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1年第8卷第15期

儿童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方法。方法对2006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2例糖尿病患儿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患儿心理特点,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从而促进患儿康复。结果通过实施心理护理,提高了患儿对治疗的依从性,使血糖保持理想水平。结论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能解除患儿......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方法。方法 对2006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2例糖尿病患儿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患儿心理特点,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从而促进患儿康复。结果 通过实施心理护理,提高了患儿对治疗的依从性,使血糖保持理想水平。结论 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能解除患儿的不良心理状态,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促进康复。

【关键词】  儿童; 1型糖尿病; 心理; 护理对策

  儿童糖尿病主要为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B细胞功能衰竭,需终生注射胰岛素。由于儿童是个特殊的群体,爱玩好动,饮食量、运动量难以控制,自我管理能力差,且患病后,患者及其家属均会产生许多不适应而致心理问题[1],给治疗和护理带来一定的难度。本科自2006年1月—2010年12月共收治12例儿童糖尿病患者,通过分析其心理问题并制订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自2006年1月—2010年12月共收治儿童糖尿病患者12例,均为1型糖尿病,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6~16岁,平均9岁,其中5例以酮症酸中毒而住院,7例因血糖过高且不稳定而住院调整。

  1.2 方法

  采取问卷调查方法,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入院评估,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点、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患病后的心理状态、家庭背景、家庭的饮食习惯等,由患儿及其家长填写,当场收回。针对其不同的心理状态给予相应的护理。

  1.3 结果

  12例儿童糖尿病患者经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能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血糖保持理想水平,达到了最佳的治疗和护理效果。

  2 护理

  2.1 分析儿童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心理特点

  2.1.1 爱玩好动,饮食量、运动量难以控制

  爱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各种年龄的儿童饮食量均难以掌控,年龄小的孩子可能更喜欢吃零食,学龄儿童在白天大都在学校,有些孩子还需要在学校吃午餐,而学校不可能单独为这些孩子提供糖尿病饮食,使患儿难以按医生的要求实施饮食管理,此外,运动量也难以控制,使得胰岛素日使用量变异大,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低血糖或高血糖。儿童好奇心重,求知欲强,可能对胰岛素注射装置好奇,而发生误操作,导致胰岛素用量的过多或不足,从而导致血糖的不稳定,过高和过低。此外,儿童糖尿病主要为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B细胞功能衰竭,需终生注射胰岛素,一旦停用胰岛素,则会诱发酮症酸中毒,而且儿童自控能力差,可能偷偷喝含糖饮料,也会诱发酮症酸中毒,若得不到及时救治,可能会危及生命。

  2.1.2 处于生长发育期,饮食不合理

  由于患者是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孩子,不少家长在给孩子制定饮食时,能量大大超标,他们担心孩子吃不饱,长不高,因而他们不遵循医务人员的饮食指导,盲目给孩子加餐,吃零食,导致患者血糖的达标困难。

  2.1.3 恐惧心理

  部分孩子对病房陌生的环境和身穿白大褂的医护人员产生恐惧感,对打针、静脉滴注害怕,特别见于年龄小的患儿。

  2.2 入院评估

  患者入院后由责任护士对其进行耐心细致地交谈、了解其家庭背景、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及入院的目的,详细地进行护理体检,查阅病历,发放评估表并解读填表方法。评估之后,根据每一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

  2.3 健康教育

  儿童糖尿病患者年龄不同,掌握知识的程度不同,对疾病的认识、理解力不同,因此,我们在进行教育时,范围要扩大到整个家庭,而且要个体化。如:小儿常常饮食量和活动量不固定,低血糖就更常见和更严重,因此首要的教育就是对低血糖的预防、识别和处理;学龄儿童除了上述知识外,重要的是根据学校的课程进行饮食及运动的调整,尽量不吃大锅饭。而青春期的孩子则由于自身生长发育的特点,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加强他们自我管理的能力和责任感,学会胰岛素的注射和血糖监测的方法,在运动前后适当加餐并增加血糖监测次数,防止发生低血糖。了解饮食、运动、情绪变化与血糖波动的关系,让他们自己成为“小医生”管理好自己。合理调节控制饮食,以减少胰岛负担,促进胰岛功能恢复,为治疗本病的基本措施,也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2]。因而,对患儿及家长的教育重点在于“饮食管理”,耐心向患者家长讲解饮食管理的重要性,目的是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和理想体重,明确总热卡,有计划地分配三餐热量和食物成分。请营养师制定每个患者的食谱,并尽量使食物品种多样化,这样,患者才不容易厌倦,才能长期坚持下去。针对儿童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实施教育效果,我们利用“看图对话”、放映动画幻灯片等方式给小患者讲解糖尿病相关知识,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快乐地参与其中。除了每周进行一次集中宣教外,对每个不同的个体,进行随机教育,利用接触患者的任何机会给予指导,同一内容,反复教育,强调重点,便于患者及其家长记忆。

  2.4 个性化心理护理

  对于有恐惧心理的患儿,我们要主动接近患儿,多表扬和鼓励他们,与他们做一些小游戏,讲一些小故事,消除他们心理上的戒备,从而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对于学龄期儿童,我们要对其讲解糖尿病的病程和发展趋势,若控制得好,各种急慢性并发症就不容易出现,身体上的损害和痛苦就会减少,不会影响其生长发育,也能象正常人一样学习、生活和工作。反之,若不配合治疗,血糖就不可能得到满意控制,各种急慢性并发症就会接踵而至,严重者甚至会危及生命。我们还会让控制得好的患者给他们现身说法,增强他们治病的信心和勇气。也会让他们看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幻灯片,让他们更深入地认识到糖尿病及其危害。从而改变不良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有些患儿家长,刚得知子女患上糖尿病,表现出悲伤、哀愁情绪,往往会增加患儿的恐惧和不安全感。因此,还应做好家长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使之保持良好的心态,使患儿得到心理和精神上的支持。

  2.5 建立良好的医、护、患关系

  糖尿病是个终生性疾病,为了帮助患者解决实际困难,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与他们建立良好的互动联系,我们把专科医生、护士的电话留给患儿和他们的家长,让他们随时随地与专业人士联系,为他们提供全程、专业、便捷的医疗服务,有利于提高患儿对治疗的依从性,保证糖尿病治疗规范,促进患儿康复。

  3 讨论

  糖尿病是公认的身心疾病,不良的心理因素严重影响治疗效果,从而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儿童与成人一样,不但需要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治疗和管理,如糖尿病教育、饮食运动、药物治疗、血糖监测等,而对于孩子的心理护理更为至关重要[3]。对儿童糖尿病患者不同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能大大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获得更好的代谢控制,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的生存质量。优质的心理护理,使得医、护、患沟通加强,交流增多,提高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治疗的依从性增加,从而提高血糖达标率。

【参考文献】
   1 钱荣立.糖尿病临床指南.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6-18;45-49.

  2 张爱琼.儿童糖尿病的护理.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6,3(16):286.

  3 刘岩,王海丽,孙翔.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中国实用医药,2009,16(4):217-218.

  

作者: 洪党云1,彭巧玲2作者单位:1 225300 江苏泰州,泰州 2013-2-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