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1年第8卷第13期

持续性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健康行为的影响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持续个性化、量化护理干预对糖尿病(DM)患者建立健康行为的影响。方法针对本科60例住院的糖尿病患者入院至出院后6个月内,由专职人员进行系统化、个性化的护理干预并采用问卷形式调查。结果干预后患者合理饮食、有效运动量及有效运动时间、体重指数等健康行为,均优于干预前(P0。结论持续个性化......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持续个性化、量化护理干预对糖尿病(DM)患者建立健康行为的影响。方法 针对本科60例住院的糖尿病患者入院至出院后6个月内,由专职人员进行系统化、个性化的护理干预并采用问卷形式调查。结果 干预后患者合理饮食、有效运动量及有效运动时间、体重指数等健康行为,均优于干预前(P<0.01)。结论 持续个性化、量化护理干预可使患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将运动和饮食治疗落实到实处,改变DM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建立良好的健康行为。

【关键词】  护理干预;糖尿病患者;饮食;运动;健康行为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伴随胰岛素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已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1]。专家预计,到2015年我国的DM患者将超过6000万。DM的治疗和控制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患者的自身管理。由于患者不了解DM基本常识,不按时服药,不能坚持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以控制自身病情的发展,常导致多种慢性并发症,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在现代医学模式中,通过健康教育使糖尿病患者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其自我管理水平,进而改善生活质量[2],已成为治疗糖尿病重要措施。因此,如何通过持续性护理干预,有效促进DM患者建立良好的健康行为以减慢DM的发展进程,是值得医护人员高度关注的问题。笔者对60例DM患者实施持续性护理干预,对促进DM患者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建立良好的健康行为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9—2010年在本科住院确诊为2型糖尿病,诊断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自愿接受护理干预,有坚持6个月全程教育的意愿和信心;理解、认知能力无障碍,常住本市,联系方便,能配合治疗和血糖监测,未接受过系统糖尿病教育。符合上述条件入选60例,男28例,女32例;年龄42~68岁;文化程度:高中以上19例,初中及以下41例。初诊无并发症者16例;合并糖尿病肾病11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3例,周围神经病变20例。单纯口服降糖药物治疗21例,胰岛素或联合口服降糖药物治疗39例。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患者入院后由责任护士定期采用一对一的教育模式,针对不同个体、不同健康状态和心理状态,有的放矢地对患者进行心理、认识、饮食、运动干预。出院后跟踪随访,由责任护士于患者出院后第7、14、30天实行电话回访1次,以后每月回访1次,直至半年。强化并实际应用护理干预的内容,以保证患者对知识的掌握,并督促患者将学到的知识和技术运用到日常生活护理中,建立良好的健康行为。

  1.2.2 干预内容

  (1)心理干预:DM患者的心理反应是极其复杂的,焦虑和抑郁是最常见的心理障碍,它可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因此护理人员对DM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并与其进行有效的沟通,采取疏导、支持、鼓励、安慰等措施,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调节,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使其明确糖尿病是可控制的。(2)认识干预:首先指导患者了解糖尿病的概念、发病原因、机制、治疗和转归,使患者了解糖尿病需要终身治疗,但只要严格控制血糖,就能有效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出现,明确血糖的控制要靠患者的自身管理及良好的健康行为。其次演示、示范血糖仪的操作步骤和方法,指导患者正确进行血糖、尿糖监测和记录。再次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的规范化治疗,包括用药时间、剂量、次数及胰岛素注射部位、方法以及低血糖的防治经验和体会。针对患者普遍存在的对降糖药物(特别是胰岛素治疗)的疑虑、恐惧心理及误区,进行耐心教育,以消除其疑虑,长期接受胰岛素的使用。(3)饮食干预: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基础,需长期坚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计算出患者的标准体重、每日所需热量,制定出相应的食谱。以保证热量平衡、营养素平衡、矿物质和维生素平衡。讲解食物交换方法与合理搭配要求,可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及经济状况,进行食物交换。避免食谱单调,使食物多样化,利于长期坚持饮食控制。(4)运动干预: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订个体运动方案:①运动项目:根据年龄、个人爱好、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项目:包括慢跑、步行、自行车、游泳等。②运动强度:以患者自身感觉为主进行调整,强度控制在运动后有微汗及轻度的肌肉酸疼,经过休息次日精力充沛,食欲和睡眠好。③运动时间:根据自身情况安排活动时间,以餐后60~90min运动锻炼为宜,避免空腹运动,以免引起低血糖。运动后出现胸闷、心慌、大汗及次日感觉疲劳等,则减少运动量。 (5)并发症的预防:让患者了解各种并发症的症状、危害及防治,注意足部的护理,每晚用温水洗脚、按摩,以促进足部血液循环,袜子要柔软、宽松、温暖,鞋子大小要合适,避免赤足和外伤。

  1.2.3 评价方法

  于患者入院时和实施护理干预后6个月发放调查表,采用自制的评分问卷,包括糖尿病知识掌握程度、自我管理能力、血糖控制三方面。

  1.2.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运用SPSS11.0软件进行χ2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a=0.05。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目标人群健康行为比较

  见表1。

  2.2 干预前后血糖数据比较

  见表2。表1 干预前后目标人群健康行为比较表2 干预前后各项生化指标比较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不可治愈的慢性疾病,需要持续的医疗照顾及终身治疗,更多地依赖于患者的健康行为及密切配合。美国糖尿病学会推荐所有的糖尿病患者在诊断之初和在今后的一生中应定期接受教育。护士要经常向患者提供信息,给予信息支持及信息教育。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血糖控制不良主要是于患者缺乏相关的糖尿病知识、饮食控制不良、不规则用药和未定期监测血糖有关[3]。因此,规范系统的护理干预至关重要。本研究将知识讲解与操作示范相结合,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强化,从入院开始至出院后6个月与患者共同动态观察治疗效果,持续指导、督促,促使患者掌握疾病相关知识及自护技能,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由于患者的饮食更科学、运动更有效,干预后空腹血糖、LDL显著低于干预前,而HDL显著高于干预前。 由表1结果显示,干预后患者的情感活动有明显改善,糖尿病知识水平、自我管理能力明显提高(P<0.01)。持续的护理干预使患者多次获得个性化指导,饮食控制合理,运动适宜,血糖监测正确,从而自护技能得以提高,良好行为得到强化,使血糖得到了更为有效地控制,建立良好的健康行为。

【参考文献】
   1 潘长玉.中国糖尿病控制现状-指南与实践的差距.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5,25(3):174-178.

  2 李勤,李世云.2型糖尿病患者生命质量及健康教育对其影响的研究现状.四川医学,2009,30(10):1656-1658.

  3 戚超英,邓婉萍,马育漩.糖尿病足患者的高危因素和护理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4,39(4):254-255.

  

作者: 南 雁,张 虹,申丽君作者单位:443002 湖北宜昌,葛 2013-2-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