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皮肤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2期

变态反应性疾病治疗进展

来源:中华现代皮肤科学杂志
摘要:机体受到抗原持续刺激或同一抗原再次刺激后产生的一种以生理功能紊乱和组织损伤为主要表现的病理性免疫反应称为变态反应。其防治主要在于过敏原和机体免疫状态两个方面:一方面尽可能确定过敏原,避免与之接触。另一方面针对变态反应发生、发展的过程,通过切断或干扰其中某些环节,达到防治目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治疗包括......

点击显示 收起

  机体受到抗原持续刺激或同一抗原再次刺激后产生的一种以生理功能紊乱和组织损伤为主要表现的病理性免疫反应称为变态反应。其防治主要在于过敏原和机体免疫状态两个方面:一方面尽可能确定过敏原,避免与之接触;另一方面针对变态反应发生、发展的过程,通过切断或干扰其中某些环节,达到防治目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和生物共振治疗。

  1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指依靠药物来切断或干扰变态反应发生、发展的某个环节,从而减轻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临床上抗变态反应药物较多,常用的有抗组胺药和糖皮质激素,研究表明一些变态反应性疾病与机体免疫失调或自身免疫以关,故免疫调节剂与免疫抑制剂在其治疗中也占有一定地位。同时针对速发相和迟发相的药物开发是抗变态反应药物的发展趋势。药物治疗适用于各型变态反应,且见效快,短期内可缓解急性症状,简单方便,不需查明过敏原,但药物治疗属对症治疗,且进展较缓慢,有些药物有较多的毒副作用。

  2  免疫疗法

  2.1  广义的免疫疗法(immunotherapy)  是指一切利用免疫学手段进行的治疗方法,本文讨论的免疫疗法特指针对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的治疗。

  2.2  免疫疗法的可能机制[1]  封闭抗体理论认为变应原反复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大量封闭抗体IgG,此种抗体能与再次进入机体的变应原结合,从而阻止变应原与反应素IgE结合,防止变态反应的发生;微休克理论认为小剂量的变应原多次进入机体,可与肥大细胞及嗜碱粒细胞上的IgE抗体结合,细胞每次均释放出小剂量的组胺等生物活性物质,使机体能及时通过体液中的组胺酶等予以分解,大量消耗了体内的抗体,而不至于引起机体的损害,从而防止了变态反应的发生;免疫抑制理论认为反复注射的特异性抗原可刺激胸腺,抑制免疫细胞产生特异性IgE抗体,免除或减轻变态反应。总之,免疫疗法在不同的患者可能通过不同的机制发挥治疗作用。但在多数情况下,起决定作用的可能不是单一的因素。

  2.3  免疫疗法的要点  针对患者的过敏原是免疫疗法的要点,从患者能耐受的剂量开始,按渐增量的方法进行注射或通过其他途径给药。关键在于恰当地选择用于免疫治疗的抗原物质以及按合理的方法给药。世界卫生组织以及1998年在伯明翰召开的欧洲变态反应和临床免疫学学会代表大会上肯定地指出Ⅰ型变态反应有进行特异性免疫疗法适应证,尤其对吸入致敏物明确的Ⅰ型变态反应有确切疗效。

  2.4  免疫疗法前景  随着免疫学的飞速发展,免疫疗法展现出诱人的前景。

  2.4.1  重组变应原治疗  体外重组变应原,保留T细胞表位而改变B细胞表位,减少IgE产生,同时阻止IgE与特异性变应原结合;或重组变应原肽段刺激机体,诱导变应原特异性T细胞“失能”,而切断IgE产生通路。

  2.4.2  佐剂与疫苗治疗  应用胞嘧啶磷酸化鸟嘌呤(cytosine phosphoguanidine,GPG)序列充当佐剂与变应原免疫机体可使免疫应答由Th2型转为Th1型,从而抑制由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亦可设计DNA疫苗,在疫苗中加入CPG基序,可诱导出Th1型应答,并可控制已有的IgE抗体应答。

  2.4.3  构建人源化抗-IgE单抗[2]  针对IgE分子的Fc εRI结合部位构建人源化单抗,使之与细胞表面FcεRI竞争性结合循环中IgE,可降低肥大细胞或嗜碱粒细胞对IgE的敏感性,同时下调B细胞合成IgE,从而防止变态反应发生。此种单抗临床上已用于治疗哮喘、食物过敏等,疗效肯定。

  2.4.4  构建IgE Fc段  人工构建的IgE Fc段保留与肥大细胞或嗜碱粒细胞表面高亲合力受体结合的特性,但缺Rab段,不能引发桥联反应,介质释放受阻,抑制Ⅰ型变态反应发生。

  2.4.5  细胞因子及其拮抗剂的应用  雾化吸入IFN-γ可使免疫应答由Th2型转为Th1型,其机制[3]为IFN-γ抑制IL-4分泌,导致IgE合成下降,同时IFN-γ可促使免疫球蛋白发生类型转换,合成IgG2a,间接抑制IgE产生;IL-4拮抗剂如IL-4 突变体、抗IL-4抗体、重组可溶性IL-4受体(sIL-4R)均可阻断IL-4的生物学作用,减少IgE的产生。目前sIL-4R已用于临床;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3(chemokine receptor 3,CCR3)拮抗剂可阻断趋化细胞因子与嗜酸粒细胞表面CCR3结合,抑制嗜酸粒细胞趋化致炎症局部;抗IL-5单抗抑制骨髓产生嗜酸粒细胞,抑制炎症细胞趋化,从而减轻迟发相的炎症反应。

  2.5  免疫疗法是针对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病因疗法  免疫疗法有预防发作的效用,是药物对症治疗所无法相比的。只要免疫疗法有效,其效果就比较持久,故免疫疗法在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治疗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免疫疗法的前提是查明过敏原,就目前的诊断手段还不能为每一个变态反应性疾病查明过敏原;有的虽已查明过敏原,但不能进行免疫注射治疗,如有毒的物质、放射线等;也有的个体反应性过于强烈,进行免疫治疗有一定的危险性。这些患者均不能进行免疫治疗。同时免疫疗法疗程过长,部分患者难以坚持。这些因素都限制了免疫治疗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3  生物共振治疗

  3.1  生物共振治疗的定义  生物共振治疗是给身体提供一个“治愈的脉冲”来帮助身体恢复并且使新陈代谢组织工作恢复正常,这个过程叫做生物共振治疗。

  3.2  量子物质波理论  量子物质波理论[4]认为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基础粒子构成的,这只是物质实际存在的一个方面,而物质波通过共振导致的远距离辐射作用的本性是物质存在的另一方面;宇宙中的任何物质均具有特定的物理信息即物质波,物质具有极微细共振表现出来的物质码—超微细振动的特定频谱。量子医学认为人体是由许多颗粒物质密集分布的实体,人体各种粒子状态的变化会辐射出波,同时也有效地吸收波,负载信息的波在场中环流贮存信息;人体内存在着一种以场为介导的,比内分泌、神经调节更加基本、更普遍的信息传输方式,场不受受体的限制,能在任何细胞之间建立细胞联系;人体内6个水分子以氧原子为中心组成六环立体结构,这种构造具有吸收贮存微弱磁场的作用,水中含有矿物质、微量金属(都为强磁性体)和氧分子(为弱磁性体),能发挥理想的磁场记忆作用,水在各脏器中运行,能记忆各脏器组织固有的磁场信息,并把它带到全身各处,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有研究表明人体内存在一个连续分布的电磁波叠加形成的三维干涉图。这些理论为生物共振技术的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每个人的基础波形都是一样的,人在接触不同物质时所受到的干扰程度不同就产生不同的干扰波,当超出正常阈值后就会引起不同的机体反应,如过敏等。过敏是一种生物物理信息现象,过敏原与人体的多次接触产生了过敏印痕[5],即机体内致敏细胞的记忆,它储存了变应原唯一的生物共振波,此波可以在体内被维持并处于休眠状态,也可以波采集、放大、削弱或彻底消除。当再次遇到该过敏原或与其完全相同或类似的过敏原时,印痕就被特有的信息激活,并通过生物物理脉冲诱发常见的变态反应疾病,如皮肤瘙痒、水肿等。

  3.3  生物共振治疗[6]  是利用百康生物共振治疗系统提供的400多种常见过敏原或患者提供的可疑过敏原,检测不同的信息点就会得知机体重要部位的生物波信息,当检测出人体对某物质反应超过基础波阈值时即可确认对该物质过敏。慢性过敏患者在查出过敏原后暂不进行脱敏治疗,而是利用生物共振治疗系统对患者进行基础治疗,稳定程序和支持程序治疗,如排毒、肝肾器官支持、激活淋巴细胞或胸腺等,从而平衡机体内在状态,排除假性过敏原,进一步找出主要过敏原并脱敏治疗。若效果不好或不能找出主要过敏原则第2、3次治疗时应加入环境应力、瘢痕应力及组织阻塞的排除干扰程序。若测出有霉菌过敏,还应做肠道霉菌治疗并建立肠道正常菌群。经过数次治疗后若机体状况良好,可针对1~2种主要过敏原进行脱敏治疗,对始终查不出过敏原者,可采用自体体液或组织(如血、尿、皮屑等)进行脱敏。检测出过敏原后,通过同步镜像转移,逆转过敏原所产生的物质波即共振信息波(这种波代表着能够影响生物存储过敏印记独特的确认码),然后将该反转共振波(镜像共振波)进行高倍放大,重新输入人体,经过镜像反转波可以削弱原过敏原所产生的波,一步一步地通过患者体内的共振系统将过敏痕迹抹去,从而使人体恢复正常。

  3.3.1  适应证  生物共振治疗对由食物及吸入物过敏引发的湿疹、荨麻疹,接解性皮炎及皮肤过敏症有显著疗效,且对支气管哮喘、肠激惹综合征、牛乳敏感性胃肠病有着惊人的效果。

  3.3.2  进步性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生物共振治疗意味着过敏治疗的划时代进步与提高,具有独到、无创、无痛、无物耗材、过敏原高检出率的优点,且可体外检测过敏药物及过敏化妆品。治疗的实际有效、无需刻意与过敏原隔离、疗程短以及可望对过敏疾病的根治使其在临床上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

  3.2.3  免疫疗法(顺势疗法)与生物共振治疗之间似乎存在必然的联系  顺势疗法是利用高度稀释的少量药剂,激发机体的康复反应能力,逐步使机体脱敏而恢复正常,然而顺势疗法中所使用的真正“武器”就是水中所携带的物质波(电磁波),是用“合适的”放大比例找到“合适的”物质,在固定的时刻该物质的振动频率就能与病人所得疾病的振动频率产生共振,并产生“治愈脉冲”。

  【参考文献】

  1  张学军,刘维达,何春涤.现代皮肤病学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376.

  2  Busse W,Neaville W.Nnti-immunoglobulin E for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disease.Curr Opin in Allergy & Immunol,2001,1:105.

  3  Lack G,Renz H,Saloga J,et al.Nebulized but not parenteral INF-γ decreases IgE production and normalizes airway function in a murine model of allergen sensitization.J Immunol,1994,152:2546-2554.

  4  江向东,黄艳华.量子物理学.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81.

  5  宋克敏,杨蓉娅,敖俊红,等.百康生物共振治疗系统治疗变应性疾病临床疗效观察.临床皮肤科杂志,2003,32(10):616-617.

  6  张一峰,李恩群,李惠.百康生物共振治疗系统治疗慢性荨麻疹56例临床疗效观察.临床皮肤科杂志,2004,33(11):699-700.

  作者单位: 400016 重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

  (编辑:宋  青)

作者: 殷建彬李惠 2005-1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