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2年第9卷第2期

糖尿病的心理护理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随着生物-社会-心理的医学模式转变,临床护理模式也随之转变。心理护理越来越成为医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患者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必要条件。收集本科76例糖尿病住院患者的护理结果,通过心理护理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患者的精神面貌有不同程度的改观,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缩短了住院时间。......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随着生物-社会-心理的医学模式转变,临床护理模式也随之转变。心理护理越来越成为医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患者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必要条件。收集本科76例糖尿病住院患者的护理结果,通过心理护理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患者的精神面貌有不同程度的改观,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缩短了住院时间。

【关键词】  糖尿病;心理;护理

  糖尿病是一种以持续高血糖为基本症状的综合病症,是危害人们健康的常见病,与遗传、心理、社会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目前需要终身治疗,长期血糖的波动加上对糖尿病的不了解以及社会上一些对糖尿病夸大和不实的宣传,使得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活动错综复杂,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此病的发展、预后。对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是从整体观念出发,观察病情,通过语言及非语言沟通,因人而异应用各种心理干预法对控制病情并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76例,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无精神病史,男46例,女30例;年龄43~81岁;合并高血压43例,合并脑梗死21例,合并糖尿病眼病30例,合并低血糖5例,合并糖尿病足2例,合并糖尿病肾病30例,合并糖尿病血脂异常52例,合并周围神经病变47例,并发各种感染17例。

  2 护理

  大多数患者在确诊糖尿病后由于对糖尿病知识的缺乏,往往会产生多种心理反应。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惧、悲观、拒绝、自责、内疚等,我们对病人的心理需要和心理反应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下。

  2.1 焦虑和恐惧的心理护理

  初发糖尿病患者存在震惊、焦虑、恐惧等心理,这是因为糖尿病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终身疾病,随着病程的进展而出现多种并发症,加之患者对糖尿病缺乏了解而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这些患者往往对治疗过分关心,甚至出现感觉过敏、精神高度紧张、失眠等。护理人员要热情接待病人,严密观察病情的变化及患者的心理状态,并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有针对性地解释、恰当地说明病情,以减轻病人压力,提高病人的自我调节能力[1],安置病房要选择安静、舒适、光线充足的房间,并将之与血糖控制好且心态积极的病人安排在一起,避免激惹患者的因素存在,以减轻其精神压力,使病人增强信心,适时地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2],指导如何选择和控制食物,帮助患者制定生活作息时间表,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定期组织座谈会,安排医生为病人讲解糖尿病基础知识,并为病人解答疑虑,使患者正视自己的病情,正确对待生活,从而缓解心理障碍。

  2.2 悲观和失望的心理护理

  有的患者得知没有根治的可能,需终身治疗和控制饮食,尤其是患病时间长,并发症多且重或病情经常反复治疗效果不佳而产生悲观情绪,对健康失去信心,他们对治疗产生对立态度,认为无药可医迟早都是死,自暴自弃,不配合治疗,对医护人员不信任表现出一种冷漠、无动于衷的态度。可组织患者收看有积极意义的喜剧影片,从侧面培养患者积极向上的心态,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尊重、理解患者,用温和的语言分担病人的痛苦[3]。着重加强健康教育,让患者面对患病这一客观事实,帮助其认识到糖尿病虽然不能根治但并非是不治之症。通过合理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可以把血糖控制在一理想水平,能有效地延缓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能与健康人一样学习和生活,让患者鼓起生活的勇气,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

  2.3 怀疑和否认的心理护理

  有些患者自认为得了糖尿病,无非就是血糖高点,无其他不适症状,对身体无大影响,不需治疗,即使治疗也不规律,对疾病满不在乎的态度。表现为自以为是,服从性差,固之己见,不听从医护人员对其实施的治疗和护理安排,有的甚至怀疑医生诊断有误。这一阶段心理疏导十分关键,我们在平时工作中对于有意识拒绝的患者,要利用各种机会,热情、真诚地与病人交流,给予关心和照顾,鼓励倾诉心里话,帮助改变错误的认知,耐心细致地进行糖尿病知识宣教高血糖的危害性,没有症状并不是危害不存在和不重视治疗可能带来的危害,帮助他们认识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加强他们对饮食运动及科学用药的重视程度,使之改变对疾病怀疑及满不在乎的心态。

  2.4 自责内疚的心理护理

  此类患者中年人居多,病人患病不能照顾家庭,长年治疗又需要大量的金钱,造成家庭经济拮据而感到自责。对于这类患者需用真诚的态度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予以疏导、解释、支持、安慰、鼓励等措施,让其把思想顾虑倾诉出来,减轻或消除负性心理状态,在尽可能的条件下,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帮助解决患者的实际困难,以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同时取得病人家属和亲友的配合,使患者调适自己的不良心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3 结果

  通过心理干预,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教育患者正确认识糖尿病。糖尿病并非不治之症,调整和组织好患者的情绪,生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平和的心态,积极地配合科学的治疗,减少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寿命。

【参考文献】
    1 李清华,徐海英,孙瑞.糖尿病病人的心理因素分析及对策.护理研究,2005,19(12):2740-2741.

  2 楼青青,杨丽黎,邵爱仙.行为改变与糖尿病.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2):935-936.

  3 郑素萍.老年糖尿病病人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护理研究,2007,21(12):3320-3321.

  

作者: 杨师美作者单位:243000 安徽马鞍山,马鞍山市中医院 2013-2-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