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7年第4卷第7期

中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彩色B超检查结果分析研究

来源:《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研究颈动脉硬化和中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对412例中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B超检查,检测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斑块分类、分布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另设102例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对照组。结果中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及颈动脉硬化斑块......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研究颈动脉硬化和中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对412例中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B超检查,检测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斑块分类、分布及血流动力学改变。412例患者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43例,脑梗死269例;另设102例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对照组。结果 中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及颈动脉硬化斑块等异常检出率为69.6%,其中内中膜增厚122例,占38.6%;IMT增厚伴斑块形成占61.4%,对照组异常检出率为17.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为50.9%,TIA组39.8%。中青年ICD以脂质斑检出率高,钙化斑次之,混合斑最少。中青年ICD颈动脉脉硬化斑最常见是颈动脉分叉处,其次是颈内动脉颅内段。结论 颈动脉硬化是中青年ICD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超声有助于预测中青年ICD的发病危险,指导治疗时机和方法的选择。

【关键词】  脑血管病,缺血性;彩色B超;检查

    目前,脑血管病的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特别是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D)。而颈动脉硬化是ICD 的重要病因之一。在西方国家因颈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缺血性卒中占19%~35%[1],而我国尚缺乏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对于中青年更是缺乏。彩色B超是诊断颈动脉硬化的可靠方法,具有简便、经济、可重复性的特点。笔者对1325例ICD患者中的中青年412例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2年11月~2006年12月门诊和住院ICD患者,将有房颤等可致心源性脑栓塞的患者剔除,共有1325例进行了颈动脉颅外段彩色B超检查,其中中青年412例,占31.3%。412例中男282例,女130例,年龄19~59岁,平均(38±11)岁,以上病例均符合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412例中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43例,脑梗死269例。选择门诊同期偏头痛、紧张性头痛患者102例为对照组。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日本东芝6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专人按同一标准检测,观察颈总动脉根部、主干及分叉处,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颅外段。观察血管走行、管壁光滑程度、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以及颈动脉斑块部位、大小、回声及形态特点。测量记录管腔内径,IMT值及血流动力学特点,观察频谱形态,评估狭窄程度。

    1.3  颈动脉异常判定标准  将颈动脉1.0 mm≤IMT<1.5 mm视为内膜增厚,IMT≥1.5 mm判定为斑块形成[2],根据斑块形态学和声学特征将斑块分为(1)脂质性斑块:斑块回声为低至中低水平均质型回声,内膜不均匀增厚。(2)纤维性斑块:中等强度均质型回声,无声影。(3)钙化性斑块:不规则强回声伴声影。(4)混合性斑块:回声不均质,强、中、低回声混杂。狭窄程度评价标准:(1)轻度狭窄:管腔狭窄0~29%;(2)中度狭窄:管腔狭窄30%~69%;(3)重度狭窄:管腔狭窄70%以上。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对计数资料差异显著性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412例患者中颈动脉颅外段正常96例,异常316例,占76.7%,其中内膜增厚122例,占29.6%,内膜增厚伴斑块形成194例,占47.1%;对照组颈动脉颅外段异常为(18/102)17.6%,与ICD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TIA与脑梗死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高。病变血管共451条(含颈外动脉)。病变颈动脉中左CCA 37条,右CCA分叉处165条,右ICA 60条,左CCA 40条,左CCA分叉172条,右ICA 68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组比较,CI组颈动脉狭窄明显较TIA组重(P<0.01)。脑梗死(CI)组斑块发生率为50.9%;TIA组为39.8%,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CI组脂质斑为多,占44.7%,钙化斑次之,占35.6%;而TIA组脂质斑占44.1%,钙化斑占35.3%。两组均以混合斑发生最少,分别占8.7%和5.9%。两组中共有28例(6.8%)患者有两处或两处以上斑块,其中一侧颈动脉多处狭窄15例(3.6%),左侧8例,右侧7例,差异无显著性,见表1、表2、表3。表1  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表2  3组对象颈动脉硬化斑检出情况 表3  3组对象颈动脉硬化分布所检颈动脉硬化316例,颈动脉轻度狭窄168例,占53.2%,中度狭窄122例,占38.6%,重度狭窄26例,占8.2%。与老年组轻度狭窄(49.8%),管腔中度狭窄(41.4%),重度狭窄(9.1%)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3  讨论

    近年来,中青年脑血管病,特别是缺血性脑血管病(ICD)呈逐年上升趋势,而且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为中青年ICD的主要病理基础。颈动脉硬化是全身动脉硬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进展性动脉硬化标志的纤维斑块早在25~40岁即可在颈动脉出现,但椎动脉和颅内动脉出现较晚(40~50岁)[3],颈动脉斑块导致的管腔狭窄、血流动力学改变及斑块脱落形成栓子是引起脑缺血的主要机制。目前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技术日趋完善,彩色B超以其经济、简便、直观、无创、可重复特点而极具普及价值,且和高清晰MRI或MRA及金标准DSA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本研究中,中青年ICD颈动脉硬化占69.6%,斑块检出率为52.4%,低于国内丁晓静对ICD患者检查中斑块检出率71.56%及卫华报道的63%[4],考虑中青年较老年动脉硬化程度轻有关。但是动脉硬化分布均于颈动脉分叉、颈动脉主干、颈内动脉起始端为主,这和老年组无差异。

    Chun等报道,用高分辨率MRI检查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纤维帽变薄或破裂与新近出现的卒中和TIA有关[5],本研究中,ICD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9%),且发现中青年ICD硬化斑以不规则斑、脂质斑为主,钙化斑、纤维斑次之,混合斑最少,已有研究认为斑块内脂质核心占的成分越大,纤维帽越薄,就越容易破裂形成血栓,从而引起脑缺血症状相符[6],这也同时提示中青年颈动脉出现不规则型斑、脂质斑、混合斑是缺血性卒中的Ⅰ级危险信号,应当给予积极地干预处理,这样才能有效减少中青年卒中率。北美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NASCEA)对有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药物治疗,3年病变同侧卒中危险性为28.5%,而行颈动脉内膜切除(CEA)治疗者,3年同侧卒中危险性为8.9%[5],卒中发病率降低了17%。但笔者认为在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时就积极给予药物干预治疗,防治斑块的增大、裂解、崩溃,配合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等有效治疗,是中青年预防卒中的有效措施。

    笔者还发现,对于轻中度颈动脉狭窄的中青年患者,并未影响其远端血液灌注,但在将血压降的过低,如心功能不全治疗需要、脱水等情况时,和老年组一样,可出现分水岭区缺血的症状或梗死。提示当血液灌注不足时即使轻中度狭窄,也可造成其远端血管灌注进一步降低而出现相应区域缺血症状。当然,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使斑块剪切力发生变化,易致斑块脱落,也是引起缺血症状的原因。尽管笔者未能对斑块的发展作动态观察,但通过对中青年颈动脉硬化程度详细观察,结果发现颈动脉硬化特别是不稳定斑块是中青年ICD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颈动脉彩色B超以其直观、可重复等特点,可显示血管狭窄度,局部血流动力学改变及斑块形态特性,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的危险性,已成为ICD常规检查项目及治疗措施选择(如颈动脉支架、CEA等)的客观指标。

【参考文献】
  1 Mead GE,Murray H,Farrell A,et al.Pilot study of carotid surgery for acute stroke.Br J Surg,1997,84:990-992.

2 华杨.实用颈动脉与颅脑血管超声诊断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67-193.

3 Chun Yuan,Shao Xiong-Zhang.Identification of fibrous cap rupture with MRI is highly associated with recent TIA or stroke.Circulation,2002,150:181-185.

4 卫华,华杨,王拥军,等.脑卒中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中华医学影像技术,2000,16(4):267-269.

5 Feeley TM,Leen EJ,Colfan MP,et al.Histologic characteristic of carotid artery 18 plaque.JV Asc Surg,1991,13:719-724.

6 韦立新.不稳定斑块破裂的形态学及发生机制的病理学研究进展.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2003,23:441-443.


作者单位:1 150036 黑龙江哈尔滨,黑龙江省医院神经内科 2 150010 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作者: 李朝阳张佳东 2008-6-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