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1年第8卷第21期

系统化护理法对无陪护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的研究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系统化护理法对围手术期无陪护病人的护理情况。方法对于围手术期无陪护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护理对照组(n=50)及系统化护理干预组(n=50),疗程6周。观察各组患者安全保障、焦虑心理、满意度等情况。结果系统化护理干预后患者各个指标均有所改善。...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系统化护理法对围手术期无陪护病人的护理情况。方法 对于围手术期无陪护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护理对照组(n=50)及系统化护理干预组(n=50),疗程6周。观察各组患者安全保障、焦虑心理、满意度等情况。结果 系统化护理干预后患者各个指标均有所改善。结论 系统化护理干预法可有效保障围手术期病人的安全,缓解围手术期病人焦虑心理,增加患者及家属满意度。

【关键词】  系统化护理法;无陪护;围手术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围手术期病人缺乏家人的照顾。尤其是部分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由于缺少子女照顾,在患病住院期间处于无陪护状态,这增加了患者的精神负担[1]。我们对100例围手术期无陪护患者,实行了围手术期系统化护理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8年6月—2010年6月,选择100例于本院普外科择期手术的无陪护患者,男57例,女43例;年龄40~64岁。按随机原则,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50例,男31例,女19例,平均年龄(38.3±10.6)岁;对照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平均年龄(39.7±10.8)岁。两组在性别、年龄、体重以及疾病种类分布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尤其注意病种分布的均衡。患者自愿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1.2 系统化护理方案

  1.2.1 入院安全评估

  包括一般健康状态,患者心理状况及护理安全状况的全面评估。根据入院评估结果及拟实施的手术情况,对患者进行护理级别的分级,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为差、中、良三级。

  1.2.2 成立护理小组

  按照护理级别,决定护理小组成员组成,由责任护士、助理护士和受过培训的护理员3个层级人员根据护理级别合理搭配组成。要求护理规范化、常规化。

  1.2.3 沟通

  根据患者围手术期治疗及个体需求,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内容包括健康指导、用药、手术过程讲解、治疗、护理常规、功能锻炼、自理活动、办理各种手续等,拟定计划表。加强患者及家属意见反馈。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包括以下内容:第一,患者住院安全;第二,患者的焦虑、抑郁心理;第三,患者及家属满意度。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对符合方案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治疗前一般情况等各项指标采用ANOVA、Kruskal-Wallis 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各组患者系统化护理干预后,三项指标包括住院安全性,患者的焦虑,患者及家属满意度均改善,与常规护理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两组患者各指标变化

  3 讨论

  对于围手术期无陪护患者的护理,加强安全性,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是保障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由于没有家属陪护,患者的安全性尤为重要。因此,对入院患者首先要进行全面的护理安全评估,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及生活自理能力,防止发生褥疮、摔伤等。根据评估情况进行分级[2,3],并给予相应的护理级别及措施。一般分类为生活上依赖较明显或完全依赖,生活部分依赖及在医护人员指导下生活自理。根据病人分类,采用相应护理方式,安全是护理的重点。要普及安全知识,尽可能回避风险。根据患者病情,尽量将患者安排在同一病房,整合资源。由护理员负责患者生活陪护及皮肤清洁、进食等基础护理,责任护士除常规工作外,需要对护理员的工作进行指导,并时时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必要时要粘贴安全标识,如“防坠床”、“特殊用药”等的应用,对提示医护人员及家属均有良好的作用。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尤为关键,是保障手术进行和加强预后的重要步骤。术前均向患者讲解其所患疾病,取得患者配合,使其渴望得到积极、有效的治疗。由于患者对手术方法、手术疗效缺乏了解,患者及家属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疑虑、焦虑、恐惧等心理。为此,我们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目前开展现状,介绍手术专家及手术医师技术操作水平,增加患者信任度。同时向患者耐心解释手术的优势等,消除患者思想顾虑和恐惧心理,使之愿意接受手术。使患者均安心接受手术,积极配合治疗。尤其是对于在全麻下进行手术的患者,由于存在一定的手术风险,要充分做好术前各项准备改善全身情况。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术前检查,了解全身情况,对合并心肺疾患及高血压患者,认真做好心肺功能检查。充分的肠道准备可以增加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按医嘱给患者口服药物,以抑制肠道细菌,预防术后感染。均予清洁灌肠、术晨灌肠,至排出液澄清为止。术前辅以静脉营养,补充因肠道准备而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改善术前状态对增加患者对手术的信心,减轻焦虑至关重要。在手术后要及时向主管医师及麻醉医师了解患者术中情况,严密观察患者意识变化和生命体征,术后保持心电监护,检测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并详细记录,直至平稳。加强病房巡视,检测电解质和肌酐、尿素氮变化,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及时报告。准确记录尿量,加强引流管的管理,术后明确标注了各引流管的名称,有序摆放,固定于床边较低位置,保持各引流管引流通畅,防止引流管受压、扭曲。严密观察和记录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质,为治疗和拔管提供可靠的依据。堵塞后冲洗时,每次冲洗﹤100ml,引流管固定牢固,定时挤压,保持负压状态,达到有效引流,以保持引流管引流通常。延长引流管置管时间,配合抗感染、营养支持治疗,胃肠功能恢复,饮食按全流质-半流质-普食顺序逐渐过渡,少量多餐,循序渐进,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耐受性和有无腹部不适表现[4,5]。在保障手术后快速愈合的情况下,与患者时时沟通,耐心讲解,都是减轻患者心理压力的重要手段。在本研究中,我们根据具体的情况,确定的系统化护理方式,是患者的安全性增加(100%),与常规护理组相比(52%),差异有显著性,P<0.05;患者的焦虑度改善(26%),要优于对照组;而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增加为92%,与常规护理对照组相比(42%),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结合心理疏导,减轻患者的焦虑心理,这一系列的措施,保障了医疗的顺利进行,保障了护理的安全有效,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Karamanolis G, S ifrim D. Developments in pathogenesis and diagnosis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Curr Opin Gastroenterol,2007,23:428-433.

  2 李元新,李宁,李幼生,等.临床单独小肠移植外科技术的改进.中华消化杂志,2008,46(8):636-637.

  3 Fishbein TW. The current state of intestinal transplantation.Trans-plantation,2004,78(2):175-178.

  4 杨金瑞.改良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原位M型回肠代膀胱术.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05,9(6):422-424.

  5 李元新,李宁.单独小肠移植和腹腔多脏器移植进展.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28(1):65-68.

  

作者: 高 艳,崔彦宏△,孙 丹作者单位:150001 黑龙江哈尔 2013-2-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