个性缺陷,学会自我排解社会因素带来的心理压力,提高心理应激能力,以增强和巩固治疗效果。

  4.4 优化医疗环境 良好的医疗环境和氛围有助于患者减轻心理压力,医患关系的融合则有益于患者的康复。卧室的温馨之感更能帮助睡眠,晚餐吃清淡饮食,不宜过饱,忌饮夜茶和咖啡,可听优美动听的音乐。

【参考文献】
    1 周晓卿.顽固性失眠辨治人法.河南中医学院报,2004,11(2):32-33.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 张明圆.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35-142.

  4 张亚材,杨德森.生活事件量表.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101-106.

  5 陈兴时,张明岛.精神病多导睡眠图(PSG)研究及评价.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0,17(2):65-69.

  6 刘贤臣.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心理卫生评定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增刊版,1999,375-378.

  7 吴志明,石瑜.穴位注射、头面经络按摩治疗失眠证52例.中医外治杂志,1998,7(1):83.

  8 方本正.头皮针.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2-22.

  9 张美兰,肖计划,贾艳斌.神经症患者应付行为研究.现代康复,2000,4(10):1540-1541.

  10 姚憬,裘昌林.治疗不寐证临床经验.实用中医杂志,2001,15(3):247.

  (本文编辑:乔 雨)


作者单位:330006 江西,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作者: 李爱云,邹 娴,李冬华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