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1年第8卷第22期

浅谈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由于艾滋病的不可治愈性及人们对艾滋病的不了解,使艾滋病患者除了承受疾病的折磨外,同时还要面临来自社会及家庭偏见、歧视的巨大精神及经济压力,从而导致艾滋病的特殊性。因此,良好的心理护理,对艾滋病患者提供关爱与温暖,提供友情性的人际关系尤为重要。【关键词】艾滋病。心理护理......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由于艾滋病的不可治愈性及人们对艾滋病的不了解,使艾滋病患者除了承受疾病的折磨外,同时还要面临来自社会及家庭偏见、歧视的巨大精神及经济压力,从而导致艾滋病的特殊性。因此,良好的心理护理,对艾滋病患者提供关爱与温暖,提供友情性的人际关系尤为重要。

【关键词】  艾滋病;心理护理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其主要表现为全身衰竭和免疫功能低下所致的一系列机会性感染,通过性、血液和母婴三种接触方式传播,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新的致死性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艾滋病以极快的速度在全世界蔓延,目前尚无法治愈。现在,艾滋病(AIDS)的蔓延已不仅是医学问题,而且还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并且大多数人对其持有不正确的态度观念,从而导致艾滋病的特殊性。因此,对艾滋病患者进行正确的心理分析和有效的心理护理对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心理护理在艾滋病护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 心理分析

  1.1 恐惧心理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都是疾病的受害者,他们无一例外地面临着死亡,因为对死亡的恐惧,使得患者无时无刻表现出惊慌,对生活失去了希望。

  1.2 忧郁心理

  患者得不到周围人的理解,外界常常对他们冷嘲热讽,使得他们不能与普通人正常交往,工作单位也嫌弃艾滋病患者,患者心理异常苦闷。

  1.3 犯罪心理

  艾滋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既要承受肉体的折磨,又要饱受精神上的摧残。此病患者多为青壮年,正处于花样年华,自尊心强,且艾滋病被人们认定是一种性病,是一种违反社会伦理而又不光彩的病,被大多数人所歧视、排斥。当患者一旦被确诊或被怀疑为艾滋病时,其心理应激引起的矛盾冲突,容易导致焦虑、恐惧、绝望、羞愧、罪恶、束手无策等不愉快的情绪,并产生心理恐惧。

  2 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2.1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不应以道德观来衡量患者,而是应以正常的医学观看待患者,不恐惧、不歧视患者,主动、亲切地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的心理问题,帮助患者正确对待所患疾病,缓解其心理压力。首先,用心倾听患者的自我表达,让他感到倾听者能够明白他的处境和想法,感到有人理解他,给他一种舒畅、释然和满足的感觉;其次,做好以病人为中心,满足患者个体需要的护理,也有利于建立护患的信任关系。并且运用语言及非语言的沟通技巧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在为他们解决躯体痛苦的同时也使他们得到心理上的治疗。

  2.2 减轻艾滋病患者及感染者的心理负担

  患者被确诊或被怀疑为艾滋病时,对艾滋病这一病症了解较少,引起心理应激矛盾冲突,且主观感觉异常,对周围的事物特别敏感。再者艾滋病患者需要长期用药,很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产生悲观情绪,对事业及人生失去信心,对生活缺乏乐趣,易产生自卑和依赖心理。此时同患者交谈时要有耐心,态度要亲切和蔼,建立相互信赖关系,给患者提供感情支持,帮助患者表达内心顾虑、恐惧、感受和期望,对患者表示理解和接受,避免虚假的保证,提供患者发泄的场所与机会,鼓励患者与家属之间的情感交流。

  2.3 尊重患者的隐私权

  医护人员有为患者保密的责任,护理人员应当有高度的护理道德观,以便取得患者的信任。使患者能够尽快地接受和正视艾滋病所带来的压力与后果,减轻与缓解心理和精神负担。面对现实,主动地接受治疗和护理。因此,医护人员应充分尊重患者的生命健康权、人身权、隐私权、基本医疗权、自主权、自我决定权、知情同意权、隐私权、保密权。

  2.4 帮助患者建立健康、道德的行为规范

  艾滋病作为一种目前尚不能治愈的疾病,健康教育尤为重要。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素质。使患者克服多虑、恐惧、孤独的心态,增强自尊心,控制主观冲动,消除自卑依赖性,乐观生活。在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对患者及其陪护人员进行健康教育,提供艾滋病相关知识及有关艾滋病方面的新进展、新消息,使他们减轻心理负担,并运用心理暗示,鼓励、诱导患者正视现实、接受现实。指导艾滋病患者进行正确的自我护理,提高艾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的放矢地帮助患者适应医院环境,消除家庭成员与患者之间的隔阂和矛盾,同时可以使他们积极地配合治疗,促进康复。

  2.5 运用现代护理的护理方式

  现代护理学针对艾滋病患者的各种心理特点提出了转移疗法、音乐疗法、色彩疗法等新型的护理方式。

  3 小结

  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与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截止到2001年12月31日,全球累计约有4000万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其中约有1/3为15~24岁的年轻人),平均每天有1.5万例新感染HIV,每天有8000例因艾滋病而死亡。一份题为《亚洲企业与艾滋病:扭转潮流》的报告指出,中国是世界上艾滋病毒感染率递增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截止2005年6月底,全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126808例,其中艾滋病患者28789例,累计死亡7375例。如果中国继续让艾滋病毒以这种速度蔓延,到2010年,中国的艾滋病毒感染者将超过1千万。

  现在,艾滋病还是一种不可治愈的传染病,病死率极高,通过在护理上的整体化护理,以及加强心理护理,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大大地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为了使艾滋病患者早日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应充分地认识患者的心理反应和心理需求,提供适合艾滋病患者的最佳心理护理,使心理护理在治疗艾滋病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 钟长娥作者单位:830049 新疆乌鲁木齐,乌鲁木齐市友 2013-2-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