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2年第9卷第9期

住院患者常见心理问题调查报告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住院患者。心理问题。Engle)提出了以病人为中心的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他主张人体是和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疾病的形成是复杂的、多因素决定,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也需要立体的综合措施。心理治疗和人性化的关爱是提升医院医疗市场竞争力的必然趋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对医院提出了......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住院患者;心理问题;调查报告

  1977年,美国医学家恩格尔(G.L.Engle)提出了“以病人为中心”的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他主张人体是和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疾病的形成是复杂的、多因素决定,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也需要立体的综合措施。心理治疗和人性化的关爱是提升医院医疗市场竞争力的必然趋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对医院提出了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指导方针,医院被列入了竞争行列。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平台上,医院需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明确始终能够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不仅需要开展新技术、引进新设备,更需要通过人性化管理理念的建立和服务措施的实施来不断扩大和改善服务品质。 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格局的变化,社会竞争愈发激烈,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在相关因素的影响下,患精神疾病的人有增多的趋势。疾病与心理的关系密切,大量的资料证明:心理因素可以致病。社会心理对患者影响的调节因素中,最受重视的就是社会支持,而家属正是患者最重要的看护者和社会支持来源。根据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心理因素直接影响疾病的发生和转归。因此,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诊断、治疗和护理的同时,良好的心理沟通不仅能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消除紧张恐惧心理,更重要的是能够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早日康复。笔者在徐州市中医院15个病区中,每个病区随机发放10份,共计150份问卷调查表,有效问卷145份,有效率96.67%,排除当日住院的患者,就有关患者在住院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45例患者中男性78例,女性67例;年龄22~90岁,平均57.2岁,住院时间1~74天,平均9天;文化程度:大学及以上文化7例,大专19例,中专10例,高中26例,初中46 例,小学及以下37例;医疗付费方式:医保64例,居民医保12例,农保35例,自费34例,住院期间最关心的问题:疾病预后98例,占67.58%,医疗费用49例,占33.79%。

  2住院患者常见心理问题

  (1)恐惧心理79例,占54.48%。有38例因对疾病缺乏认识,16例没有心理准备,13例在治疗过程中产生,还有8例因为环境陌生而产生恐惧心理。(2)焦虑心理67例,占46.21 %。因(打针、输液)引起的疼痛所致7例,自身疾病疼痛49 例,手术所致10例。(3)抑郁 88例,占60.69 %,因医疗费用过高28例,家庭负担过重16例,疾病本身折磨37例,疗效不明显7例。(4)悲伤易哭56例,占38.62%,其中担心预后27例,经济状况原因15例,医疗保障不遂心4例,家人关心不够5例,治疗效果不明显7例。(5)自卑2例,占1.34 %。(6)急躁易怒8例,占5.52 %。以上患者117例 ,能心态平和积极配合治疗,由此看来,80.69 %住院患者是乐意配合,上述数据表明,医务工作者,在为广大患者医治躯体疾病的同时,一定注重心理指导,做好健康指导及时发现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干预,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促进全民全面健康。

  3心理干预

  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作用是由感受开始,由感受到形成激情和情绪,再有强烈的情绪发展为意向过程,最终是发动意志行为”。心理干预是以心理学的理论系统为指导,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桥梁,运用心理学的技术与方法治疗病人心理疾病的过程,心理干预的实施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为目的。围绕这一目标,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关爱患者。

  3.1恐惧的心理干预认真讲解疾病发生及发展趋势,在遵守告知原则的基础上,让患者对所患疾病有一定的认识,治疗过程及医疗费用也应及时告知,使其有心理准备,配合治疗; 针对初次住院的患者,接待病人时应做到态度和蔼,关心体贴,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倾听患者主诉,护理人员在接待患者住院时,认真讲解住院须知,主动告知病区布局,尽可能带领患者或家属巡视一遍住院环境,使其尽快熟悉环境,帮助病人适应新的环境及人际关系,消除恐惧心理。

  3.2焦虑的心理疏导由于疾病或手术带来种种不适,病人会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因此,医务人员应在繁忙的工作中及时与病人沟通,了解病人的身心需要,倾听病人的主诉,让患者感到医务人员在认真地倾听,关心他们,及时解决病人的身体不适,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消除顾虑,配合治疗;同时争取家庭成员及亲友的配合,鼓励病人进行自我调节,消除心理压力,参加适当的社会活动,体现其生命价值。

  3.3抑郁的心理调节88例抑郁患者中,37例因疾病本身产生,占40.05%。因此,针对不同的病人,采取不同的谈话方式与态度,解除顾虑,同时,注意讲话艺术,避免病人误解。鼓励病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加快康复。告知患者疾病的治疗不能单纯依靠用药,保持情绪舒畅,纠正不合理饮食,积极地体育锻炼,同样能加速疾病的康复,防止复发,可运用典型事例,使病人体验到治疗又有新的方法,鼓励他们增强与疾病斗争的勇气;当治疗效果不佳时,主动帮助病人分析病情,寻找原因,对特殊病人应含蓄地告知病情,精神上多安抚,生活上多体贴,帮助病人减轻或消除负性情绪的同时,调动病人自身的力量和良好的情绪改善症状,以达到最佳康复。

  3.4自卑的心理干预自卑由疾病造成,害怕时间长拖累家庭而产生自卑心理。在为病人诊疗护理时,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态,并感染患者,注意肢体语言的应用,激发病人对生命的希望,增强抗病的信心!使患者早日从紧张自卑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轻松愉快地接受治疗,同时争取家属的配合,对家属进行有关方面的疾病知识宣教,使其对相关知识有一定的认识,获得家属的帮助和支持,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4讨论

  一个无住院史的病人,一旦住院,心理反应较为强烈,以恐惧多见;而反复住院的患者因住院次数多,接触的医务人员多,对其诊断、用药、检查等内容喜欢作对比,一旦发现有不一致的地方,就提出疑问,而且总想弄明白,强烈的求生愿望驱使患者对自己的疾病进行研究,但又一知半解。以致对诊断、检查结果半信半疑,甚至上网查询,按网上的疾病治疗方案对号入座,希望医师用新的药物,做一些与自身疾病毫无关联的检查,此类病人精神脆弱,神经敏感,容易产生多虑、悲观、抑郁等消极心理,有的外表给人以乐观的印象,实际如度日如年,对治疗失去信心,尤其病情变化时更为突出。心理疏导即针对症状所带来的不良情绪反应进行心理疏导,可根据病人的文化水平,采取不同的交流方式,与其倾心交谈,增强对治疗的依从性,可发放健康宣传材料,让病人了解相关知识,做到自制、自悟、自解,心情愉快地配合治疗。进行心理干预时注意以下几点:对待病人的提问要仔细解释,主动热情,不得吞吞吐吐,尤其是经常住院的患者,对待此类病人,工作人员更应该主动热情给予解答,生活上多关照,取得病人的信赖;老年患者由于听力障碍,容易产生误解,讲话时要使他们听懂,直到满意为止;对待久病的老年患者,准确评估他们的心理需求,对其提出的合理要求尽量满足,不能满足的要说明原因,以免损伤自尊心,帮助老人调整好心理状态,以适应角色的转化,调动其自身潜能,对不良方式尽量采取协商、提醒的方式提出,也可通过赞扬、肯定等强化积极行为;疑心较大的患者善于使用积极暗示,帮助患者用理智克服不良情绪,保持稳定情绪。 总之,系统的心理干预是一种良好的社会支持,对改善病人家属的身心健康,促进病人的康复,有着深远的影响。心理干预机制目前正处在发展阶段,作为一名临床一线的医护工作者,有义务有责任在此方面进行宣传和研究,让心理干预更好地应用临床,造福广大患者。

  

作者: 王秀丽作者单位:221003 江苏徐州,徐州市中医院妇科 2013-2-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