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1期

综合干预模式对2型糖尿病病人抑郁治疗效果的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综合干预模式(糖尿病教育、心理干预、适量抗抑郁药物)对糖尿病伴发抑郁症状的影响。方法在常规治疗前提下,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生活事件量表(LES)测评,观察分析干预治疗前后病人抑郁状态、抑郁水平及血糖水平指标的变化。结果8例抑郁症状明显病人的SDS总分、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明显改善......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综合干预模式(糖尿病教育、心理干预、适量抗抑郁药物)对糖尿病伴发抑郁症状的影响。方法  在常规治疗前提下,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生活事件量表(LES)测评,观察分析干预治疗前后病人抑郁状态、抑郁水平及血糖水平指标的变化。结果  8例抑郁症状明显病人的SDS总分、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明显改善(P<0.01),SDS单项指标中,有5项改善明显(P<0.05)。结论  2型糖尿病伴抑郁症状病人采用“综合干预模式”参与辅助治疗可改善抑郁症状及糖代谢。
   
  【关键词】  2型糖尿病;抑郁;干预
  
  原发性糖尿病是一组严重影响人们心身健康的常见疾病;其中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发病率的90%[1]。糖尿病作为慢性终身疾病常合并抑郁症状的结论是肯定的。各种应激、心理创伤均可促使糖尿病发生,但糖尿病本身也可导致抑郁症状的发生或加重。因此,糖尿病与抑郁症状之间可互相影响[2]。本文利用综合干预模式(糖尿病教育、心理干预、适量抗抑郁药物)对2型糖尿病抑郁病人治疗,观察其对糖尿病治疗效果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0例糖尿病病人来源于本院内分泌科住院病人(均符合WHO 1999年诊断标准);男11例,女19例,年龄32~82岁,平均(58.57±10.43)岁。文化程度平均在初中以上。对照组取自姚芳传等学者测定的1340例正常人为模对照[3];男705例,女635例,年龄18~72岁,平均(30.12±10.14)岁;文化程度平均初中以上。

  1.2  方法  应用Zung’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生活事件量表(LES)对30例糖尿病病人测评。测评由专职人员严格完成。对糖尿病病人所存在的抑郁症状通过健康教育、心理干预、适量抗抑郁药物进行综合干预模式治疗。其步骤包括:(1)健康教育由医生及专业护士进行,采用集体教育、小组教育和单人教育3种形式,多为3种方式并用。集体教育多采用每隔1~2个月“糖尿病知识讲座”形式进行,住院病人均参加。小组教育多采用在医生或专业护士巡视病房时,因地制宜对同一病室病人进行指导,如当一个病人提出有关糖尿病问题时,医生或护士回答进行针对性讲解。单人教育多用于初诊住院病人及抑郁症状较重的病人。(2)心理干预包括医护人员耐心倾听病人述说,通过具体分析,给予合理解释,对抑郁症状较重者给予心理安慰和支持,协助病人消除顾虑和不必要的悲观失望,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尤其注意对症状改善者应及时加以鼓励。对8例症状明显者给予适量抗抑郁药物(百忧解20mg/d)。8例抑郁症状明显者给予糖尿病教育、心理干预及药物治疗10~30天后复行SDS自评量表评估并与治疗前相比较。

  2  结果

  2.1  糖尿病组与正常人组抑郁症状评分比较  糖尿病组病人SDS量表进行自评,其总分(标准分)均高于正常人,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

  表1  两组SDS评估总分比较  (略)

  注:*P<0.05

  2.2  8例抑郁症状明显者治疗前后抑郁水平及血糖水平比较  8例抑郁症状明显者SDS总分(59.13±7.02)分,经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预,抗抑郁药物治疗后,SDS总分及糖代谢与治疗前相比差异非常显著性,见表2。

  表2  8例干预治疗前后抑郁水平及血糖水平比较  (略)

  注:**P<0.01

  2.3  8例抗抑郁治疗前后SDS单项评分比较  抑郁症状明显者,经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预,抗抑郁药物治疗后。抑郁症状明显改善,单项评分中忧郁、睡眠障碍、思考困难、精神运动迟滞、易激怒共5项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见表3。

  2.4  8例抑郁症状明显者生活事件发生情况  8例抑郁症状明显者,与负性生活事件发生关系较密切,以患者本人重病最为显著,见表4。

  表3  8例抗抑郁治疗前后SDS单项评分比较  (略)

  注:*P<0.05

  表4  8例抑郁症状明显者生活事件发生情况  (略)

  注:*事件发生和持续影响时间判断;**有2例认为家庭增添新成员是坏事,影响程度均为重度;***有1例认为退休是坏事,影响程度为重度

  3  讨论

  3.1  2型糖尿病病人与抑郁之间的关系  2型糖尿病病人具有情绪压抑、自卑、心胸狭窄、倔强、急躁易怒等特点[4]。糖尿病作为一种心身疾病,其发生、发展及转归不仅与各种生物因素有关,而且还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5],本文通过糖尿病病人与正常人比较,发现糖尿病病人易伴发抑郁,部分病人抑郁症状较明显,这与Leedom等(1991年)研究结果相一致[6]。糖尿病病人伴发抑郁潜在地增加了治疗糖尿病的难度,因而糖尿病病人更需要从医护人员处获取更多、更有效的治疗糖尿病的有关知识,以改善抑郁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3.2  综合干预模式与2型糖尿病病人抑郁治疗效果的关系  综合干预模式对2型糖尿病病人抑郁治疗效果是肯定的。其对糖尿病病人不仅可以改善抑郁症状,而且也可改善糖代谢[7]。从8例抑郁症状明显者治疗前后SDS单项评分结果可知,病人SDS的4个因子都有显著改善;其中,以精神性—情感症状中的忧郁、躯体性障碍中的睡眠障碍、精神运动障碍中的精神运动迟滞和心理障碍中的思考困难、易激怒改善明显(P<0.05)。而躯体性障碍中的食欲减退、性欲减退、便秘或腹泻、心悸、易倦、精神运动障碍中的不安,心理障碍中的生活空虚感均有改善的趋势,本文由于观察例数较少,需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3.3  2型糖尿病病人抑郁症状与生活事件的关系  分析8例抑郁症状明显者生活事件发生情况,发现负性生活事件对病人负性影响较明显,其中有7例认为其患糖尿病为重病,影响程度为中度~极重。而正性生活事件对病人正性影响相对较轻。影响程度为轻~重度。值得注意的是正性生活事件的发生也产生负性影响,并且影响程度为重度,针对此类病人医护人员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心理疏导。使正或负性生活事件对病人的负性影响降至最低限度,更有利于抑郁症状的改善。

  综上所述,糖尿病病人易伴发抑郁症。综合干预模式对2型糖尿病病人抑郁治疗效果是显著的。分析糖尿病病人生活事件的发生,有助于医护人员掌握生活事件对病人精神影响程度,及时给予心理安慰和心理疏导。利于糖尿病病人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内科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718.

  2  左玲俊,徐俊冕.糖尿病病人的心理问题.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8,7:155.

  3  姚芳传.抑郁自评量表—SDS对1340例正常人评定分析.中国神经精神病杂志,1986,12(5):267.

  4  马建东.2型糖尿病病人的心理社会因素初步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3):182.

  5  Cloyd 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diabetic complications. Diabetes Med,1991,8(2):146.

  6  Leedom L, Meehan WP.Symptoms of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type Ⅱ diaberes mellirus. Psychosomatics,1991,32(3):280-286.

  7  缪小萍.糖尿病教育对2型糖尿病病人抑郁症状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1):28-29.

  (编辑:李建伟)

  作者单位: 400020 重庆,解放军第324医院护理

作者: 陈莉,沃西文,杨炎 2006-8-2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