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皮肤科学杂志2004年第1卷第1期

甘力欣与西替利嗪联合治疗过敏性皮肤病临床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皮肤科学杂志
摘要:笔者于2000年7月~2003年12月采用甘力欣加西替利嗪联合治疗过敏性皮肤病,并与特非那丁作对照观察,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138例病例均系皮肤科门诊患者,临床症状典型并确诊为急慢性荨麻疹(包括血管性水肿、人工荨麻疹)70例,有关瘙痒性皮肤病(包括湿疹、接触性皮炎、瘙痒症)68例。临床诊断依......

点击显示 收起

    笔者于2000年7月~2003年12月采用甘力欣加西替利嗪联合治疗过敏性皮肤病,并与特非那丁作对照观察,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8例病例均系皮肤科门诊患者,临床症状典型并确诊为急慢性荨麻疹(包括血管性水肿、人工荨麻疹)70例,有关瘙痒性皮肤病(包括湿疹、接触性皮炎、瘙痒症)68例;临床诊断依据赵辨主编《临床皮肤病学》第三版;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2例,男45例,女37例,年龄17~75岁,平均32.7岁,疗程3天~18年,平均5.65个月;对照组56例,男30例,女26例,年龄18~72岁,平均33.4岁,疗程4天~17年,平均6.13个月。两组患者均无重要脏器疾患,性别、年龄、病程及皮损程度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甘力欣针3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3~7d;西替利嗪片每次10mg,口服每日1次,10d为1疗程;对照组特非那丁片每次60mg,口服,每日2次,10d为1疗程。

    1.3 疗效观察及评定标准

    1.3.1 评分标准 根据皮疹面积、发作频率、瘙痒程度及全身症状的轻重,采用0~3的4级评分法,以1、2、3分别代表症状和体征的轻、中、重,以皮疹、瘙痒作为评分的主要指标。皮疹面积占体表面积>30%为3分,15%~30%为2分,<15%为1分;瘙痒严重反复搔抓影响睡眠为3分瘙痒较严重能忍受控制不抓为2分,瘙痒轻可不抓为1分。按同一标准评分并计算治疗指数,以治疗指数作为痊愈、显效、好转、无效的评分标准。治疗指数=(治疗前总分值-治疗后总分值)/治疗前总分值×100%。

    1.3.2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为症状体征全部消失,治疗指数为100%;显效为症状及体征消退≥60%,治疗指数为60%~99%;好转为症状及体征消退≥30%,治疗指数为30%~59%;无效为症状体征消退不足30%,治疗指数<30%。有效率=(痊愈+显效)/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例(略)注:组间比较经Ridit分析 ˇ P<0.05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轻度嗜睡3例,头晕2例,口干2例。对照组轻度嗜睡3例,头晕2例,倦怠3例。

    3 讨论

    过敏性皮肤病为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传统抗组胺药治疗效果不理想,并具有不同程度的嗜睡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甘力欣主要成份为甘草酸二胺,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可明显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具有抑制组胺、5-羟色胺、缓激肽等炎症介质的释放。本药可能通过抑制细胞膜磷脂释放氨基酸(AA)或抑制磷脂酶A 2 (PLA 2 )活性,从而减少氨基酸(AA)经环氧酶和酯氧酶代谢产物CT 3 和PLA。因此,甘草酸二胺可能通过控制炎症因子和免疫性因子而发挥治疗湿疹皮炎的作用 [1] 。西替利嗪为新一代抗组胺药,除能阻断H 1 受体外,还对在过敏反应 后期起重要作用的嗜酸性细胞有强大抑制作用,能直接对抗组胺的作用并降低变态反应部位组胺的浓度 [2],因而有独特的双重抗变态反应作用。

    本文临床资料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1.5%,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两药联用具有协同作用,既增强了对各种炎症介质的抑制作用,抑制过敏反应,迅速改善临床症状,且药源广泛,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有效,临床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陈敏章.国家基本药物.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511-512.

    2 任同州,张石革,李海贝.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等皮肤病的临床疗效评价.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97,26(2):115.

    作者单位:325701浙江省洞头县大门人民医院皮肤科

    (收稿日期:2004-08-17)

    (编辑含 秋)

作者: 叶 晗 2005-1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