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9年第6卷第24期

脑卒中高热患者的降温效果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高热患者的降温效果。方法对60例脑卒中高热患者随记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采用两种方法降温,即特殊物理降温法(观察组)和一般物理降温法(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在降温过程中不同时间点的直肠温度。结果观察组的降温效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脑卒中高热患者的降温效果。方法 对60例脑卒中高热患者随记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采用两种方法降温,即特殊物理降温法(观察组)和一般物理降温法(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在降温过程中不同时间点的直肠温度。结果 观察组的降温效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特殊物理降温用于中枢性高热降温效果优于一般物理降温法。

【关键词】  脑卒中;高热;降温;效果观察

脑卒中高热可导致患者的基础代谢率升高,对氧及血液供求需求增加,将会加剧缺血缺氧和机体维持生命脏器基本代谢需求的矛盾,从而加重生命脏器的损害,特别是脑损害[1]。以此,必须及时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才能预防或控制中枢性高热对脑组织的损害。而安全、有效的物理降温仍是最好的降温方法[2]。笔者对60例中枢性高热患者应用特殊物理降温法(降温仪降温),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解放军第169医院神经内科收治中枢性高热患者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35~80岁。其中脑出血42例,脑梗死10例,颅内感染8例。体温38.5 ℃~40.2 ℃。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种、病情、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一般物理降温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冰袋,冰帽降温法及将碎冰好冰水装入橡胶冰袋或冰帽。将冰帽戴在患者的头部让脑部处于低温环境,冰袋置于体表大血管处,如颈部、腋下、腹股沟等部位。冰块融化后,及时更换,以保证效果。

  1.2.2  特殊物理降温方法 

  观察组采用特殊物理降温法(YJW608-04B型医用降温仪)降温。降温仪由主机、水箱、输水通道、水毯和温度传感器等组成,主机将制冷的水经管道输送至水毯内,并推动降温水不断往返循环,使水毯的温度始终保持在所需范围。操作方法:将水槽内注入常温下纯净水至水溢出,接通电源,连接好管道,将控温毯平铺于患者身体下面,与其皮肤充分密切接触,通过温度传导而发挥降温作用。体温传感器插入肛门内。打开电源开关,设定参数:温度36.5 ℃,毯面温度6 ℃。也可有“高热降温”及“亚低温”两种功能选择。直至使患者体温达到欲设定的温度,体温不反弹则撤机。

  1.2.3  评估方法 

  由专人观察两组持续降温30 min、1 h、2 h、3 h直肠温度下降情况并做好记录,比较两组相同治疗时间点的降温效果。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检验

  2  结果

    两组持续降温不同时间直肠温度变化幅度比较,见表1。表1  两组降温不同时间直肠温度变化比较 (略)注:两组比较,P<0.05

  3  讨论
   
  中枢性高热是由于下丘脑、脑干及上颈髓病变或损伤,体温调节中枢受损而导致的发热,其发热的特点[3]:(1)体温骤然升高至40 ℃以上,持续数天,无寒战;(2)体温分布不均匀,躯体及头部温度高而肢体温度不高,双侧温度可不对称,相差超过0.5 ℃;(3)全身皮肤干燥无汗,四肢厥冷;(4)单纯药物降温效果不明显,而物理降温有一定的效果;(5)体温容易随外界温度变化而波动。高热可使脑血流量、脑组织氧代谢增加,造成颅内压增高,加重脑细胞损伤,使机体代谢增加,加速器官衰竭,导致呼吸循环衰竭、消化道出血等一系列的并发症。特殊物理降温较一般物理降温的优点:(1)降温效果恒定:特殊物理降温时,因制冷面与体表接触面大,降温持续稳定、迅速,效果明显,患者温度恒定,脑细胞处于“半冬眠”或“冬眠”状态,脑细胞代谢降低,耗氧量降低,减少脑细胞自溶坏死,生存所需条件降低,同时使破裂的血管内血液的凝固加速,以达到快速止血或减少出血的目的[4],减少了患者因高热出现的病情反复,而一般物理降温降温时,由于冰块形状固定,不易与体表接触,降温速度慢,体温降低速率是0.9 ℃/h,低温状态不恒定[5],并要定时更换冰袋,特别是对于整个头部降温及保护脑出血患者脑细胞和减轻脑水肿有一定的局限性,病情易反复。(2)降温仪设有自动控温系统,患者体温均能按设定的温度值平稳降低,降温效果持久而恒定,同时,通过调节毯面的循环水温,可控制降温速度,不易发生寒战,克服了传统物理降温中降温速度好效果无法控制的缺点,有利于对患者的保护[6]。(3)降温仪通过水毯不仅能降低体温,而且水毯表面的凹凸结构也起到了类似气垫床作用,有利于防止褥疮的发生。(4)降温仪采用计算机自动控制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数据准确,省时省力,显著减低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方便护士操作,且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黄从新.现代肺脑复苏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861.

  2 王志红,周兰妹.危重症护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519.

  3 吴王平.中枢性发热.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0,20(11):650-652.

  4 欧小云,杨燕,王慧.对高血压性闹出血高热的3中降温方法的 效果比较.实用护理杂志,2003,2(19):15.

  5 张翠华,任翠.亚低温降温方式的研究现状.中华护理杂志,2006,41(2):170-171.

  6 王鲁群,杨玉萍.中枢性高热降温方法的比较.现代护理,2001,7(7):325.

作者: 王姣,李连莲,曾新华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