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2期

结肠镜检更正临床误诊菌痢1例

来源: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摘要:行结肠镜检查结果发现回盲部、升结肠、横结肠以及降结肠黏膜均正常,直肠黏膜充血水肿,血管网消失,脆性增加,可见散在小出血点,散在红斑,部分呈浅表糜烂。故更正临床误诊菌痢,而明确诊断为“缺血性直肠炎”。2讨论缺血性结肠炎多因支配结肠的动脉或其侧支发生阻塞性疾病,造成肠壁供血不足而引起。病变部位以左半......

点击显示 收起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52岁,既往有冠心病史5年。不洁饮食后,突然腹部绞痛、腹泻、便血伴里急后重1d。就诊于当地医院,急检大便常规结果示:白细胞20个/HP,红细胞20个/HP。诊断为急性细菌性痢疾。给予“沙严隆”100ml,每日2次静点2d,病情无好转而来我科。行结肠镜检查结果发现回盲部、升结肠、横结肠以及降结肠黏膜均正常,直肠黏膜充血水肿,血管网消失,脆性增加,可见散在小出血点,散在红斑,部分呈浅表糜烂。故更正临床误诊菌痢,而明确诊断为“缺血性直肠炎”。
    
  2 讨论
    
  缺血性结肠炎多因支配结肠的动脉或其侧支发生阻塞性疾病,造成肠壁供血不足而引起。多见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是本病最常见的原因。病变部位以左半结肠多见,直肠罕见。临床上常表现为突然发生的腹绞痛、便血和腹泻。内镜下将缺血性结肠炎分为3期。急性期为发病初期72h之内。表现为黏膜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血管网消失、脆性增加,可见散在小出血点及接触性出血,红斑或浅表糜烂,半数以上病人可见黏膜下不规则瘀斑,部分病人可见条状或不规则溃疡。亚急性期发病72h~7d,已有大小不等溃疡形成。特征性溃疡为纵行或匍行性。慢性期发病后2周~3个月,黏膜可完全恢复正常,少数出现肠腔狭窄。病理上近年来大都采用缺血性肠炎这一名称。血管的非完全性闭塞病变多见于黏膜层黏膜出血坏死,溃疡形成。坏死黏膜表面有黏液,白细胞及纤维素组成肉眼所见的伪膜,肠壁全层广泛出血,血管内血栓形成,发生梗死及继发细菌感染。
   
  本例患者,虽年龄、既往史、发病当时的临床表现,特别是镜检结果均符合缺血性肠炎的特点,但因其发病前有不洁饮食史,临床表现中有里急后重,大便常规红、白细胞数均符合菌痢诊断标准,故而误诊。提醒临床医生,如没有结肠镜检的禁忌证,则应对50岁以上的,突发腹部绞痛、腹泻、便血的患者,进行常规结肠镜检,以免根据相似临床表现及部分辅助检查结果盲目下临床诊断,造成误诊。
    
  (编辑莉 莉)

  作者单位:132400吉林省桦甸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作者: 刘长军 邹玉娟 2005-10-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