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2年第9卷第3期

肠系膜上动脉狭窄腔内介入治疗的护理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介入治疗肠系膜上动脉狭窄前后的护理。方法总结7例SMA狭窄通过介入治疗行SMA球囊扩张(PTA)及腔内支架植入术,对可能出现的临床并发症进行观察和护理,提出护理措施和方法。结果7例患者共植入支架8枚,均手术成功,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SMA狭窄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后,对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肠系膜上动脉狭窄前后的护理。方法 总结7例SMA狭窄通过介入治疗行SMA球囊扩张(PTA)及腔内支架植入术,对可能出现的临床并发症进行观察和护理,提出护理措施和方法。结果 7例患者共植入支架8枚,均手术成功,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SMA狭窄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后,对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体征的监测和护理是及时治疗(改善肠梗阻、肠缺血症状)和改善并发症的关键。

【关键词】  肠系膜上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护理

  肠系膜上动脉狭窄(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ies stenosis,SMA)导致的缺血性肠病在临床上较少见,主要病因为动脉硬化狭窄及血栓形成。临床表现为慢性腹痛,餐后腹痛,消化不良,体质量减轻等[1]。伴有急性血栓形成时,可致急性肠缺血,甚至肠坏死,表现为腹痛急性加重以及急、慢性肠梗阻等症状。由于对本病的认识不足,常导致诊断的延误。传统的治疗方法以外科手术为主,主要是血管转流术及动脉内膜剥脱术等[1-4]。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是近年来发展很快的新技术,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了新途径,但国内报道较少,关于其治疗效果及预后尚有争论。本院2003年5月-2010年4月使用腔内技术共治疗7例SMA狭窄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7例,其中男3例,女4例;年龄69~76岁,平均72.3岁;病程1~42(平均14个月)月。合并冠心病3例,高血压4例,糖尿病及糖尿病性肾病2例,腹主动脉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者3例,颈动脉硬化狭窄者1例,合并肾动脉狭窄并同时行支架植入者1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1例,陈旧性脑梗死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2例。临床表现:7例患者均有慢性腹胀,饱食后腹痛病史。具体表现为餐后30~60min出现上腹部疼痛不适,以至对进食产生恐惧。所有病例均有明显的体质消瘦,3例患者有便血及黑便史;2例因呕吐及肠梗阻入院。实验室检查:5例有不同程度的低蛋白血症和血红蛋白降低;彩色多普勒血管超声初步筛查提示5例发现或怀疑有SAM狭窄;对所有患者常规行腹部血管CTA检查,进行血管重建,其中6例有明确的SMA狭窄,并有1例伴有腹腔动脉狭窄,5例患者在肠系膜上、下动脉之间出现明显的Riolan动脉侧支循环,另外还提示有结肠壁水肿增厚,另外1例因血管重建图像有伪影,SMA显示不清,而经保守治疗腹痛症状缓解不明显,于是行腹主动脉及选择性SMA血管造影得以确诊,在明确诊断的同时行PTA及支架植入术;CT和动脉造影发现SMA狭窄的程度为70%~99%不等;5例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发现有浅表性胃炎,1例有胃溃疡;4例行结肠镜2例,发现有缺血性肠病表现;其他常规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

  2 方法

  7例患者共植入7枚Palmaz球囊扩张式支架(美国Cordis公司),1枚wallstent自膨式支架(美国Boston科学公司),其中5枚支架直径是6mm,3枚支架直径是7mm。术中平均操作时间为65(40~110)min。

  3 结果

  7例患者中6例于SMA狭窄处各置入1枚支架,1例在植入第一枚支架时发生前跳,又于狭窄处植入第二枚支架,所有病例经造影证实支架开通良好,血流通畅,SMA狭窄解除,其远端分支血管显影良好,技术成功率为100%。1例术后穿刺部位发生小血肿,未予特殊处置,后自行吸收,其余患者无并发症发生。4例患者于术后3~5(平均4.1)天出院。所有病例术后随访6~58(平均29.4)个月,5例在术后1 周内症状消失,饮食逐渐恢复正常,最快者术后当天腹痛消失,第2天肠梗阻即解除。4例术前有腹部血管杂音者术后均消失。6例患者在术后3~6个月内体质量增加了4~14.5(平均8)kg。 1例虽然术后症状较前明显缓解,进食增加,但体重量恢复不明显。1例患者在术后32个月死于突发心肌梗死,1例患者在术后54个月死于大面积脑梗合并肺部感染,生存期间腹痛症状未复发。

  4 护理

  4.1 术前护理

  4.1.1 心理护理

  由于7例患者及家属对SMA狭窄腔内介入治疗缺乏了解,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紧张和焦虑及对预后的担心。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耐心地讲解(介入治疗相对于手术治疗,前者损伤小、恢复快),并充分解释手术的意义,使之充分理解和配合,在良好的精神状态下手术。如向血管腔内注入造影剂时,局部会有发热感等。列举高龄且难度较大的成功范例鼓励患者,使之能够积极配合治疗;介绍手术医生的经验和实力,树立手术医生的威信,增加患者的安全感,以消除患者术前紧张情绪并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在进行各项操作时,动作轻柔、熟练、认真,使患者及家属有安全感,减轻紧张情绪,消除顾虑,很好地配合术前各项准备。患者的情绪波动往往受家属影响,因此护士要努力取得家属信任,向家属解释患者的病情,尽量使家属安心,避免在患者面前表现出不良情绪,以免加重其心理负担。

  4.1.2 完善各项检查

  完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心电图、心脏彩超、胸部正位片、腹部血管CTA等检查,了解患者的一般身体状况,正确、全面评估治疗风险。 详细询问现病史、既往病史,以便正确指导及配合手术和药物治疗。

  4.1.3 术前用药及病情观察

  术前对于糖尿病患者,通过药物及饮食控制降低血糖,并给予餐后血糖监测,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术前常规给予拜阿司匹林100mg及波立维75mg口服,每天1次,监测出凝血时间,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出血,防止碰撞抓伤。观察肠鸣音及腹痛症状有无加重或减轻。由于术前患者进食后腹痛加重,影响进食,故应注意补液及热量的供给。

  4.1.4 术前准备

  手术前均于脐下至大腿上1/3处备皮,告知患者术前6h禁食水,术日晨留置尿管,摘掉义齿,更换干净的病服。

  4.2 术中护理

  (1)SMA患者由于长期营养不良,造成体质虚弱、消瘦,骨隆起部突出明显,术中及术后制动可能会造成褥疮形成,故在手术当日晨起为患者加用褥疮贴,将其置于患者骶尾部、足踝部等由于术中、术后制动易造成损伤的部位。(2)积极、熟练配合术者进行操作,使操作得以顺利、流畅进行,在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同时与其进行语言沟通,以了解患者术中的一般状况及症状变化,努力安慰患者,消除其不安心理及恐惧情绪。(3)增强无菌意识,配合术者术中操作,熟知术者的操作流程,对下一步将要进行的操作提前做好准备,如在进行PTA及支架植入前进行全身肝素化等,以保证介入手术操作顺利进行。

  4.3 术后护理

  4.3.1 穿刺侧肢体护理

  4.3.1.1 体位

  术后应平卧、穿刺处给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穿刺侧肢体伸直制动,绝对卧床休息12h,期间加强巡视病房,协助患者进食水及大小便。定时为患者按摩受压部位皮肤及双下肢,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压疮的形成。

  4.3.1.2 穿刺侧下肢血液循环情况

  密切观察足背动脉搏动、皮肤颜色、温度等,双足同时触摸,以便对照。血栓形成多在术后1~3 h内出现症状,当发现趾端苍白、小腿疼痛剧烈、皮温下降、感觉迟钝、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与术前对比,7例手术患者均未发生上述症状),则提示有股动脉血栓形成的可能[5],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4.3.1.3 穿刺部位观察

  注意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血肿,如有渗出应及时更换敷料,以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防止感染。

  4.3.2 心电、血压监护

  病人多合并糖尿病或心脑血管疾病,术后注意严密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

  4.3.3 病情观察

  注意观察患者腹痛缓解情况及排气是否正常,因肠系膜上动脉狭窄导致肠缺血、肠梗阻,使肠黏膜屏障机制受到破坏,可发生细菌移位,导致脓毒血症的发生[6]。护士应观察病人有无寒战、发热等,鼓励病人多饮水,遵医嘱应用抗生素,并观察体温变化。为预防支架置入后支架内内膜增生及血栓形成,术后还需应用抗凝、抗血小板及他汀类药物,如:低分子肝素、氯比格雷、拜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等。因此,应注意观察有无皮肤、黏膜出血倾向及血尿、黑便,观察有无腹痛加重、头痛等症状,监测血小板、凝血指标、肝功能变化。

  4.4 饮食

  术后患者无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应鼓励病人多饮温开水,以利于造影剂排出。进食应从流食逐渐过渡到普食,并及时了解病人进食后有无腹胀、腹痛等症状。

  4.5 出院指导

  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清淡、戒烟限酒,积极治疗原发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如有不适及时复诊。因支架是一种金属异物,需要长期口服抗血小板药物(为防止患者溃疡病复发,7例患者均给予惠加强口服,以保护胃黏膜)。一般口服氯比格雷至少6个月,终生服用拜阿司匹林[7],并建议长期口服他汀类药物预防新内膜形成及内膜增生。向患者宣教其意义及注意事项。若出现皮肤、黏膜出血倾向及血尿、黑便时应及就诊。定期复查,术后1个月检查1次,1年内每3个月检查1次,1年后每6个月检查1次。复查内容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腹部血管超声等。

【参考文献】
   1 Sreenarasimhaiah J.Chronie mesenterie isehemia.CurrTreat Options Gastroenterol,2007,10:3-9.

  2 Park WM,Cherry KJ Jr,Chua HK,et al.Current results of open revas cularization for chronic mesenteric ischemia: a standard for comparison.J Vasc Surg,2002,35:853-859.

  3 Sivamurthy N,Rhodes JM,Lee D,et al.Endovascular versus openmesenteric revascularization: immediate benefits do not equate with short-term functional outcomes. J Am Coll Surg,2006,202:859-867.

  4 Falkensammer J,Oldenburg WA.Surgical and medical management of mesenteric ischemia. Curr Treat Options Cardiovasc Med,2006,8:137-143.

  5 王滨,曹贵文.介入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9.

  6 MacFie J. Curren status of bacterial translocation as a cause osurgical sepsis.BrMed Bull,2004,71:1-11.

  

作者: 李 晶,李桂香作者单位:100020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 2013-2-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