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1年第8卷第8期

心理干预对儿童肌肉注射痛的影响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根据患儿的心理特点、性格,选择不同的措施,对其进行心理干预,消除患儿在肌肉注射时的紧张、恐惧心理,提高疼痛阈值减轻疼痛,平静地接受治疗,避免人为的医疗事故,如断针、药液外溢、紧张性窒息等,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关键词】心理干预。肌肉注射痛医学认为,疼痛刺激在人体的反应强......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根据患儿的心理特点、性格,选择不同的措施,对其进行心理干预,消除患儿在肌肉注射时的紧张、恐惧心理,提高疼痛阈值减轻疼痛,平静地接受治疗,避免人为的医疗事故,如断针、药液外溢、紧张性窒息等,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  心理干预;儿童;肌肉注射痛

 医学认为,疼痛刺激在人体的反应强弱,明显地受着心理因素影响,与人的情绪关系密切,当情绪稳定,注意力高度集中到疼痛之外的某一问题,即“忘我”状态时,则疼痛的感觉就会相应减轻;与人的理解关系密切,由于每个人对疼痛的理解不同,同一强度的疼痛反应,对每个人的感觉也不同;如对注射引起的疼痛,有的人从小就接受“不听话就打针”的恐吓教育,“打针很痛”的意识在头脑中根深蒂固,真的打针时,紧张、恐惧感随之而来并验证了“打针真痛”的感觉。与人的性格关系密切,意志坚定,性格倔强的人,对疼痛的忍受性也强。因此积极调整心理状态能够减轻疼痛感觉。

  1 儿童的心理特点

  年龄3~13岁。此年龄段患儿顺应性差,且大多数以前曾有过肌肉注射史,容易导致儿童对肌肉注射的恐惧和抗拒,如“白大衣现象”等,对儿童健康心智的形成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有研究表明,焦虑情绪与痛觉之间关系密切,焦虑越重,机体痛阈值越低,心理高度恐惧的病人,对疼痛的敏感性增高[1],小儿的情绪不稳定,思维及分析判断能力差,语言的交流对患儿的影响尤为显著,因此在每天和患儿的接触中必须重视语言的作用。

  2 心理干预的选择

  多年的临床经验要求我们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患儿,采用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包括询问谈话法,诱导鼓励法,注意力分散法和比拟暗示法[2]。

  2.1 外向型

  直接解释法+注意力分散法。

  2.2 中间型

  询问谈话法+注意力分散法。

  2.3 内向型

  暗示、鼓励与榜样示范法+注意力分散法。

  3 心理干预的实施

  3.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干预的前提。护士在病人面前始终都要表现出语言大方得体,举止端庄沉稳,工作认真负责,给患者以信任感和安全感。因儿童的心理特点,语言的交流对患儿的影响尤为重要,因此在每天和患儿的接触中必须重视语言的作用,不忙于注射,而采用询问谈话的方法与患儿建立起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使患儿对护士产生信任感、亲切感,这是心理干预的关键一点[2]。

  3.2 疏泄

  主动热情关心患儿,抽一定时间陪伴患儿,倾听其诉说心中的焦虑,并表示理解和同情,消除其孤独感,让其体会到他并不是孤立地承担痛苦。

  3.3 安慰和鼓励

  安慰要恰到好处,既强调有希望的方面,又不能过于乐观。对疼痛患儿要亲切和蔼,要尊重其人格,绝不可以对他们冷若冰霜、毫无同情心。鼓励可激发患儿的勇气,提高忍耐力。选个敢于接受注射的患儿做榜样,大加赞赏,鼓励他人向其学习。也可以在治疗单上写句赞扬的话,如:真勇敢等。这样患儿会积极使自己也成为大家学习的英雄榜样,配合治疗。

  3.4 暗示疗法

  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其心理机制是外界影响不知不觉中渗入到个体的内心,在潜意识层面形成一种心理倾向,可转化为心理能量支配个人的行为或心理。儿童的思维常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认识外部事物很直观,易受外界的影响而改变心理活动,且易接受医务人员的暗示,我们可用生活中的实例比拟注射痛,减轻患儿的恐惧感。如:“打针就像蚊子叮了一下”。

  3.5 注意力分散法

  肌肉注射时患儿因过度恐惧、紧张,常使臀部肌肉收缩发硬,致使进针和推注药液困难,同时增加疼痛。护士应及时分散患儿注意力,以儿童的思维和口吻与其谈论一些与打针无关的话题,特别是一些儿童感兴趣的事情,减轻疼痛。

  3.6 家属的心理干预

  亲人的关心对患儿至关重要。一些家长认为打针不应疼痛或者不该很痛。如果患儿喊痛,自己马上紧张起来,影响患儿的情绪,不利于减轻患儿的疼痛。因此,指导家属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给病人以安慰、鼓励和支持,使患儿从精神上摆脱对疼痛的恐惧和害怕,减轻心理负担,提高疼痛阈值,增强对疼痛的耐受性。

  4 讨论

  疼痛与人的性格、情绪、意志力等心理特征有密切关系。就同一强度的疼痛刺激而言,不同的人反应不同。有的人感觉略微痛,有的人则可能疼痛难忍。积极的情绪如愉快、兴奋或充满信心的时候,对伤害性刺激的敏感性降低,痛阈增高;相反,消极情绪如恐惧、悲伤、失望等则使痛阈降低[3]。焦虑情绪越严重,机体的痛阈越低,心理高度恐惧的人对疼痛的敏感性增高[4]。于清[5]认为:3~13岁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其个性和认知发展不平衡,对外界的刺激敏感。有研究表明:心理干预对降低情绪不稳定型及情绪稳定型儿童诊疗性疼痛强度均有明显效果。

  患儿面对医院的陌生环境,在生理、情感、认知方面均有所改变,不同的个性有不同的心理反应,故医护人员要与患儿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鼓励患儿说出自己的感觉,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以减轻患儿的疼痛感受[6]。帮助患儿调整心态,提高其对疼痛的心理准备。积极的心理干预措施可减轻应激反应的强度,提高患儿对疼痛的耐受力和治疗的依从性,帮助患儿稳定情绪,使其以最佳心态接受治疗。

  综上所述,对学龄期患儿肌肉注射前采取积极的心理干预措施,可增强患儿对疼痛的承受力,帮助患儿更好地应对疼痛,减轻疼痛带来的心理伤害。提高患儿的配合度,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马秀芬,郑家伟.口腔科病人焦虑与疼痛反应的行为治疗.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3,12(6):258.

  2 郭春娥,赵林红.心理护理对痛阈值的影响——60例患儿肌肉注射的观察.护理研究,2003,17(1):12-13.

  3 孙影.儿童静脉输液负性情绪和疼痛的影响与分析.现代护理,2005,11(11):851-852.

  4 郭建清,刘芯茹,吴育萍.儿童疼痛的护理评估及控制现状及进展.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5(2): 134-136.

  5 于清,曹兰芳,赵瑜,等.风湿病患儿个性心理行为特征分析.临床儿科杂志,2007,25(9):782-783.

  6 李庆麟,张继兰.不同年龄儿童疼痛反应特点及护理研究.护理研究,2007,21(1):241-242.

  

作者: 徐锦艳,孙宝香,贾向敏,田洪军,周 燕,张小宁作者 2013-2-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