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6期

老年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变化及其与左室功能的关系

来源: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变化及其与左心室肥厚及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24h血压水平,将夜间血压下降率<10%作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并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舒张期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射血分数、每搏量、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及E/A值,将动态血压......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变化及其与左心室肥厚及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24h血压水平,将夜间血压下降率<10%作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并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舒张期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射血分数、每搏量、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及E/A值,将动态血压呈杓型组与非杓型组对比,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呈非杓型动态血压者为67例,其24h平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夜间SBP、DBP均高于勺型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非勺型组夜间SBP和DBP下降率均低于杓型组,差异也有非常显著性(P<0.01);非杓型组舒张期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E/A比值与杓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变化容易出现异常,且夜间血压下降率减少常引起左心室肥厚的发生及舒张功能异常。

  关键词高血压老年昼夜节律左心室功能

  近年来临床研究认为,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消失可能与心、肾、脑等靶器官损害有密切关系[1]。但对老年高血压人群的研究较少,笔者应用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年龄>70岁的高血压病患者的昼夜血压节律以及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的特点,以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变化特点及其与心脏损害的关系。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2002年3月~2004年12月住院及门诊患者中年龄≥70岁,初诊未治或已经停用降血压药物2周以上的高血压患者108例,诊断均符合1999年WHO/ISH的高血压病诊断标准,血压≥140/90mmHg,初诊未治32例;男72例,女36例;年龄70~92岁,平均(76.8±6.2)岁。排除继发性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心肌病、糖尿病、肺心病以及肝、肾功能不全者。以24h动态血压下降率<10%为非杓型组,≥10%为杓型组。

  1.2方法

  1.2.1动态血压监测采用无创性携带式袖带全自动动态血压监测仪,自动充气监测24h血压、心率,设定白天(6:00~22:00)间隔30min,夜间(22:00~6:00)间隔60min,测量血压、心率,应用计算机及配套软件统计分析得出24h日间、夜间平均血压及心率,血压昼夜节律采用夜间血压下降率表示,以<10%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

  1.2.2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日本产东芝7000彩色超声心动图仪测量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舒张期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计算每搏量、心输出量、左心室射血分数、心脏指数,测量3次心动周期,取其平均值,计算E/A值。

  1.3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

  2结果

  2.1杓型组与非杓型组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比较见表1。非杓型组24h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夜间SBP、夜间DBP均高于杓型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而日间SBP、DBP两组则差异无显著性。非杓型组夜间SBP和DBP下降率均低于杓型组,差异也有非常显著性(P<0.01)。

  表1两组间动态血压各参数对比(略)

  注:与杓型组相比*P<0.01;#P>0.05

  2.2杓型组与非杓型组左室功能的比较见表2。非杓型组舒张期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较杓型组增加,并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每搏量、心输出量、心脏指数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E/A比值非杓型组高于杓型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

  表2两组间超声心动图各值比较(略)

  注:两组相比*P<0.05;#P>0.05

  3讨论

  无论正常血压者还是高血压患者其血压水平都有波动性特征,随睡眠与觉醒、白昼与黑夜的更替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通常夜间血压值与白昼均值比较,其下降≥10%或≥10mmHg为昼夜节律正常或称杓型。血压的这种昼夜节律性变化,在一部分高血压患者中不再出现,表现为夜间血压不下降或下降不明显,即血压昼夜节律变异减弱或消失,即“非杓型血压”。随着年龄增长,昼夜血压波动性幅度变小,昼夜节律减弱甚至消失。

  近年曾有文献报道非杓型高血压在左室肥厚的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Verdecchia等认为[2]夜间SBP或DBP降低值不超过日间10%的患者,左室肥厚的发生率明显增加。而左室肥厚与各种心脏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是独立的心血管危险因素[3]。我国学者也有报道认为,血压昼夜节律波动消失的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的检出率显著升高[4]。本组观察的结果表明,在7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中,大多数呈非杓型改变(约62%),非杓型组24h SBP、DBP,夜间SBP、DBP均高于杓型组,差异有显著性,且非杓型组夜间SBP和DBP下降率均低于杓型组(P<0.01)。非杓型组患者舒张期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以及E/A比值与杓型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左室射血分数、每搏量、心输出量及心脏指数等改变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可见老年患者中多数存在血压昼夜节律性异常,并且左心室肥厚的程度较杓型组加重,虽然两组间比较收缩功能改变差异无显著性,但非杓型组E/A值表现为左室舒张功能的异常,表明夜间血压持续升高最先容易引起舒张功能的改变,因此,临床进一步探索有效降低夜间血压的药物,使高血压患者保持正常的昼夜血压节律,可能会更好地改善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张新军,舒德芬,王业钊,等.伊贝沙坦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左心室肥厚的影响.中国循环杂志,2002,17:340-342.

  2Verdecchia P,Schillaci G,Guerrieri M,et al.Cireadianblood pressure changes and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in essential hypertension.Circulation,1990,81:528-536.

  3Verdecchia P,Schillari G,Borgioni C,et al.Adverse prognosticsignificance of concentric remodeling of the left ventride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 with normal left ventricular mass.J Am Coll Cardiol,1995,25:871-878.

  4张维忠,龚兰生,邱存慧,等.动态血压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3,21:138-143.

  (编辑 云兆)

  作者单位: 154002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中心医院二部循环内科

作者: 杨连峰李艳丽田军华张英萍纪东华 2005-10-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