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皮肤科学杂志2004年第1卷第2期

思茅地区1961~2003年麻风病流行状况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皮肤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通过对思茅地区麻风病流行状况调查,以摸清其流行规律,为制订防治对策及采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患者家属检查、疫点普查、自然村线访调查、单一氨苯砜(单D)治愈病人复查、MDT监测。结果麻风病分布呈散在性集簇状分布。阶段发病率以1976~1980年4。...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通过对思茅地区麻风病流行状况调查,以摸清其流行规律,为制订防治对策及采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患者家属检查、疫点普查、自然村线访调查、单一氨苯砜(单D)治愈病人复查、MDT监测。结果 麻风病分布呈散在性集簇状分布。阶段发病率以1976~1980年4.29/10万最高,5年平均患病率最低为0.02‰。民族间发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 2 =618.03),以拉祜族发病居高;≤14岁病人占6.7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病人畸残率以单D治疗时期显著高于联合化疗(MDT)治疗时期(χ 2 =88.05);MDT治疗效果非常显著,高于单D治疗效果(χ 2 =100.32)。结论 今后应重点加强麻风病患者家属中少年儿童的健康检查及单D治愈病人的复查,改善少数民族卫生生活质量,提高早期诊断的能力。联合化疗是治疗麻风的最佳手段。

    关键词 麻风病 流行状况 分析
     
  麻风病在我国已有两千余年的流行历史 [1]  。过去由于缺乏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成为引起畸、残的一大原因,曾长期被视为不治之症。多年来,麻风病防治受到高度重视,为限期达基本消灭的疾病之一。为找出思茅地区的麻风病流行规律,制订出科学的防治对策,争取早日实现国家提出的达标指标。现将43年来思茅地区麻风流行状况作以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文关于麻风病的各种资料来源于思茅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防疫站)历年防治资料。人口资料来源于地区统计局。其它资料来源于思茅地区志。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患者家属检查、疫点普查、自然村线访调查、单一氨苯砜(单D)治愈病人复查、MDT监测。

  1.2.2 诊断方法 《麻风病学》(穆瑞五、李家耿主编),临床上严格按5级分类法分型,同时结合组织液涂片、菌检、病理学3方面作出准确诊断。

    1.2.3 治疗方法 1961~1988年间以单D方法治疗患者。1989年至今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MDT治疗方案:治疗多菌型麻风的标准方案(成人)为:利福平(RFP)每月1次600mg,监服;氨苯砜100mg/d,自服;氯苯酚嗪300mg每月1次,监服,50mg/d,自服,疗程24个月。治疗少菌型麻风的标准方案(成人)为:RFP600mg每月1次,监服;DDS100mg/d,自服,疗程6个月。皮防人员每月发药到患者手中,并监督服药。

    1.2.4 畸残分级 按照WHO推荐的标准:0级:正常;Ⅰ级:仅有感觉丧失,无可见畸形;Ⅱ级:出现可见的畸形或溃疡。

    1.2.5 治愈判定 福州会议标准。

    1.2.6 统计学方法 将思茅地区历年麻风病防治资料统计采用χ 2 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本情况 思茅地区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地处北纬22°02′~24°50′、东经99°09′~102°19′之间,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全区辖九县一市,112个乡镇,992个村委会,12700个自然村。2003年底,全区总人口2508000人,面积达45385km 2 ,海拔最高3370m,最低317m,年平均气温15.3℃~20.2℃,年平均降水量1102~2779mm。居住有汉、彝、哈尼、傣、拉祜、佤族等2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数60.75%。全区以南亚热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为主。1952年,思茅地区已有个别县从事麻风病查治工作。1961年,景东、墨江、镇沅、澜沧、西盟、普洱六县相继成立了麻风病院,将辖区内或其它县发现的病人集中隔离治疗。1976年以后各县防疫站先后设立皮防科,对辖区麻风病流行情况进行调查,将发现的病人收治。1989年初WHO推荐的联合化疗方案在我区全面推广治疗,使麻风病的治疗上了一个台阶。

    2.2 流行动态

    2.2.1 流行范围 思茅地区九县一市中麻风病流行的有101个乡,381个村委会,724个自然村,分别占总数的90.18%、38.41%、5.70%。经多年的防治,流行范围大幅度缩小,至2003年底,仅有36个乡,40个村委会,45个自然村有麻风流行,占总数的32.14%、4.03%、0.35%。

    2.2.2 病人分布 至2003年底,全区累计发现2534例病人,其分布特点呈散在性集簇状分布。十县(市)病人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思茅地区十县(市)麻风病人分布情况 (略)

  2.3 时间分布

    2.3.1 思茅地区麻风病阶段发病率 见表2、图1。

  表2 思茅地区麻风病阶段发病率统计表 略 
    
  2.3.2 思茅地区麻风病5年平均患病率 见表3、图1。

    2.4 人群分布

    2.4.1 年龄分布 14岁及以下少年儿童发病171例,15~20岁组发病437例,21~30岁组发病850例,31~40岁组发病614例,41~50岁组发病259例、>50岁组发病203例,分别占病人总数的6.75%、17.25%、33.54%、24.23%、10.22%、8.01%(详见图2)。发病年龄最小5岁,最大79岁。

    2.4.2 性别 男性发病1819例,占71.78%,女性发病715例,占28.22%,男女之比为2.54∶1。

    2.4.3 民族 汉族发病1162例,拉祜族发病565例,哈尼族发病229例,傣族发病192例,彝族发病191例,佤族发病110例,其它民族发病85例,分别占病人总数的45.85%、22.30%、9.04%、7.58%、7.54%、4.34%、3.35%。各民族之间发病有非常显著性差异(χ 2 =618.03)。以拉祜族发病居高。

    2.4.4 职业 农民发病2291例,居首位,占90.41%,工人发病96例占3.79%,干部发病64例占2.53%,学生发病47例占1.85%,其它职业发病36例占1.42%,与国内其它地区发病情况一致。

  2.5 其它相关因素

    2.5.1 传染来源 家内传染778例,占发病总数的30.70%;家外传染1500例,占59.20%;传染来源不明256例,占10.10%,其中14岁及以下少年儿童病例家内传染123例,占少年儿童病人数的71.93%,家外传染48例,占28.07%。

  表3 思茅地区麻风病5年平均患病率统计表 (略)

    图1 思茅地区1961~2003年麻风病阶段发病率、5年平均患病率变化曲线图略

  图2 思茅地区累计发现麻风患者2534例年龄构成比图略
    
  2.5.2 型别及型比 LL型433例,BL型446例,BB型423例,BT型550例,TT型606例,未定类76例。分别占病人总数的17.09%、17.60%、16.69%、21.71%、23.91%、3.00%。单D治疗时期型比为48.92%(839/1715),MDT治疗时期型比为56.53%(463/819)。

    2.5.3 病期与畸残 病期最长42年,最短2个月,平均延迟期2.77年。畸残790例,其中发病1年内畸残75例,发病2年内畸残134例,发病3年及以上者畸残581例,分别占畸残人数的9.49%、16.96%、73.55%。其中单D治疗时期病人1715例,出现畸残或畸残升级637例;MDT治疗时期病人819例,出现畸残或畸残升级153例。治疗时期病人出现畸残或畸残升级以单D治疗时期非常显著地高于MDT治疗时期(χ 2 =88.05)。

  2.6 治疗及复发情况 单D治愈病人1306例,治愈率76.15%,复发55例,复发率4.12%。MDT治疗方案治愈病人759例,治愈率92.67%。通过对MB病人监测10年,PB病人监测5年未发现复发病人。且MDT治疗效果非常显著地高于单D治疗效果(χ 2 =100.32)。

  3 讨论

    3.1 发病率和患病率指标 是评价麻风病流行病学状况最基本的指标,反映了麻风在人群中的流行强度 [1]  ,同时也是判定基本消灭麻风病的主要依据。思茅地区在1961年六县相继成立麻风病院,1976年以后十县防疫站内设皮防科,开始对全区麻风病进行查治,病人在这两个时期被大部分发现出来,所以出现1961~1965年、1976~1980年两个发病率、患病率高峰期,以后呈逐年下降趋势。阶段发病率及5年平均患病率由4.29/10万、0.47‰下降至0.16/10万、0.02‰,降幅达96.27%、95.74%。流行范围大幅度缩小,疫乡、村、社降幅分别达64.36%、89.51%、93.78%。全区十县(市)由1979年以前的10个中流行区 [2]  降至1个中流行区、9个低流行区。病人呈散在性集簇状分布。可以认为麻风病人经联合化疗治疗后,传染性迅速下降,传染源减少,人群感染麻风机会减少,因而对患病率、发病率的下降起了主要作用。

    3.2 年龄分布 青壮年病人(>14岁~≤50岁)占85.24%,居第一位,与其它地区流行一致,一般认为麻风流行处于下降阶段,发病年龄右移。其原因可能是:(1)在低流区行人群感染麻风病的风险降低、健康人接触传染源的频率减少,而频繁接触传染源的个体平均年龄增加;(2)青壮年人群社会活动范围广、劳动强度大;(3)MB麻风的潜伏期长等因素有关。这部分人群正处于青壮年期,是主要劳动力,是防治工作的主要对象。中老年组发病占8.01%,居第二位。14岁及以下少年儿童病人占病人总数的6.75%,高于我国少年儿童比水平(4%) [3]  。再者72.19%的少年儿童病例源于家内传染,显示血缘性家属传染几率高,因为:(1)长期密切接触,符合传统认为麻风病长期密切接触易传染的理论;(2)有易感素质的遗传,是麻风病感染发病最重要的内在因素。由于少年儿童比反映了麻风在人群中的流行强度,提示思茅地区麻风病在一些地区的流行未能得到有效控制。今后必须加强接触者尤其是血缘性家属的长期监测。这是一种投入少效果好的措施。

    3.3 性别分布方面 男性发病居首位,男女之比为2.54∶1,与其它地区无异,与男性活动范围较女性广有关。

    3.4 民族方面 汉族病人占45.85%,居首位,拉祜族次之占22.30%,但拉祜族人口仅占思茅地区人口的12.34%,显示拉祜族中麻风病发病率显著高于其它民族,这与拉祜族卫生生活习性有密切关系。

  3.5 职业方面 农民发病居首位达90.41%,显示与这部分人群中卫生条件差、营养不良、皮肤长期暴露于紫外线中,使皮肤免疫敏感性降低有关。

    3.6 病期与畸残方面 发病3年及以上者,畸残率高达73.55%,说明麻风发病后如果得不到及时发现、治疗,致残率随时间推移越来越高。并且病期越长,越增加MB病人的传播机会。

  3.7 型比情况 单D治疗时期型比为48.92%、MDT治疗时期型比为56.53%,与国内其它地区相同。一般认为麻风病处于下降阶段,发病率与型比呈反比 [4]  。

    3.8 疗效比较 MDT方案治愈率明显优于单D治疗,而且单D治疗时病人需长期甚至终身服药,病程越长,畸残越多。MDT减少了麻风复发,疗程短,治愈率高,不易发生畸残,病人易接受。

    以上资料提示,及早发现患者及时采用MDT监督服药,确保病人服药质量,是减少传播的重要环节和预防畸残发生的重要保障。加强对患者家属的健康体检是发现少年儿童病人的重要手段。提高人群中的卫生生活质量是降低发病率的关键。

    思茅地区在今后的防治工作中,积极开展MDT的同时应重点加强发现病人力度,特别是近年来患病率下降幅度不明显、儿童发病依然保持较高水平,说明我区麻风流行在一些地区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提示我们,经长期MDT治疗之后,对估计有相当积压病人的地方,应采用“消除麻风运动”的手段来发现并治疗病人,以便及早控制传染源,减少对周围人群的传播,争取早日达到全国麻防规划指标。

    (致谢:对十县(市)皮防人员及提供帮助的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 陈贤义,李文忠,陈家琨,等.麻风病防治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2-1.

    2 卫生部.全国麻防规划,1984,(96号文).

    3 李文忠,江澄,陈祥生,等.麻风病防治现状及展望.中华皮肤科杂志,1998,31:345.

    4 李进岚,叶福昌,包夏,等.贵州省麻风流行病学分析.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1,17(4):269.      
  作者单位:665000云南省思茅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编辑田 雨) 

作者: 叶勇 刘新臣 马云占 苏红梅 邓建强 赵富荣 2005-1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