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8期

细菌性腹泻致病菌及耐药变迁情况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了解近10年细菌性腹泻致病菌及耐药情况的变迁。方法调查分析了我院10年间住院1068例腹泻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麦康凯培养基和SS培养基,并对培养阳性进行血凝集试验及系列生化反应对细菌分类。结果1068例腹泻患者有323例培养为阳性,主要的致病菌为志贺菌属、福氏痢疾杆菌、大肠埃希菌、沙门菌、枸橼酸杆......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了解近10年细菌性腹泻致病菌及耐药情况的变迁。方法  调查分析了我院10年间住院1068例腹泻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麦康凯培养基和SS培养基,并对培养阳性进行血凝集试验及系列生化反应对细菌分类。药敏试验采取纸玻片法。结果  1068例腹泻患者有323例培养为阳性,主要的致病菌为志贺菌属、福氏痢疾杆菌、大肠埃希菌、沙门菌、枸橼酸杆菌、阴沟杆菌、粪链球菌等。药敏结果显示随着年代的变迁耐药情况越来越普遍,且呈多重性。结论  致病菌多样性,耐药菌日益严重,且呈多重性,因此合理诊治、合理用药是治疗关键。

  【关键词】  细菌性腹泻;致病菌;耐药

       细菌性腹泻是最常见的消化道传染病,为了解我院10年来细菌性腹泻致病菌及耐药情况的变迁,我们对我院1994~2004年来所收治的患者情况进行了分析,为临床诊断及用药提供参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11年住院有腹泻、脓血样便或稀水样便,大便培养呈阳性患者1068例,其诊断标准参考1993年卫生部制订的《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其中粪培养726例,培养阳性结果且有药敏结果共323例,占收住院患者的30.24%,男219例,女104例,男女之比为2.11∶1。323例患者中年龄最大84岁,最小3个月。323例临床分型均为中型。

  1.2  检验方法  323例患者入院后均立即送大便培养,并且连续3日,每日1次。培养基选用普通选择培养基,为麦康凯培养基和SS培养基。培养阳性者再进行血凝集试验及系列生化反应对细菌分类,其试剂均为浙江军区后勤部卫生防疫站检验科产品。药敏试验采取纸片法,纸片由上海医学化学检验所生产。

  2  结果

  2.1  病菌分布  自1994~2004年按照时间顺序把所收治的腹泻患者以1998年为界,分为1999年前大便培养209例,阳性106例,其致病菌分布情况见表1。1999~2004年大便培养517例,培养阳性结果者217例,其致病菌的分布情况见表2。

  表2中其他致病菌有阴沟肠杆菌、粪链球菌、伤寒杆菌、普通变形杆菌、产气肠杆菌、克雷伯菌各5例;抗坏血酸克卢瓦菌,白色念珠菌各4例;G+葡萄球菌、水源肠杆菌、小肠结肠炎耶氏菌各3例;蜂窝哈夫尼亚杆菌、液化沙雷菌各2例;仅1例的有福氏Ⅰ型、鼠伤寒杆菌、绿脓假芽孢菌、梭状芽孢产气杆菌。

  表1  1994~1998年106例患者大便培养结果

  表2  1999~2004年217例患者大便培养结果

  由表1、2可以看出,1998年底以前致病菌以福氏Ⅱ型为主要致病菌(占70.75%),后6年该菌所占比例明显下降(占26.27%),而大肠埃希菌则明显增加,由8.49%升至31.34%。其他致病菌(共8株)及所占比例(25.80%)亦明显增多,沙门菌无显著变化。从而证明在我们所收治的腹泻患者中其致病菌越来越多样化。

  2.2  药敏试验结果  对323例均进行了药敏试验,我们对主要致病菌的药敏情况进行分析。1994~1998年福氏Ⅱ型药敏结果见表3。1999~2004年福氏Ⅱ型感染的药敏结果见表4。1999~2004年大肠埃希菌感染的药敏结果见表5。

  表3  1994~1999年福氏Ⅱ型感染的药敏结果

  表4  1999~2004年福氏Ⅱ型感染的药敏结果

  表5  1999~2004年大肠埃希菌感染的药敏结果

  从表3及表4结果来分析,对培养结果阳性福氏Ⅱ型1998年底前后耐药例数除丁卡、卡那霉素有下降外,其他药物的耐药呈逐渐增高,特别是头孢类抗生素的耐药,如头孢三嗪由0升至24.56%,经常应用于临床的喹诺酮类(氟哌酸由24.00%升至68.42%),并且以后应用的环丙沙星耐药达66.67%,痢特灵亦有明显增加,由38.67%升至87.72%。而氨苄青霉素及磺胺仍是严重耐药,特别是1999年后分别为98.25%、100%。

  由表5可以看出,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氨苄、磺胺、氯霉素较高的耐药,与1999年后志贺氏福氏Ⅱ耐药相比较,除丁卡、痢特灵对大肠埃希菌较后者低,而先锋Ⅴ耐药较后者高外,余耐药情况基本相似。提示较广泛应用的抗菌药物二者耐药情况基本相一致。

  3  讨论

  腹泻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在我国属于常见多发病,仅次于呼吸道感染,长期以来危害人类的健康,而细菌是引起腹泻病的主要病原菌且耐药发生了明显变化,特别是明显增多且呈多重性广泛存在[1]。

  本文所收集我院10年来323例细菌性腹泻患者,从侧面可以反映这10年来西安地区细菌性腹泻的致病菌变化情况。1994~1998年主要以福氏菌引起菌痢为主(占89.62%),且以福氏Ⅱ型为主占70.75%,其次为福氏Ⅰ型和福氏Ⅵ型,仅有少量大肠埃希菌及沙门菌感染;而在后6年呈明显下降且主要以福氏Ⅱ型为主要致病菌(占26.27%),而大肠埃希菌明显增加,由8.49%升至31.34%,成为主要的致病菌之一。其他致病菌共18株56例(25.81%)。从而说明细菌性腹泻其致病菌的多样性,而以前主要致病菌志贺菌引起菌痢明显下降。我们分析这可能与生活水平提高,卫生条件改善,人口流动及旅游业的发展有关。这就提示我们在治疗腹泻病时应注意鉴别诊断,有条件应加强大便培养,明确致病菌[2]。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致病菌的耐药日益严重、且呈多重性耐药,这些耐药菌株的出现及传播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例如福氏Ⅱ型感染耐药喹诺酮类1999年后较以前明显耐药,且耐药速度加快如氟哌酸由24.00%升至68.42%,环丙沙星耐药比例上升速度更快,先锋Ⅴ及头孢三嗪1999年前后亦明显增加,分别由2.67%、0升至21.05%、24.06%。磺胺及氨苄青霉素耐药几乎全部耐药。后6年大肠埃希菌及福氏Ⅱ型耐药情况基本相近。以上情况提示我们,越是广泛应用于临床中的抗生素耐药越明显,且随着应用于临床的时间延长耐药逐渐增加。所以临床工作中,应严格遵循腹泻病的治疗原则:预防脱水,纠正脱水,合理用药。特别是合理选用配伍抗生素,并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情况选择敏感的抗生素,显得十分重要。

  由于多重耐药菌株的产生且呈逐年增加趋势是一个全球面临的共同课题,这与抗生素的使用不当及细菌本身基因突变等许多因素影响有关。这就要求临床工作者规范用抗生素,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彭文伟.传染病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4-149.

  2  李梦东.实用传染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302-309.

  (编辑:陆  华)

作者: 史玉民王宏利康 立 2005-10-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