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8年第5卷第2期

抗组胺药的临床合理应用

来源:《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抗组胺药应用抗组胺药于20世纪60年代问世,相继推出有40多种(第一代抗组胺药),在早期抗过敏反应性疾病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因这些药物易透过血-脑屏障及较低的受体特异性,且具有明显的中枢抗胆碱受体的不良反应,70年代以后陆续推出了新型的抗组胺药(第二代抗组胺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分类第......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抗组胺药 应用


    抗组胺药于20世纪60年代问世,相继推出有40多种(第一代抗组胺药),在早期抗过敏反应性疾病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因这些药物易透过血-脑屏障及较低的受体特异性,且具有明显的中枢抗胆碱受体的不良反应,70年代以后陆续推出了新型的抗组胺药(第二代抗组胺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分类

    第一代抗组胺药包括苯海拉明、氨苯海明(乘晕宁)、异丙嗪(非那根)、氯苯那敏(扑尔敏)、赛庚定、酮替芬等。这些药物是亲脂性小分子化合物,易透过血-脑屏障,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和激动作用,表现为幻觉、嗜睡、警觉性下降或者烦躁不安、紧张和失眠等,这是第一代抗组胺药共有的不良反应。其理化性质也决定了它们易于透过胎盘屏障,具有潜在的致畸作用,哺乳期妇女禁用。另外,其抗胆碱作用还可能导致黏膜干燥、瞳孔散大,所以驾驶员、高空作业者、机械操作者等应慎用和禁用,青光眼患者慎用,赛庚定则青光眼患者禁用。

    第二代抗组胺药药效与第一代相近或强于第一代,无抗胆碱能、抗肾上腺素作用,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较轻。特非那丁、阿司咪唑、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属于此类药。第二代抗组胺药与第一代相比,具有镇静作用小,无抗胆碱作用等优点,且作用时间长,减少了服药次数,提高了患者的用药顺应性。但特非那丁存在较强的心血管不良反应,现已被取缔。阿司咪唑与有心血管不良反应的药物存在相互作用,肝功能损害和心脏QT间期延长综合征的患者,以及与酮康唑、伊曲康唑、红霉素、克拉霉素、蛋白酶抑制剂等药物有协同作用的患者应禁用。

    第三代抗组胺药是第二代的代谢物,包括左旋西替利嗪、非索非那丁、地氯雷他定和乙氟利嗪等,具有对心脏传导阻滞无影响等显著优点,其他特点同第二代。

    2讨论

    抗组胺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镇静作用,是指它对认知功能和执行能力的损害。认知功能是指受试者熟练运用知识的能力,包括记忆力、注意力、语言能力或高水平逻辑推理能力。执行能力是指非认知功能的一部分,指有效地计划并完成自己决定的有目的的活动能力。第一代抗组胺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镇静作用大于第二代,建议对那些需要注意力集中和高度警觉的成年人,或学生尽可能给予第二代、第三代抗组胺药治疗。特非那丁、非索非那丁、阿司米唑、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左旋西替利嗪不通过血脑屏障,没有中枢神经系统的镇静作用,适合于需要注意力集中的人群使用。

 


作者单位:161000 黑龙江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市铁锋区中医院

作者: 张玉英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