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7年第4卷第4期

脑血管患者呃逆的护理对策

来源:《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摘要:呃逆是膈肌主间歇性收缩运动,因空气突然被吸入呼吸道,且同时伴有吸气期声门突,从而不由自然关闭产生一种特别音响。中医认为呃逆是以气逆上冲、喉间肌呃呃作声连续不断为特征的一种症状。脑血管患者的呃逆多属中枢性和精神性呃逆,主要是由于迷走神经和膈神经刺激引起。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对脑血管患者产生呃逆的......

点击显示 收起

     呃逆是膈肌主间歇性收缩运动,因空气突然被吸入呼吸道,且同时伴有吸气期声门突,从而不由自然关闭产生一种特别音响。中医认为呃逆是以气逆上冲、喉间肌呃呃作声连续不断为特征的一种症状。病因分反射性、中枢性、代谢障碍性和精神性四种。脑血管患者的呃逆多属中枢性和精神性呃逆,主要是由于迷走神经和膈神经刺激引起。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对脑血管患者产生呃逆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对策,取得良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5年1月1日~2006年1月1日全科脑血管病发生呃逆的患者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在34~78岁,脑梗死18例,脑出血22例,呃逆持续时间为2~6天。

    1.2 效果评价 治愈:呃逆完全缓解。好转:呃逆发生次数较前减少1/2以上。无效:呃逆发作次数无减少或有所增加(第四天评价)。

    1.3 结果 40例患者中治愈30例,好转9例,无效1例,有效率97.5%。

    2 呃逆的发生及神经支配

    过去曾认为呃逆反射是一种不自主的呼吸反射,但电生理研究否定了这一观点[1]。肌电图检查显示,呃逆发作时吸气活动并不仅限于横膈,外肋间肌和斜角肌也参与了活动。相反,胸骨旁肋间肌放电延迟,胸锁乳突肌的电活动也有改变。膈神经和皮质至膈肌的传导正常研究表明[2],高碳酸血症能减少呃逆频率,但不影响幅度;低碳酸血症虽然不改变呼吸频率,但可增强幅度。X线透视显示,呃逆发作通常累及一侧膈肌,一般局限于左侧膈肌收缩,其机制尚不清楚。双侧膈肌也可同时受累,但以一侧膈肌收缩为主。呃逆在睡眠时可消失,约一半以上的患者睡眠时呃逆仍持续存在。

    呃逆的发生机制目前还不清楚。有报道认为,呃逆是低级脊椎动物一种古老的换气方式。呃逆的发生是呃逆反射弧一个或多个部位受到刺激引起的。它的反射弧有三部分组织[3]:传入神经、中枢和传出神经。传入神经是膈神经和迷走神经的感觉支,以及T6~12节段背侧的交感神经链的传入纤维;传出神经主要为膈神经,此外还可能有声门神经和副神经,以及支配三角肌前部和肋间肌的躯体神经。连接传入和传出神经的呃逆中枢的确切部位尚不清楚,过去曾认为位于C3~5的颈髓。呃逆的反射弧是由内脏传入神经纤维和躯体传出神经纤维在中枢经过多个突触连接组成的,但很难确定呃逆中枢确切的解剖部位。一般认为呃逆的发生与脑干网状结构受影响有关,并涉及脑干呼吸中枢、呃吐中枢、内侧总束的功能;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或胃扩张、痉挛等刺激迷走神经和膈神经;大量脱水药致水电解质紊乱,使膈神经和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所致。

    脑血管病变是引起顽固性呃逆的众多病因之一,包括脑梗死、脑出血、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等。病变大多位于脑桥和延髓,或累及脑干的后颅窝病变,说明脑干呃逆中枢分布较广泛,脑干的多个神经核团和结构参与了呃逆中枢的组成。在脑梗死患者中,以小脑后下动脉闭塞引起的延髓背外侧梗死最为常见,患者常伴有眩晕、恶心、呕吐、吞咽困难、饮水呛咳、面部和肢体麻木无力以及肢体共济失调。持续性呃逆可加重患者饮食困难、疲劳和精神萎靡,引起吸入性肺炎、营养缺乏、水电解质紊乱、身体质量下降、抑郁和呼吸抑制等,使脑梗死患者的恢复期显著延长[4]。

    3 护理对策

    (1)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在生活上关心和帮助患者,消除其思想顾虑和焦虑心理,主动配合医疗护理工作。(2)适量给予镇静剂,使患者安静休息,减少患者烦躁情绪。(3)嘱患者连续缓慢吞咽温开水或碳酸饮料的同进进行穴位注射。(4)肌肉注射尼可刹米麻黄素30 mg、阿托品0.5 mg、复方冬眠灵。(5)用力牵拉舌头,用匙柄或牙刷柄,压舌板抬起悬雍垂(俗称“小舌头”)或用棉花捻子刺激咽部,引起恶心。也可紧闭口鼻,用力呼吸。或用一根毛发插入耳孔来回抽动,刺激鼓膜。或用手指按压患者眼眶的骨凹陷处(此处为眶上神经通过处)可引起剧烈疼痛,反射性中止呃逆。(6)指导患者用手指重压内关穴(位于前臂内侧,腕横纹上两横指,两条肌腱之间)或用手指重压剑突(前胸下端)处,引起疼痛,可刺激横膈,中止呃逆。也可在颈后方C5上方用手指有节奏地轻叩,可阻断膈神经传导,中止呃逆。(7)其他:(1)维生素B 6500 mg静点;(2)氯丙嗪25 mg肌注;(3)苯妥英钠0.1 g,每日3次,口服;(4)刺激迷走神经反射,如刺激鼻黏膜使之打喷嚏;用拇指按压两耳廓,由轻到重,以便停止呃逆;(5)嘱患者屏住呼吸,使血中二氧化碳增高,可抑制呃逆;(6)药物治疗,可给予山莨菪碱肌注,抑制副交感神经。

【参考文献】
  1 Garcia Ramos J,Cobian Solorio A.On the glottal activity of experimental hiccup.Arch Med Res,1995,26:155-161.

2 Straus C,Vasilakos K,Wilson RJ,et al.A phylogenetic hypothesis for the origin of hiccough.Bioessays,2003,25:182-188.

3 Launois S,Bizec JL,Whitelaw WA,et al.Hiccup in adults:an overview.Eur Respir J,1993,6:563-575.

4 Liyingjie,chengyaowu,Journal of Chinese modern medicine,2004,1(5):1.


作者单位:402360 重庆,重庆市大足县人民医院内二科

作者: 刘代菊 2008-6-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