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2年第9卷第14期

高血压病护理进展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介绍了高血压病的患病因素和诊断标准,重点阐述了高血压病人的药物治疗与观察以及病人生活方式的改善与心理护理。【关键词】高血压。心理护理高血压病是世界高发病。在我国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高血压患病呈直线上升趋势。...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介绍了高血压病的患病因素和诊断标准,重点阐述了高血压病人的药物治疗与观察以及病人生活方式的改善与心理护理

【关键词】  高血压;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心理护理

  高血压病是世界高发病。在我国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高血压患病呈直线上升趋势。中国约有1 亿高血压病人。据北京、上海两大城市的三次流行病调查报告结果: 北京为7.44%、10.98%和15.1%,上海为6.56%、8.35% 和13.5%,20年增长约一倍[1]。高血压病不仅患病率高,而且常引起心、脑、肾并发症,是脑卒中、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但在我国高血压病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很低,仅是美国20年前的知晓水平。对此,WHO/ 国际高血压学会组织1999年制定了治疗防治指南及高血压诊断与分级标准,目的在于加强防病、治病意识。目前高血压的诊治进展很快,对高血压病的护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少新观点应引起护理工作者的重视,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1 高血压患病因素与诊断标准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在我国发病率似有从南到北而增加的趋势,并且近年来有发病年轻化趋势。高血压发病与很多因素有关,特别是社会环境、遗传、心理因素以及膳食等都有着密切关系。原发性高血压多与家族史、饮食习惯、肥胖等因素有关;继发性高血压与嗜铬细胞瘤、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内分泌疾病、妊娠、药物、社会环境、膳食影响有关等。根据大规模临床试验和流行病学研究资料,WHO 在1999年制订出诊断标准: 在未服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18.7kPa 或舒张压>12kPa 即为高血压,并按血压水平分为1、2、3 级,与原来的轻、中、重度高血压基本一致。

  2 高血压药物治疗与护理

  高血压病的降压原则是控制剂量,缓慢降压。即由小剂量开始,逐渐增量。 护士在护理过程中要加强观察,熟悉各种降压药物的作用机理和毒副作用,有针对性做好预防措施。指导病人遵医嘱合理用药,根据高血压病人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呈双峰双谷的变化指导用药时间。双峰双谷曲线即:6:00~10:00,15:00~19:00 为两次血压高峰;12:00~14:00,22:00~6:00 为血压低谷。根据血压出现双峰双谷的时间规律,认为6:00、14:00、22:00服用降压药物更合理,6:00晨起给药,既可防止病人于起床后排便、出外活动等导致血压突然升高而发生脑卒中,又可有效地控制上午的第1个血压高峰;14:00给药不仅能有效降低下午的血压高峰,也可避免午睡时血压降得过低;22:00给药要因人而异,对昼夜血压波动明显的病人,要适当减少药物剂量或不用降压药物,反之则应于睡眠前按时给药,使夜间血压保持相对稳定,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同时应让病人及家属了解所服药物的注意事项及副作用,并学会应对处理方法,有针对性地指导病人进行自我护理,让病人发挥自身潜能,在最大限度上减少躯体痛苦和心理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3 改善生活方式

  3.1 适度活动

  高血压病人生活要有规律,劳逸结合。每个人应根据自己的身体、年龄选择各自喜爱和适宜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气功、太极拳、广播操、跳舞等活动,每次以30~45min为宜,每周3~5次。有氧运动是最理想调节紧张、完善性格的方式,是增加身体健康的最佳方式,利于降压,它对轻度高血压病人降压效果良好,甚至优于某些药物。运动量要适度,从小运动量开始,循序渐进,不要短时间大运动量锻炼。高血压病人起、卧和各种活动时,动作宜缓慢,避免体位性低血压发生,以保障安全。

  3.2 保持标准体重

  临床实践证明,肥胖或超重者至少有60%发生高血压[2]。肥胖人患高血压病率是同龄组体重正常者的3倍。体重每增加12.5kg,收缩压可上升10mmHg,舒张压升高7mmHg。反之,体重减轻,血压也相应下降,并可增加降压药的效应。因此,高血压病人应逐步控制体重在标准范围内,每周体重减轻1.0kg 为宜[3]。日常饮食中应减少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以保持标准体重。

  3.3 合理膳食

  采用低钠、低脂、低胆固醇、低糖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和纤维素食物,适当补充蛋白质,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可起到降低血压,预防心、脑、肾疾病的发生。

  3.3.1 蛋白质的摄入

  据研究提示,动物蛋白质对脑血管具有保护作用。调查资料显示55.7%高血压病人蛋白质摄入不足[4],而牛奶摄入量严重不足。说明人们对牛奶的认识不足。牛奶含人体所需的8种必需氨基酸;牛奶脂肪中胆固醇含量比肉、蛋类都低,而所含的酪蛋白易于消化吸收;含钙量特别丰富,是老年病人的理想补品。高血压病人适当补充蛋白质,应以低脂牛奶、鱼类、禽类、瘦肉为主。

  3.3.2 脂肪的摄入

  高血压病人应限制脂肪摄入,尤其是动物脂肪的摄入。因动物脂肪含饱和脂肪酸多,升高血胆固醇,而植物脂肪多含不饱和脂肪酸,可降低血胆固醇,膳食中不饱和脂肪与饱和脂肪酸之比值(P/S)>1时,降低血压效果好。脂肪供给量每日40~50g即可。胆固醇每天应限制在300mg 以内。

  3.3.3 钾、钠、氯的摄入

  有资料表明,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细胞内Na+含量升高,K+含量降低。Na+含量增加将导致体内Na+潴留,循环血量增加,激活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血管紧张素增加交感神经活性也增加,使小血管痉挛收缩,总外周阻力增加,从而使血压升高。故低盐饮食是高血压病人应遵循的膳食原则。每日应控制在3~5g,严重的高血压病人每日用食盐1~2g,或折合酱油5~10ml。据实验表明,高钠而同时没有氯不引起血压的升高,而单独的氯而没有钠,对血压影响不大,不含氯的钠盐为什么不易引起血压升高,这很可能因为没有氯的配合很难扩大血容量有关。高钾膳食的群体比低钾膳食群体少发生高血压。据临床实验性研究显示,在高血压病人中,增加钾的摄入,可以降低血压。相反,如K+在体内耗竭(如腹泻),反而引起血压增高,这可能是高K+与抑制血管紧张肽原酶的释放有关,对抗血管紧张素Ⅱ对血压的反应,也降低血管收缩,扩张血管,总外周阻力下降,从而使血压下降。实验还表明,K+还有预防脑卒中的作用[5]。因此,对于高血压病人来说,除了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含钾制剂外,饮食中摄入含钾高的食物,为一种安全、有效、最佳的补钾途径。高血压病人应多食用西红柿、菠萝、香蕉、橘子等含钾高的蔬菜和水果,并应忌食过咸食物及腌制品、皮蛋及含钠高的食物等。

  3.3.4 钙的摄入

  钙的缺乏与高血压的发病率有关。有研究表明[5],高钙膳食能够降低血脂水平,其机制是膳食钙能够干扰肠道脂质代谢。补充钙对血压影响: 一是利尿作用和细胞膜稳定性的作用,减少交感神经的紧张度;二是提高降钙素- 基因- CGRD在循环中的水平,它是一种有力的血管扩张物[5]。因此,高血压病人应每日摄入1g 的钙。多食含钙丰富的食物,如牛奶、鱼类、虾类、核桃、红枣、木耳、紫菜等,以达到预防骨质疏松、降脂降压的目的。

  3.3.5 膳食纤维素的摄入

  膳食纤维具有多种重要生理功能,其中主要是影响胆固醇代谢。因膳食纤维在抑制胆固醇的吸体中有一定帮助。因此,应提倡高血压病人多吃粗粮、杂粮,多吃蔬菜和水果,尤其是绿叶蔬菜、白菜、空心菜、芹菜等。

  3.4 戒烟限酒

  让高血压病人充分认识戒烟限酒的重要性,并付诸行动。吸烟可使血压升高,即使服用降压药,也会影响疗效。戒烟1年就可以看到对心血管的好处。过量饮酒会导致高血压,适量饮酒可降低血压。应控制乙醇不超过30ml/d,相当于啤酒720ml/d[4]。

  4 心理护理

  高血压是一种心身疾病,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防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提示[6],高血压病人比健康人更内向、情绪不稳、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偏执等;心理生理研究提示,精神紧张可引起高血压。心理不平衡可促进心血管疾病发生,而心血管疾病本身又可进一步造成心理紧张。护理高血压病人从病人的社会环境、躯体状态和心理因素同时着手。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通过心理疏导、放松疗法、倾听音乐、兴趣培养、催眠暗示等心理治疗,且降压效果明显。病人应加强自我修养,保持乐观情绪,学会对健康有益的保健方法,消除社会心理紧张刺激,保持体内环境的稳定,达到治疗和预防高血压的目的。总之,指导高血压病人控制体重、适量运动、合理膳食、合理用药、戒烟限酒并保持心理平衡,从而提高高血压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顼志敏,胡大一,郝医为.如何规范高血压, 全科医生高血压规范诊治纪要.中国医刊,1999,34( 5) : 15.

  2 顼志敏.高血压急诊的诊治.中国医刊,2002,37( 10) : 10.

  3 刘海燕.高血压病人临床护理进展.护士进修杂志,2000,15(8):591.

  4 孙艳红.176 例高血压病人膳食调查及饮食指导.护理学杂志,2001,16(8):452.

  5 何志谦.高血压的膳食与营养.营养疾病学,1997,1(9):224-225.

  6 顼志敏.高血压治疗模式演变及其几个临床实用问题.中国医刊,2002,37( 10) : 21.

  

作者: 刘莉美作者单位:235000 安徽淮北,淮北市人民医院急 2013-2-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