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1年第8卷第8期

门诊注射患者的心理需求及护理体会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门诊注射患者。心理需求。护理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医疗护理体制的深化,医学模式和护理观念的不断转变,患者的心理需求及护理已逐渐被临床工作者所重视,特别是过去人们往往只重视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而门诊注射患者由于停留时间短,心理护理很容易被忽视。笔者在门诊注射室工作多年的观察发现......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门诊注射患者;心理需求;护理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医疗护理体制的深化,医学模式和护理观念的不断转变,患者的心理需求及护理已逐渐被临床工作者所重视,特别是过去人们往往只重视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而门诊注射患者由于停留时间短,心理护理很容易被忽视。笔者在门诊注射室工作多年的观察发现,在治疗时出现的一些意外很多是由于心理因素造成。把握门诊患者注射的不同心理特征,依据其不同的心理需要,适时给患者以尊重、理解、同情和关怀,对于提高医护工作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检验门诊护士素质高低和护理工作绩效的一个重要标志[1]。笔者多年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患者心理需求

  人在患病后到医院求诊的过程中,由于社会角色的转变以及环境的改变,都会产生患者特有的心理需求。大多表现为精神紧张,惧怕疼痛,渴望安全、准确的注射,还有对药物产生依赖甚至达到迷信的程度;也有希望通过注射某种药物而产生奇效,或顾虑所用药物副作用大或效果不好,而自行停药延误病情。而疾病的检查和治疗总是带有一定的探索性,有时可能会有危害性或危险性。患者到医院,对于种种检查、抢救设施和措施,既寄予希望又充满恐惧。而门诊患儿尤其是儿童患者,接触到穿白大衣、戴口罩的医护人员及周围正在输液的其他患儿的哭闹,普遍感到恐惧不安,往往表现为大声哭闹,不配合治疗等。患者对护士穿刺成功率的要求相当高,“一针见血”是每个人都希望的,尤其是患儿家属。

  2 心理护理方法

  2.1 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为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和紧张感,门诊注射护士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宗旨,以热情周到的心态,做到面带微笑,积极主动,亲切自然,精神饱满,服饰整洁,巧妙沟通,以积极、愉快、乐观的情绪感染患者和家属,尊重患者、引导患者、理解患者、服务患者,以消除其陌生、紧张和恐惧等心理[2]。

  2.2 消除患者恐惧心理,提高疼痛阈值

  注射时的疼痛是由于机械和化学性药物刺激所引起的,疼痛的程度因人而异,疼痛阈值也有很大差别,焦虑或恐惧时往往使疼痛阈明显降低,而心情愉快则疼痛阈提高。因此,对不同的患者,应采用不同的语言和方式引导患者心境转移,而消除恐惧心理,提高疼痛阈。

  2.3 因人施护

  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病种、不同程度的疾病患者心理特点,适时、主动、准确地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因人施护,分别给以不同的心理护理,青年人应采用鼓舞、激励性语言如“男子汉,大丈夫,这点痛算什么”;老年人突出的要求是被重视、受尊敬,因此,对老年患者应施以尊称,主动热情地与之交谈,使他们感到温暖,感到自己此时受到尊重而产生心理满足,从而降低对疼痛的敏感性;在给患儿注射时要和其父母一起分散孩子注意力,减轻患儿的疼痛知觉,在接触患儿时要表现出对患儿的疼爱和关心。抽取药液时应避免在患儿面前进行,以减少孩子的紧张情绪,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采取不同的交流方式,如:对婴幼儿可以笑一笑,轻轻拍一拍,摸一摸他的脸颊、四肢,同时指导家长帮助孩子采取适宜的体位,对年龄较大的孩子尽量避免强制性的动作 [3]。也可在家长面前适时地使用赞美孩子“多聪明”、“多可爱”、“多勇敢”等话语,使家长主动教育孩子配合治疗,从而建立融洽、良好的护患关系。

  3 加强自我情绪调控,提高人文素养和技术水平

  门诊输液室由于其自身的工作特点,护士很容易产生负性情绪:急躁、不耐烦、冷漠等不良情绪。这不但是对良好的护患关系的伤害,而且可能成为护患纠纷的导火线。有调查表明,护理差错和护理纠纷的发生,护理人员自身原因占大部分,主要是工作情绪不好[4]。在工作中如何进行自我情绪调控、维持情绪的稳定性,减少不良情绪的产生,对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有重大影响。另外,护理工作也是一项技术工作,这就要求护士要有娴熟的技术,使患者产生信任与安全感。肌肉注射时要做到二快一慢,即进针、拔针快,推注药物慢。静脉注射时做到一针见血,严格执行注射中的操作规程,从操作举动上给患者以安慰,使其感觉到为自己注射的是一位和蔼可亲、技术熟练又认真负责的护士,从而消除不安全心理障碍,而积极配合操作。

  4 加强卫生宣教,消除患者对药物的依赖心理和顾虑心理

  利用为患者注射的同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患者的病情和所用的药物,讲解疾病的知识和药物的作用,以消除其对某些“好药”的依赖心理及顾虑心理,使其自觉坚持治疗;对慢性病治疗疗程长的患者,向其解释疾病治疗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只有配合治疗才能早日康复,消除患者的消极因素,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总之,心理护理内容丰富,但具体内容要根据具体护理对象去制订,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只有这样才能使心理护理取得良好的成效。护理心理学与临床整体护理工作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的,是在护理过程中运用医学心理学原理,解决医患之间,特别是患者的心理问题,进一步促进患者身心健康,并最大限度地为患者创造有利于治疗或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战胜疾病,尽早康复。

【参考文献】
   1 王长虹,丛中. 临床心理治疗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575-578.

  2 莫孙淑冰,廖进芳,刘均娥. 与病人沟通的重要技巧. 中华护理杂志,2004,39(5):396-398.

  3 毛燕飞. 门诊注射室对患儿实施心理护理的探讨.卫生职业教育,2005,23(16):176-177.

  4 龚靖云.浅谈情商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当代护士,2000,8:18-20.

  

作者: 吕 琼,王建美,张利清作者单位:010030 内蒙古准格尔 2013-2-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