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9年第6卷第6期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溃疡与生长抑素和尿胃蛋白酶原关系的研究

来源: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黏膜生长抑素(SS)及尿胃蛋白酶原(UPG)间的关系。方法对58例Hp相关性十二指肠溃疡(HpADU)患者,予达克普隆30mg、克拉霉素250mg、呋喃唑酮100mg,2次/d,疗程7天,并对治疗前后胃黏膜SS及UPG进行测定。结果停药1个月后Hp根除率为82。Hp根除者胃黏膜SS为(402。...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黏膜生长抑素(SS)及尿胃蛋白酶原(UPG)间的关系。方法 对58例Hp相关性十二指肠溃疡(HpADU)患者,予达克普隆30mg、克拉霉素250mg、呋喃唑酮100mg,2次/d,疗程7天,并对治疗前后胃黏膜SS及UPG进行测定。结果 停药1个月后Hp根除率为82.76%(48/58),DU愈合率为81.03%(47/58)。Hp根除者胃黏膜SS为(402.23±34.58)pg/mg湿重,与治疗前的(116.87±21.53)pg/mg湿重及Hp持续阳性者的(124.66±22.98)pg/mg湿重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Hp根除者UPG为(13.42±0.51)%,与治疗前的(46.35±3.25)%及Hp持续阳性者的(49.46±3.66)%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检测胃黏膜SS及UPG对诊断Hp感染和评价抗Hp疗效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十二指肠溃疡;生长抑素;尿胃蛋白酶原

幽门螺杆菌(Hp)是十二指肠溃疡(DU)的重要致命因素之一。Hp感染所致D细胞、主细胞功能改变,生长抑素(SS)和胃蛋白酶原-I(SPG-I,经肾脏代谢后生成尿胃蛋白酶原)水平变化在Hp相关性十二指肠溃疡患者(HpADU)中的意义备受重视。笔者对58例HpADU患者进行抗Hp治疗,测定治疗前后胃黏膜SS及尿胃蛋白酶原(UPG)水平,以探讨Hp、SS、SPG-1及UPG间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共96例,均系2006年7月-2007年10月因消化道症状行胃镜检查确诊的门诊或住院DU患者。男52例,平均年龄(36.5±11.7)岁(18~65岁);女44例,平均年龄(34.1±13.3)岁(17~62岁)。其中Hp检测阳性者89例,占92.7 %(89/96)。剔除标准:(1)接受胃大部切除手术者;(2)溃疡面积大于25mm×25mm或伴有上消化道出血或幽门梗阻者;(3)近28天用抗生素、铋剂、H2受体拮抗剂及质子泵抑制剂者;(4)妊娠及哺乳期妇女;(5)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6)肿瘤患者。余下58例予达克普隆30mg+克拉霉素250mg+呋喃唑酮100mg,2次/d,治疗1周,随访1个月。

  1.2 观察项目及方法 常规胃镜检查,记录胃及十二指肠黏膜镜下表现,病理诊断按全国统一标准。距胃窦幽门口5mg处、胃角及胃体(三点法)各钳取1块胃黏膜,胃黏膜活检涂片Gram染色,常规病理切片分别做HE及改良W-S染色。胃镜检查5天内用深圳海得威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14C-尿素呼吸试验(14C-UBT)药盒做微胶囊法(1.0μCi)14C-UBT(250dpm/mmolCO2为阳性标准)。距胃幽门口5cm钳取2快胃窦黏膜,放免法测定胃黏膜SS水平(SS药盒由第二军医大学神经生物学教研室提供,测定按药盒说明书进行)。禁食12h,留晨尿3ml采用比色法[1]测定UPG。Hp阳性指胃活检黏膜涂片Gram染色、改良W-S染色及14C-UBT中任2项为阳性。Hp根除为停药1个月后Hp仍保持阴性。分别于治疗前、停药1个月后复查上述检查,定期随访。

  1.3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先求出(x±s),再使用第三军医大学数学教研室编制的PDA-Ⅱ医用统计程序包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2 结果

  2.1 短程三联疗法抗Hp疗效 58例Hp阳性的DU中Hp根除48例(82.76%),Hp根除者中DU愈合44例(91.67%)。Hp未根除者10例(17.24%),其中DU愈合3例(30.00%)。Hp根除者DU愈合率显著高于Hp未根除组(χ2检验,P<0.05),说明Hp持续性感染不利于DU愈合。治疗中副反应发生率为3.45%(2/58),1例出现轻度食欲不佳,1例出现轻度便秘,均能耐受并坚持至治疗结束。

  2.2 抗Hp治疗对胃黏膜SS及UPG水平的影响 见表1。表1 抗Hp治疗对SS及UPG的影响 注:Hp根除者与治疗前及Hp持续阳性者比较,*P<0.01。Hp为幽门螺杆菌,SS为生长抑素,UPG为尿胃蛋白酶原,HpADU为Hp相关性十二指肠溃疡

  3 讨论

  目前质子泵抑制剂和克拉霉素与甲硝唑(或羟氨苄青霉素)短程疗法被国外学者推荐为治疗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标准方案[2]。由于羟氨苄青霉素有过敏可能,甲硝唑体外药敏试验其有效抑菌率仅5.43%[3],且可致耐药菌株产生;而呋喃唑酮体外药敏试验其有效抑菌率为88.04%[3],且少有耐药菌株产生,故采用达克普隆、克拉霉素与呋喃酮配伍。本组结果显示Hp根除率为82.76%,DU愈合率为81.03%,其中Hp根除者(48例)DU愈合率达91.67%,支持根除Hp能促进溃疡愈合并防止复发的观点。结合该方案疗程短、副作用少及病人依从性好的特点,笔者认为该疗法为较好的抗Hp方案。

  胃黏膜D细胞和主细胞在DU发生中有重要作用。笔者曾报道Hp相关性慢性浅表胃炎和活动性胃溃疡及HpADU患者胃黏膜SS均显著低于Hp阴性者(P<0.01)[4]。与Moss等[5]关于Hp感染所致炎症可直接或间接抑制D细胞中SS的合成与释放、相应地使胃泌素(Gas)水平升高的观点相符。高水平的Gas不仅刺激壁细胞泌酸增加,而且能使主细胞增多致血清SPG-1升高,SPG-1经肾脏代谢后致UPG相应增高[1.6]。本组进一步证实使用抗菌抑酸三联疗法根除Hp后胃黏膜SS较治疗前及Hp持续阳性者显著升高(P<0.01),UPG则较治疗前及Hp持续阳性者显著降低(P<0.01)。推测系根除Hp后胃黏膜炎症消退,胃黏膜病理组织学变化得到改善,Hp感染所致D细胞、主细胞功能障碍及异常SS、SPG-1及UPG状态得以逆转,从而增强了胃十二指肠黏膜的细胞保护作用,削弱了攻击因子的损害作用,从而有利于DU愈合并防止其复发。

【参考文献】
    1 曹忠铭,李继红,刘道传,等.尿胃蛋白酶原测定的临床意义.使用医学杂志,2002,4(5):8-10.

  2 Soll AH.Medical treatment of peptic ulcer disease:practice guidelines.JAMA,2006,275:622-627.

  3 胡文华,徐采朴.幽门螺杆菌菌株的7种药物体外药敏试验研究.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6,18:457-458.

  4 胡文华,徐采朴.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溃疡病与胃泌素、生长抑素关系的研究.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6,18:102-104.

  5 Moss SF,Legons AE ,Bishoo AE,et al.Helicobacter pylori and duodenal ulcer disease:the somatostatin link?Lancet,2002,340:930-936.

  6 杨大明,徐克成,孟宪镛.胃蛋白酶与消化性溃疡.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0,17:193-196.

  

作者: 钟福东,张 萍,郭晓珍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