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0年第7卷第15期

更年期女性糖尿病患者心理特点的流行病学特征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更年期女性糖尿病患者心理特点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30例患者进行年龄、职业、地区、病因、血糖谱、心理特点、住院时间等临床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本组年龄50岁左右,职员最多数,城镇多于农村,心理特点以抑郁等为主。结论这部分患者心理反应强烈,血糖控制不理......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更年期女性糖尿病患者心理特点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 30例患者进行年龄、职业、地区、病因、血糖谱、心理特点、住院时间等临床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本组年龄50岁左右,职员最多数,城镇多于农村,心理特点以抑郁等为主。结论 这部分患者心理反应强烈,血糖控制不理想,住院时间长,住院费用高,健康质量差。应采取科学措施,重点进行健康指导。

【关键词】  更年期;糖尿病;女性;心理创伤;健康教育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enopausal women with diabetes in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30 patients were on age, occupation, region, cause, blood glucose spectrum,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length of stay and other clinical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Results The 50-year-old age groups, staff at most cities and towns than in rural areas, the main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as depression.Conclusion This is a strong psychological reactions in some patients, blood glucose control is not satisfactory, long hospital stay, higher hospitalization costs, health quality is poor. Scientific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focusing on a health guide.

  [Key words] menopause;diabetes; women;psychological trauma;health education

  更年期女性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复杂,变化剧烈多端,甚至抑郁出现自杀倾向。给患者的系统教育、系统检测和系统治疗的每个环节造成影响,造成病程迁延,医疗效果差,威胁她们的身体健康。由于我国这方面的医学资料贫乏,缺少系统科学的医疗措施,使她们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给个人和家庭,甚至社会造成严重负担。因此,加强更年期女性心理变化流行病特征的研究,发现患者的心理变化的危险因素,采取科学的系统措施,促进患者的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在医疗工作中,根据不同的心理特点,应用不同的医疗手段,解除患者的焦虑与抑郁情绪特别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于2008年6月—2009年6月共收治更年期女性糖尿病患者30例。

  1.2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及戈登(Marjory Gordon)功能性健康形态模式量表[1]。

  1.3 统计学方法

  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年龄分布

  50岁左右。

  2.2 职业分布

  职员居多。

  2.3 地区分布

  城镇多于农村。

  2.4 病因

  不良生活方式、肥胖、激素失衡。

  2.5 微量血糖谱波动范围

  在13.0~23.3mmol/L之间。2.6 心理特点 激动易怒,多疑敏感,焦虑不安,紧张恐惧,悲观失望,甚至抑郁等严重心理障碍。

  2.7 平均住院日 14.7天。

  3 讨论

  更年期是女性生理和心理容易出现各种异常现象的特殊时期,其显著特点是卵巢内分泌功能发生变化,由于这种变化与神经系统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影响神经系统,产生情绪波动,使血糖升高。这部分女性深受更年期、糖尿病的双重打击极易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病程长,住院费用明显增加。所以,应根据流行病学特点及戈登“功能性健康型态模式”,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科学、有效地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提高他们的健康质量。

  3.1 健康感知-健康管理型态

  本组多数患者对健康感知模糊,健康管理无所适从。因此,医护人员应采取“知己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从源头上阻断心理行为的危险因素。让患者明确疾病的根本性危险因素,如不良生活方式,营养过剩、运动不足、激素失衡、过度肥胖等;其次是过渡性危险因素,营养代谢失衡,产生慢性肥胖、高血糖、高血脂等情况;第三阶段是预防生理和心理并发症的发生。通过医护人员对患者个体健康评估,制订个体化的指导方案,与患者沟通交流,取得患者的信任,实现“医患”互动,把诊疗变成指导患者学习防治技术,管理自身健康,体现个人健康价值的过程。使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亲身体会到获得自身健康技术管理的价值。

  3.2 营养-代谢-排泄型态

  由于更年期的女性激素水平的失调,导致代谢紊乱,肥胖患者居多。而糖尿病要求在保证机体营养均衡的前提下,控制饮食及糖尿病的“三多一少”导致的代谢、排泄障碍,引起营养不良。医护人员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具体指导。首先是水的摄入:糖尿病因体内血糖增高而形成高渗性利尿,出现多尿、口干、多饮的症状,甚至出现脱水现象。此时,应指导患者在机体各脏器功能允许的情况下适当饮水。对夜尿增多的患者,由于肾脏对水的重吸收功能减退,要适当调整喝水的时间。为保证睡眠,喝水尽量在晚餐后1~2h,避免睡前大量喝水。二是饮食:要保证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均衡摄入,满足机体营养代谢需要。特别是维生素、微量元素的摄入。应保证维生素B1、B2、维生素C、维生素E每日的需求。微量元素锂、锌、锰对人体很重要,与胰岛功能有一定的相关性。碳水化合物供给,根据个体代谢状态及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基化血红蛋白水平、理想体重来核定需要量,低血糖指数的食物应是首选,因其在消化道吸收缓慢,避免了餐后的高血糖;脂肪摄入,提倡多用不饱和脂肪酸,限制富含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更年期女性患者月经不调,蛋白质消耗量较大,少数患者还出现低蛋白血症,需要合理补充蛋白质[2]。总之,更年期糖尿病患者营养代谢复杂,涉及患者的行为、摄食的特点,摄入食物的质量、消化、神经、内分泌功能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导致血糖不稳定。因此,医护人员应给患者营养代谢-排泄方面的理论实践技术的指导。

  3.3 活动-运动型态

  本组患者基本是2型糖尿病,活动量减少、身体肥胖。因此要求控制体重,适当运动,促进葡萄糖的利用、降低血糖。控制体重是保持健康的一条重要原则。运动能促进新陈代谢,消耗大量血糖,减少脂肪存积。常规运动、适度减重、增强体质,极为重要的[3]。应注意运动量并掌握运动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肥胖、轻度糖尿病及心理障碍患者都可进行。严重糖尿病、严重心脑血管、严重心理障碍为禁忌。避免在饭后立即进行,在非常冷、热、潮湿及大风、大雾的天气下进行。要循序渐进;最好在早晨或餐后30min进行,临睡前一般不宜运动。

  3.4 睡眠-休息型态

  本组更年期女性糖尿病患者的睡眠状况无一例外的具有睡眠质量差。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早醒、失眠,经常借助药物效果不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理、心理健康。生活习惯、睡眠环境、女性的社会地位、心理压力、疾病等都是影响睡眠的重要因素。可使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引起神经中枢功能障碍,导致血糖反复无常,增加治疗的难度。因此,明确失眠的原因,解除对失眠的焦虑和恐惧,进行有计划的、适度的体育运动,根据情况进行文娱活动,如读书、看报、下棋、听音乐等并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开朗的性格,正确对待和处理人生的各种矛盾。改善睡眠环境,对保证睡眠质量十分重要。其居室要保持安静、清洁整齐、空气清新,增加有效睡眠时间;不要随意服用催眠药物,安眠药的不合理使用易产生许多副作用,加重睡眠障碍。提高睡眠质量有助于血糖稳定,利于机体的康复。

  3.5 认知-感知-自我概念型态

  糖尿病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常常被忽略。由于其临床表现多样性且无特异性,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无诊断的金标准容易延误诊疗。主要是慢性进展性认知障碍:表现为轻、中度认知障碍,以获得性认知行为缺陷为特征,学习、记忆以及复杂的信息处理能力下降,严重者甚至痴呆[4]。对更年期的绝经前期、绝经期与绝经后期三阶段与糖尿病的关系认识不足,无所适从。有效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心理疏导十分重要。帮助患者改变错误的认知,接受现实,建立信心。耐心细致地介绍有关更年期糖尿病的知识、高血糖的危害性和不及时治疗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帮助他们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加强他们对饮食、运动及科学用药的重视程度。要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取得其信赖。帮助患者认识情绪与血糖之间的关系。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家庭、社会支持系统是稳定情绪,改善认知,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措施。使患者得到亲人、朋友等人的社会心理支持。还要鼓励患者以积极的态度看待、管理自己。

  3.6 角色-关系-价值-信念型态

  这部分女性大都面临退休、下岗、社会交往不足、儿女长大成人、独居、家庭关系不和谐和疾病的影响,不能得到生活中的更高层次的心理需要。使角色-关系-价值-信念受挫,心理表现惶恐不安,严重者抑郁,使不良情绪与血糖异常互为因果。尽量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特别要注意的是:当生活中遇到难以避免的“负性生活事件”(如丧偶、亲人离别、患病等)时,一定要做到正视现实,遇事镇静,以自身健康为重。转移注意力,参加气功、太极拳、体操、练剑、慢跑、散步等户外活动,在运动中获得欢乐,增强体质和植物神经的调节能力。鼓励适当参加社会活动,多与社会接触,多和他人交流,能够陶冶情操,稳定情绪。有助于保持良好的思维功能,增加机体免疫力,利于稳定血糖。

  3.7 应激-耐受型态

  应急耐受能力差,经常感到紧张、恐惧、心烦不安、易怒、悲观厌世、甚至绝望而轻生自杀等负性情绪导致胰岛素的拮抗激素,如儿茶酚胺、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胰高糖素增多,促使血糖升高[5]。因此,这种心理易使病情加重。特别是谈到并发症,就更加紧张,缺乏自制力和耐心。患者在临床上遵医嘱行为差,病情常因这种心境而加重,应特别注意。人的情绪还受大脑边缘系统的调节,大脑边缘系统同时又调节内分泌和植物神经的功能,心理因素可通过大脑边缘系统和植物神经影响胰岛素的分泌[5]。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细致的心理治疗,调整心理状态,使其对疾病有正确的科学态度,对治好疾病有充分信心,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使患者克服厌世的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在自杀念头存在期间,严防患者的自杀行为,保证患者的安全。

  3.8 性-生殖型态

  女性更年期糖尿病患者大多数对性方面的问题难以启齿。性心理相当脆弱,以至于即使轻微的抑郁也能导致性欲的丧失,心理压力俱增,加重夫妻性生活的不和谐,以致血糖极不稳定,导致性抑郁。其因素包括血糖控制不良引起的体能下降和焦虑、家庭和社会压力以及过去性经历引起的性心理障碍等[6]。肥胖和自身形象能干扰性欲,肥胖程度越严重,达到为性高潮所需要的心血管状况的能力也越差。因此,在糖尿病女性的性功能障碍中,控制体重与血糖和调节情绪应该同时进行。不仅能改善血糖和血压,也改善胰岛素的抵抗性及患者的性功能。而且其丈夫的安慰和鼓励更有助于夫妻间性生活的和谐。纵观女性更年期的不同阶段和时期,其性健康状况都是与她的身体、情感和血糖水平、社会心理因素直接相关的。尽管监测病人的整体健康状况,包括维持正常性生活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但是对于拥有正常的生理、心理和性健康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关于这方面的科学资料很少,医护人员应特别引起重视。

  3.9 价值-信念型态

  影响更年期女性人生价值和信念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健康信念、社会支持、文化程度、年龄、经济状况。更年期是女性人生价值-信念转型期。由于体内的激素失衡,机体各种机能也出现加速衰老的状况,疾病的影响,失去自我照顾能力,自身价值的实现受到阻碍。因此,提高健康质量,是创造价值及确立信念的新起点。患者在年轻的时候,将自己的心血和时间都给了家庭和孩子,到了更年期,儿女成长独立,使得生活、作息必须重新调整。心理上面临着重大的转变,感到极度的恐慌,严重者导致抑郁。而抑郁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等途径对血糖糖尿病并发症及治疗等产生复杂及显著的影响[7]。抑郁直接影响患者血糖控制,有显著的负性作用,导致疾病难以好转甚至恶化,直接影响着她们价值信念的实现。科学的人生的态度,对于健康比任何药物有效。因此,保持健康,防治疾病是提高价值、更新观念的重要工作。

  总之,由于社会公众缺乏对更年期女性糖尿病患者心理的健康教育在治疗中重要地位的认识,使这一人群易被忽视。因此,建立完善的健康教育管理目标,对患病人群进行系统教育和科学管理,形成一个由患者、医院、社会组成的有效支持系统,进行心理干预,可以防治女性更年期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创伤。从而促进患者康复,达到满意疗效,节省卫生资源。

【参考文献】
   1 李广远, 仝丽娟. 健康评估.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7:9.

  2 康怡,陆菊明.血糖波动:糖尿病治疗的新靶点.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09,3:193.

  3 田建卿,周大进.2型糖尿病预防的药物非药物干预循证医学研究进展.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09,3:146.

  4 苏杰英,李宏亮.糖尿病性认知功能障碍: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8,5:476.

  5 迟家敏.实用糖尿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68-269.

  6 李江源.糖尿病与勃起功能障碍.中华内分泌杂志,2007,5:473.

  7 段智娟,徐勉.抑郁症对糖尿病的影响.实用糖尿病杂志,2008,5:3.

  

作者: 杨海燕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