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1年第8卷第24期

产后抑郁症的预防与护理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正常分娩是人类正常的生理现象,对于产妇也是一次强烈的生理、心理应激过程,对她们的认知和行为有很大的影响,易超越正常界线造成病理性改变,引起产后抑郁症。通过分析产后抑郁症的相关因素后,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关键词】产后抑郁症。初产妇。...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正常分娩是人类正常的生理现象,对于产妇也是一次强烈的生理、心理应激过程,对她们的认知和行为有很大的影响,易超越正常界线造成病理性改变,引起产后抑郁症。通过分析产后抑郁症的相关因素后,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关键词】  产后抑郁症; 初产妇; 预防; 护理

  正常分娩是人类正常的生理现象,对于产妇也是一次强烈的生理、心理应激过程,对她们的认知和行为有很大的影响,易超越正常界线造成病理性改变, 引起产后抑郁症。产后抑郁症通常是6周内第1次发病,主要表现为悲观、抑郁、沮丧的精神紊乱,严重地威胁产妇的心理健康。妊娠、分娩是孕产妇的正常生理活动,孕期及分娩前后的情绪变化,在心里及内分泌方面所起的作用,近几年来受到国内外的普遍关注[1]。近3年来,本院通过对180名孕期有焦虑或抑郁情绪患者给予正确的围产期心理保健及产后访视,使其产后抑郁症发生率(6.71%)低于国内平均发病水平(8.89%),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既往无精神病史及人格障碍,无明显不良社会因素影响,排除脑部疾病,在本院接受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初产妇于孕35周时采用医院焦虑抑郁(HAD)情绪测定量表进行评分[2],A值或D值11分者确诊为焦虑情绪或抑郁情绪者共180例,产后6周内跟踪随访用艾迪产后抑郁量表(EPDS)进行评分,13分者可确诊为产后抑郁症。180例患者中EPDS总分13分者12例,发病率为6.71%。

  2心理特点

  2.1产后抑郁的诱因

  2.1.1生理因素从妊娠到分娩,妇女体内的激素水平变化大,有学者认为产后抑郁的发生可能与雌激素与孕激素的变化有关,产妇本人的健康状况对孕妇产生抑郁情绪也有很大影响。

  2.1.2心理因素产妇对母亲的角色缺乏认同,对自己做母亲缺乏自信心,对这一角色不适应,担心照顾不了自己的孩子,故有一定的心理压力。

  2.1.3社会因素现代的产妇已经进入独生子女生育的年代,产妇本身比较娇气,加之家人的关心程度及企盼生男生女的程度,或产后带孩子可能会造成失业、家庭收入减少,经济原因生活会有困难等造成产妇抑郁。

  2.2产后抑郁的不良反应

  2.2.1产后抑郁对母乳喂养的影响泌乳是一个复杂而且有多种内分泌激素参与的生理过程,催乳素在泌乳时起着重要作用。抑郁的产妇因神经内分泌的复杂变化,影响了乳汁的分泌,同时由于情绪低落,容易引起疲劳、饮食睡眠欠佳等,致使泌乳开始时间延长,乳汁量分泌不足。

  2.2.2产后抑制对排尿的影响产妇出现抑郁、精神过度紧张,造成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不能自觉排尿,造成膀胱充盈、形成尿潴留。

  2.2.3产后抑郁对子宫收缩的影响产后抑郁会造成子宫收缩不良,是产后出血的原因之一。

  3预防与护理

  3.1加强孕期检查和宣教工作孕妇的情绪较为脆弱,易激怒而出现焦虑不安,对自己的身体以及对孕育胎儿的关注明显增强。众多研究已表明,孕妇有焦虑或抑郁情绪,产后抑郁的发生率成倍升高[3]。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健康教育资源,采取各种形式对孕妇及家属宣传围产保健及围产期心理、生理知识,提供咨询与指导,使孕妇能正确对待孕期、分娩期出现的不适,树立起正确的生育观和良好的健康行为,认识妊娠、分娩的全过程及产后情绪的应对,排除心理障碍,提高心理素质,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3.2 消除分娩时的心理紧张当前,孕妇多为初产妇,没有分娩经验,对即将到来的或正在进行的分娩感到紧张和恐惧不安。在分娩时,医护人员既要有高超的技术,也要关心体贴孕妇,并要注意语言交流的意义和技巧,美好的语言不仅使孕妇心情愉快,感到亲切、温暖,而且还有“治疗”的作用,使孕妇在分娩时减少痛苦,保持心情愉快,从而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3.3保持良好心境,平安度过产褥期产妇在产后2周内特别敏感,情绪不稳定,产褥期是产妇的心理转换期,也是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期。因此,产褥期的心理保健和护理十分重要,有其产后5~7天最为关键,需医护人员加倍关心和爱护,做好产后有关母婴健康各方面的指导。同时应强化丈夫及亲属对产妇的关心、照顾,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使产妇保持心情愉快,主动配合,以顺利度过分娩关,做好产褥期身心护理。产后访视对发生产后抑郁症倾向者,应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将有效地揭制产后抑郁症的发生,使产妇平安度过为期1个月左右的高危期,使其心理状态趋于稳定,有益于产妇、婴儿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郭素芳,陈丽君,鲍月琴,等.产后抑郁症的发病情况及危险因素探讨.中华妇产科杂志,1993:35-42.

  2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5-42.

  3邱鸿钟医学心理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4

  

作者: 宁洪莲作者单位:271600 山东肥城,肥城市中医院 2013-2-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