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8期

高原地区怎样控制血液学检验前的质量

来源: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摘要:为了获得高质量的血液标本,医护人员必须了解从采血方式到血样标本的运输、储存等非疾病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笔者就多年的高原临床检验经验总结以下几点在高原地区影响血液标本检测质量的因素。1采血时间采血时间,一般情况下抽血都是在早晨抽空腹血,人体通过一晚上的休息,机体处于静止状态,血液学方面的指标相对稳......

点击显示 收起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人类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提高,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越来越依赖于实验室检查。因此,怎样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可靠性,在医疗实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获得高质量的血液标本,医护人员必须了解从采血方式到血样标本的运输、储存等非疾病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笔者就多年的高原临床检验经验总结以下几点在高原地区影响血液标本检测质量的因素。

  1  采血时间

  采血时间,一般情况下抽血都是在早晨抽空腹血,人体通过一晚上的休息,机体处于静止状态,血液学方面的指标相对稳定。如果是运动后抽血,由于出汗和剧烈呼吸,体液的量及分布都发生了改变,钾、钠、钙、糖和白蛋白均升高,不能真实反映当时机体的情况。

  进行药物监测而采血时,由于血药浓度是根据一定的曲线规律衰减的,所以应在药物的稳定期采血,通常是在药物输入体内后1~2h后采血。

  饮食影响很多的生化指标的测定,一次标准餐后,甘油三酯增加50%,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血钾增加10%,尿酸、总蛋白、钙和胆固醇增加5%。在高原地区,由于世居此地的藏族人群的特殊的生活习惯:喜好长期饮用酥油茶,高脂肪饮食会使甘油三酯大幅度升高,高蛋白饮食会导致氨、尿酸和尿素测定值偏高;他们更喜好经常喝青稞酒,这样又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测定结果偏高较多。

  2  避免标本溶血

  血液由血清和血细胞成分组成,血细胞和血清中很多的生化指标是不一样的,特别是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钾,细胞内的钾要比血清中的钾高出很多倍。

  采血时的一些不良习惯和传统采血器具的限制会造成溶血,如采血时定位、进针不准,针尖在静脉管内试探,会造成静脉血肿和标本溶血;还有就是将血从注射器中推到试管中未拔针头或用力过猛、动作过快,都会造成标本溶血。在高原环境下,由于气温较低,操作者手较僵硬,动作不灵活,常常会造成注射器与针头连接松动,采血时混入空气产生气泡而发生溶血。所以在高原环境下采血时,除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采血外,还应该让患者和医护人员在室温条件较好的情况下抽血,尽可能避免标本溶血使检验结果偏差并给临床带来误诊。

  3  血液标本的运输、储存和处理

  采血完成后,应尽量减少运输和储存的时间,尽快地处理检验。时间耽搁越少,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就越高。很多环节都会影响标本的结果:血细胞的代谢活动、蒸发作用、升华作用以及微生物的降解作用等,特别是血糖、电解质等项目的影响最为明显。在高原环境中,由于气温较低,血液不易凝固、收缩。有的检验工作人员,为了赶时间,血液标本刚送来就离心,由于纤维蛋白原附着于试管壁从而有可能阻止吸量的准确性,有时纤维蛋白原与血清混合在一起被吸入试剂或酶链反应孔中,造成结果的偏差或定性反应中的假阴性。

  通常情况下,未加抗凝剂的血液在30~60min内凝血析出血清,用含凝血酶的真空管采血后,5min析出血浆。血样离心后,理想情况下,分析仪的探针直接刺入真空管的管盖,吸取血样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了血液被污染的几率。

  综上所述,对于溶血标本应谨慎处理,如有可能应重新采取标本,尽可能避免检验结果的偏差造成临床误诊。

  (编辑:朱兆耘)

  作者单位: 857000 西藏日喀则,解放军第八医院检验科

作者: 黄文豪,黄建平 2006-8-2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