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7年第4卷第1期

中风并发头痛的临床研讨

来源: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中风与头痛的关系以及头痛的中药治疗。方法回顾分析中风相关头痛的发生率、特征、易患因素及中药治疗中风相关的头痛的疗效。结果年龄、性别、偏头痛史与中风引起的头痛有关(RR1。02),且椎-基底动脉区中风较易出现相关头痛(P0。...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中风头痛的关系以及头痛的中药治疗。 方法   回顾分析中风相关头痛的发生率、特征、易患因素及中药治疗中风相关的头痛的疗效。结果   年龄、性别、偏头痛史与中风引起的头痛有关(RR 1.68,95%CI 1.08~1.23,P=0.02),且椎-基底动脉区中风较易出现相关头痛(P<0.01);中药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三叉神经和颈神经共同参与头痛的发生机制,中药治疗中风相关性头痛疗效明显。

    [关键词]   中风;头痛;中药治疗

      头痛是中风较常见的症状,在祖国医学“头风”、“头痛”、“中风”、“肝风”等病证范围内有相应的描述和论治[1]。可发生在中风的当时、之前或之后,并可能与年龄、性别、有无偏头痛、吸烟、情志等因素有关[2]。通过对中风相关头痛的发生率、易患因素、临床特征、中药治疗等进行相关性研究,以探讨其发病机制,现总结如下。

    1   资料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第三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诊断中风的标准,选择1998年12月~2003年12月连续住院的522例急性中风病人,就中风起始前后3天出现的头痛的发作情况进行调查。522例中,男288例,女234例,年龄28~88岁,平均(65±8)岁。其中脑梗死240例,腔隙性脑梗死8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60例,脑出血140例。病灶分布在大脑中动脉(MCA)区322例,大脑前动脉(ACA)区102例,大脑后动脉(PCA)区50例,椎-基底动脉(BA)区48例。522例病人中出现头痛者126例,将126例头痛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中药治疗组66例,常规治疗60例,两组年龄、性别、病情和病程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常规治疗,中药治疗组加用自拟羚菊汤1号,方药组成:羚羊角粉1.2 g,菊花10 g,石决明30 g(先煎),桑叶10 g,白芍10 g,生大黄6 g(后下),牛膝10 g。兼痰浊者,加天麻10 g,石菖蒲10 g,郁金10 g,天竺黄10 g;偏阴虚者,加生地10 g,玄参10 g,枸杞10 g。每日1剂,水煎服。

    2   结果

    2.1   头痛发生率   522例中风病人出现临床头痛者126例(24.1%),发生中风当时32例(25.4%),发生在中风之前50例(39.7%),发生在中风之后34例(27.0%)。BA头痛为50.0%(24/48),较MCA 16.1%(52/322)为高(P<0.01),PCA头痛62.0%(31/50)较MCA更高(P<0.01)。

    2.2   临床特征   126例头痛病人中有半数既往有偏头痛或紧张性头痛史。椎-基底动脉系统头痛中偏头痛者16例,腔隙性脑梗死扩散性头痛者8例,TIA紧张性头痛者5例。如果中风累及丘脑则可并发有上肢或下肢、躯干或面部的疼痛。头痛发生在中风同侧者78例(61.9%),发生在病灶对侧者48例(38.1%)。缺血性中风头痛的持续时间为(36±28)h。出血性中风头痛的持续时间为(68±32)h。头痛与中风病灶的大小及中风的预后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5)。

    2.3   易患因素   本组资料显示,95%的头痛病人年龄<65岁,随年龄的增长头痛的发生率逐渐下降,24.2%的头痛病人平均年龄为58.5岁,而75.8%的非头痛病人的平均年龄为69.8岁,两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126例头痛病人中,女占54%,男占46%,综合分析表明,女性是危险因素。在头痛病人中47%为吸烟病人,53%为非吸烟病人,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有偏头痛者中风的危险性增加,年龄因素纠正后RR 1.68,95%CI 1.08~1.23,P=0.02。

    2.4   头痛的治疗效果   见表1。表1   两组头痛的治疗效果比较   例(略)注:两组比较,P<0.01

    3   讨论

    本资料表明中风后头痛的发生率为24.1%,有情绪激动诱因者易发生头痛,有偏头痛史者中风的危险性增加,有学者认为偏头痛病人由于血小板功能的改变,血小板的聚集性增加和由此而产生的血流变化可能导致脑梗死,而中风也可将原有的偏头痛激发。由于椎-基底动脉中风时的偏头痛多见,提示偏头痛和中风时头痛有相同的病理机制,对于中风相关头痛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有学者认为颅内痛觉敏感机构如颈内动脉或硬脑膜受到牵拉或变形是可能的机制之一。

    单侧中风损害的头痛多表现在病灶侧,提示头痛与血管分布的三叉神经痛觉传入纤维的刺激有关,脑的基底动脉有密集的三叉神经支配,因此,基底动脉损害较半球头痛多见。此外闭塞动脉直径的变化、中风灶或周围痛觉感觉受器的牵拉或变形、缺血组织或血小板释放活性物质如前列环素、5-羟色胺等都可能使三叉神经血管受到刺激而发生头痛。另外病人血清及脑脊液中谷氨酸、牛磺酸明显高于非头痛病人,提示氨基酸等神经介质可能参与中风相关性头痛的发生机制,缺血半暗带引起皮质超兴奋而释放氨基酸改变痛觉感受机制而引起头痛。

    中风相关性头痛病人,多半平素性情急躁或发病前有情绪激动诱因。《儒门事亲》说“夫风者,厥阴风木之主也……半身不遂,……肝木为病,人气在头”,病人五志过极,心火暴盛,或素体阴虚,水不涵木,复因情志所伤,肝阳暴张,引起心火,风火相煽,气血上逆发为中风和头痛[3]。方中羚羊角、桑叶、菊花、石决明平肝息风,白芍养阴柔肝,牛膝引火下行,折其阳亢,并能滋养肝肾,再用苦寒泻下之生大黄,使燥结一下,热即孤立,火热被清则风自消,诸药合用共奏平肝息风、通腑泄热之功。从两组治疗结果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4%、对照组61.7%,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可见自拟羚菊汤1号是治疗中风相关性头痛的有效方剂。

    [参考文献]

    1   田德禄.中医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56-258.

    2   孙光荣.中风康复研究.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529.

    3   隆呈祥.熄化痰法治疗头风痛108例.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4):35.

   作者单位: 1 455000 河南安阳,安阳市脉管炎医院

    2 455000 河南安阳,河南省卫生学校

 (编辑:唐   城)

作者: 刘川,牛继平 2007-4-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