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3期

舌象的病因病机学探析

来源: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摘要:舌诊,是望诊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反映了祖国医学诊断疾病的特点和手段。因此,人体脏腑、气血、津液的虚实,疾病的深浅轻重变化,都能客观地反映于舌。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舌为口腔中主要器官之一,是由很多横纹肌组成的一个肌性器官,外表被有特殊的黏膜,尤其舌背黏膜是组成舌苔的重要部分。舌苔均匀薄白而润。...

点击显示 收起

    舌诊,是望诊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反映了祖国医学诊断疾病的特点和手段。早在《内经》中已有“舌干”、“舌上黄”等记载。古人认为,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舌乃心之苗;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舌为脾之外候,足少阴肾经挟舌本;足厥阴肝经络舌本。舌通过经络与心、肾、脾、肝等直接相连。因此,人体脏腑、气血、津液的虚实,疾病的深浅轻重变化,都能客观地反映于舌。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舌为口腔中主要器官之一,是由很多横纹肌组成的一个肌性器官,外表被有特殊的黏膜,尤其舌背黏膜是组成舌苔的重要部分。舌的血管和神经分布极其丰富,其黏膜上皮薄而透明,乳头反应灵敏,故机体的一般情况,消化系统和体液的变化均可在舌上迅速反映出来,是观察机体内部疾患的“镜子”。正常舌象的特征是:舌色淡红鲜明,舌质滋润,舌体大小适中,柔和灵活;舌苔均匀薄白而润。简称“淡红舌,薄白舌”。正常舌象提示脏腑机能正常,气血津液充盈,胃气旺盛。生理变异因素有年龄、体质禀赋、性别、气候等。现代生理学认为:由于舌黏膜下层及肌层中血管及血运十分丰富,使舌肌呈红色,透过一层白色半透明带有角化的黏膜面,形成了正常的淡红舌质。

    1 舌质变化的因素

    1.1 淡白舌 较正常舌色浅淡,甚至全无血色者为淡白舌。主气血两虚,阳虚,舌淡白胖嫩、湿润,多为阳虚、寒证,舌淡白瘦薄,光莹,多属气血两亏。现代医学理论认为多与毛细血管收缩,血液充盈减少,血流较缓慢等因素有关。常见于贫血或蛋白质缺乏,尤其是蛋白质缺乏为明显。此外亦见于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或内分泌功能不全,如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尤为明显。

    1.2 红舌 较淡红舌为深,甚至呈鲜红色者为红舌,主热证,舌鲜红起芒刺,舌苔黄厚,多属实热证;舌鲜红有裂纹,少苔或无苔,则属虚热证。红舌常见于现代医学感染发热性疾病的中期、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结核病、肿瘤等。与毛细血管扩张,血液量增加,血液浓缩等因素有关。多见于发热,尤其是急性感染性疾病、脱水、维生素缺乏、外科手术后,水电解质平衡失调以及昏迷、非典型肺炎等。

    1.3 绛舌 较红舌色更深者为绛舌,热入营血、阴虚火旺、血瘀。舌绛或有芒刺,为热入营血;舌绛或有裂纹,少苔或无苔,为阴虚火旺;舌绛少苔而津润,多为血瘀。绛舌常见于现代医学感染发热性疾病的极期、败血症、烧伤、恶性肿瘤、肝硬化、尿毒症、结核病等。

    1.4 紫舌 舌质色紫,即为紫舌。主热盛血滞、寒凝血瘀。绛舌干枯少津,属热盛伤津、气血壅滞;淡紫或青紫湿润,为寒凝血瘀。紫舌常见于现代医学门静脉性肝硬化、肝癌、高血压、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过敏性紫癜等。多见于肝胆系疾病及心脏病患者,可能与静脉瘀血或缺氧而致还原血红蛋白增加等因素有关。

    1.5 青舌 舌色如青筋色,称为青舌。主寒凝阳郁,瘀血。全舌青色,多为寒邪直中肝肾,阳郁不宣;舌边青色,是内有瘀血。青舌可见于心力衰竭、酒精中毒性肝硬化、阿狄森病、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等症。

    1.6 老嫩 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苍老为老舌;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肿娇嫩为嫩舌。老舌不论苔色如何,多属实证;嫩舌不论苔色如何,多属虚证。

    1.7 胖大 舌体较正常舌增大,伸舌满口的为胖大舌。阳虚水湿内停,或湿热内蕴;舌淡白胖嫩,苔水滑,为脾肾阳虚,水湿内停;舌红而胖大,苔腻者,属湿热蕴结。胖大舌可见于贫血、低蛋白血症、黏液性水肿、营养不良、甲状腺机能减退、基础代谢降低等症。主要是因血浆蛋白减少,舌组织水肿造成的。若因水肿或肌张力降低,舌质增大或松弛,压在齿缘上,则舌边出现齿痕。

    1.8 瘦薄 舌体瘦小或瘦薄,称为瘦薄舌。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舌色淡而瘦薄,多是气血两虚;舌红绛干燥而瘦薄者,多属阴虚火旺津伤。瘦薄舌常见于贫血及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

    1.9 舌质干燥 是由于唾液分泌减少或伴有唾液含水量降低所致。是临床失水的最好指标,是任何原因引起失水的最早表现。高热的病人,如中毒性大叶性肺炎和急性肠炎失水患者,均有舌面干燥,口腔内失调现象,这是因血液黏稠度增高,唾液水样分泌减少所致。又如阴虚患者,常有交感神经紧张性增高,副交感神经紧张性降低,使唾液浆液性分泌减少,代之以黏液性分泌,改变了唾液的质和量,故见舌质干燥。

    1.10 舌面光滑 舌面光滑无苔,光洁如镜,称为光滑苔,也叫“镜面舌”。主胃气大伤,胃阴枯竭。舌淡白而光滑,是胃气大伤;舌红绛而光滑,是胃肾阴竭。光滑舌是因舌的黏膜上皮萎缩造成的。常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或温热病后期、恶性贫血、维生素B族缺乏、癌肿晚期等。

    1.11 舌上裂纹 舌面上有多少不等,深浅不一,呈纵形、井形、爻字形、脑回状等各种形态的明显沟裂,称为裂纹舌。见于热盛伤阴、血虚失调、脾虚湿侵。舌红绛有裂纹,属热盛伤阴;舌淡白有裂纹为血虚不润;舌淡白胖嫩,边有齿痕,有裂纹,属脾虚湿侵。裂纹舌是舌乳头融合而造成的裂隙,有人认为它与舌黏膜萎缩有关,常见于高热、脱水、营养不良等。

    1.12 舌上芒刺 舌面上的软刺及颗粒增大,高起如刺,摸之棘手,为芒刺。多见于舌边、舌尖部。见于热邪内结。舌有芒刺兼舌苔黄者,多为气分热极;舌尖有芒刺是心火亢盛;舌中有芒刺是胃肠热盛;舌边有芒刺为肝胆火旺。现代医学认为系丝状乳头向草状乳头转化,同时由于黏膜固有层血管充血扩张,而致蕈状乳头肿胀、充血而成。

    1.13 强硬舌 舌体板硬强直,运动失灵,以致语言蹇涩,称为强硬舌,又称“舌强”。高热伤津或热入心包,肝风夹痰,中风或中风先兆。舌红绛而强硬,多属热盛伤津或热入心包;舌胖大苔厚腻而强硬,多为肝风夹痰阻络;舌淡红或青紫而强硬,多属中风或中风先兆。强硬舌常见于脑血管意外、面神经麻痹及各种愿意所致的神经系统损害。

    1.14 痿软 舌体软弱,无力屈伸,痿废不灵,称为痿软舌,又称“舌痿”。气血亏虚、热盛津伤、阴亏已极。舌质淡而痿软,多为气血亏虚;新病舌干红而痿软,是热盛津伤;久病舌红绛而痿软,属阴亏已极。痿软舌常见于舌神经功能丧失及其它神经系统损害、疾病晚期极度虚弱的患者。

    1.15 歪斜 舌体伸出时偏向一侧,称为歪斜舌。见于中风或中风先兆。舌紫红而歪斜,势急者,多为肝阳化风;舌淡红而歪斜,势缓者,多为中风偏枯。歪斜舌常见于脑血管意外、面神经麻痹、舌下神经麻痹等神经系统损害。

    2舌苔变化的因素

     2.1 白苔 舌面上有一层白色的苔垢主表证、寒证,亦可见于热证。舌苔薄白属表证,常见于疾病初起;舌淡苔白湿润,是里寒证或寒湿证;苔白如积粉,堆积舌面,扪之不燥,为“积粉苔”,多属热证,见于瘟疫或内痈。白苔可见于各种慢性炎症感染、胸水、腹水、支气管哮喘等。正常人可见薄白苔,发热病初起或疾病恢复期也可见之。是由于舌的丝状乳头分化。在丝状乳头之末梢分化成完全角化和角化不全的角化树。在角化树分枝的空隙中,常填有脱落的角化 上皮、唾液、细菌、食物碎屑以及渗出的白细胞等,就形成正常的薄白苔。病理性白苔,是丝状乳头增生、角化增剧、或病中舌体少动,角化物脱落减少等因素形成的。

    2.2 黄苔 舌面上有一层黄色的苔垢。见于里证、热证。舌苔淡黄为热轻;深黄为热重;焦黄为热结;舌淡胖嫩苔浅黄湿润者,多为阳虚水湿不化。黄苔的形成是由于丝状乳头增生,角化增剧,舌的局灶性炎症渗出,以及产色细菌的作用等所致。亦与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代谢失调和消化系功能改变及舌苔局部细胞代谢障碍、口腔腺体分泌异常诸因素有关。黄苔常见于各种炎症感染,如肺炎、脑膜炎、胸膜炎、盆腔炎、阑尾炎等,以及胃癌、食管癌、肝癌等。

    2.3 灰苔 舌面上罩有一层浅黑色的苔垢。见于里热证、寒湿证。苔灰而干,多属里热证,见于外感热病或阴虚火旺;苔灰而润,见于痰饮、寒湿。灰苔是因丝状乳头增生更甚,出现棕黑色角化细胞,或黑色霉菌滋生所致。其形成因素较为复杂,如高热较久而又脱水,毒素刺激、慢性炎症、胃肠功能紊乱,以及长期使用多种广谱抗生素,扰乱口腔内微生物正常拮抗关系,使霉菌得以乘机生长等,均可使舌苔变黑。常见于疾病的严重阶段,如化脓性炎症、白血病、败血症等。

    2.4 黑苔 舌面上罩有一层黑色苔垢。见于热极、寒盛。苔黑燥裂,为热盛津枯;苔黑滑润,为寒盛阳衰;黑苔多为灰苔或焦黄苔发展而来。常见于疾病的严重阶段、如尿毒症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硬化腹水、癌肿化脓性骨髓炎等。

    2.5 厚薄 透过舌象能隐约见到舌体的为“薄苔”;不能见到舌体的为“厚苔”。舌苔的厚薄可测邪气之深浅。薄苔主外感表证,或内伤轻病;厚苔主邪盛入里,或痰饮、湿浊、食积。薄苔常见于感冒初起或某些疾病的早期疾病阶段;厚苔常见于各种疾病引起的消化系统功能障碍等。
    2.6 润燥 舌而润泽有津,干燥适中为“润苔”;舌面水分过多,扪之湿而滑利,甚者伸舌涎流欲滴,为“滑苔”;望之干枯,扪之无津者,为“燥苔”;甚者颗粒粗糙如砂石,扪之糙手,称“糙苔”。舌苔的润燥可了解津液的变化。润苔见于正常舌象,病中说明津液未伤滑苔主寒证、湿证;燥苔主热盛伤津,阴液亏耗,阳虚气不化津;燥苔见于较严重的呕吐、泄泻脱水等体液丧失、感染及传染性疾病等;滑苔可见于慢性炎症、水钠潴留、水肿等。

    2.7 腐腻 苔质颗粒疏松,粗大而厚,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揩之可去,称为腐苔;苔质颗粒细腻致密,揩之不去,刮之不脱,上面罩一层油腻状黏液,称为“腻苔”。舌苔的腐腻可知阳气与湿浊的消长。腐苔主痰浊、食积,为阳热有余,腻苔主痰浊、食积、湿浊等,为湿浊内蕴,阳气被遏。腐苔常见于严重感染、阑尾炎、消化不良等,腻苔常见于各种疾病而致的消化系统功能紊乱。

    2.8 剥落 舌苔全部剥落,舌面光洁如镜,称“光剥苔”。舌苔部分剥落,剥脱处光滑无苔,称“花剥苔”;舌苔剥落呈地图状,边缘凸起,称“地图舌”。舌苔的剥落可测胃气,胃阴的存亡。光剥主胃气大伤,胃阴枯竭;花剥主胃气两伤。舌苔的剥落常见于营养不良、贫血、过敏性疾患及某些严重疾病。

    (编辑毅 文)

    作者单位:310053浙江杭州浙江中医学院
    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作者: 饶 芳傅华洲 郑小伟 2005-10-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