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皮肤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1期

蠕形螨皮肤病的治疗方法探讨

来源:中华现代皮肤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人类蠕形螨皮肤病的治疗方法。方法将135例螨虫性皮肤病分成3组并实施不同的治疗,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西医与中医治疗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西医、中医治疗与中西医美容疗法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人类蠕形螨皮肤病的治疗方法。方法  将135例螨虫性皮肤病分成3组并实施不同的治疗,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西医与中医治疗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西医、中医治疗与中西医美容疗法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以美容方法进行中西医治疗螨虫皮肤病效果非常好,值得推广。

  【关键词】  蠕形螨;皮肤病;治疗

  Study on treatment of skin disease of hair follicle mite

  YU Hui,LIU Chun,ZHOU Chun-yan.

  Department of Gynecology,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of Xiangxi Autonomous Prefecture,Jishou 416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reatment techniques about people's hair follicle mite.Methods  135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nd implement different treatment, then compared and analysed. Results There was not significant different between western medicine cure and Chinese herbs(P>0.05). But the differences were significantly they compare with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beauty parlour(P<0.01). Conclusion To skin disease attacked by hair follicle mite, the treatment techniques with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beauty parlour is very effective, worth of popularizing.

  【Key words】  hair follicle mite;skin disease;treatment
   
  蠕形螨俗称毛囊虫(hair follicle mite),是一种小型永久性寄生螨。人类蠕形螨主要寄生于人体毛囊皮脂腺内,我国人群感染率在30%~70%之间,但多数人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人群中发病率为感染率的10%左右。目前国内对其感染率的调查做得很多,但对其治疗及治疗后追踪观察不多,现将我室近几年来美容结合治疗蠕形螨的情况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999~2004年间以本院诊断标准确诊为螨虫阳性者,且愿意接受治疗的门诊病人135例,其中女96例占71%,男39例占29%。年龄13~42岁,病程1~13年。均为有自觉症状,发病部位多为面部,严重者累及颈、胸、背,临床表现有瘙痒、皮肤粗糙、痤疮、丘疹、脓疮、结节、毛细血管扩张、酒糟鼻。同一病人可有一种或多种症状。

  1.2  诊断标准  有临床症状的用挤压涂片法或透明胶纸法从毛囊皮脂腺分泌物中检出螨虫成虫、若虫、幼虫、虫卵均为阳性。挤压涂片法:用痤疮压迫器挤压刮取局部毛囊皮脂腺分泌物,然后用痤疮针将刮下的分泌物挑至加有一滴甘油的载玻片上,铺匀镜检。透明胶纸法:于睡前将面部洗涤干净,再将透明胶纸贴于颜面皮脂腺分泌旺盛处,如颊部、鼻部、鼻沟等处,次晨取下胶纸,贴于载玻片上镜检[1]。

  1.3  分型  按螨虫感染的多少及症状的轻重程度分为轻、中、重度。轻度:镜检1~2条螨虫,症状较轻,仅有瘙痒、皮肤粗糙、毛孔扩张和少量痤疮。中度:镜检螨虫3~4条,症状较重,瘙痒严重,痤疮较多,并有结节形成。重度:镜检螨虫5条以上或损伤严重,受损面积大,并累及颈、胸、背者,或合并其他细菌感染,已形成脓疮、疖、痈者。

  1.4  方法

  1.4.1  分组  将收治的135例螨虫性皮肤病人随机分为3组,分别进行不同的治疗。其中西医治疗组30例,中医治疗组28例,中西药结合并辅以美容治疗77例。

  1.4.2  治疗方法  (1)西医治疗组:治疗措施以杀虫抑菌,抑制皮脂腺分泌为主。口服甲硝唑0.2g tid,10~15天一疗程。外用药为2%的甲硝唑冷霜与10%硫磺软膏交替使用。(2)中医治疗组:治疗措施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湿散坚,抑制雄性激素分泌为主。口服中药,局部用中药外敷。其主要成分有:白芷、菊花、鸡内金、乌梅、茯苓、苡仁、栀子、甘草、昆布、海藻等[2],连续用药3个月。(3)中西药结合并辅以美容治疗:根据病损的不同分型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治疗。轻度:仅用物理方法治疗即可。洁肤,75%酒精消毒痤疮及周围皮肤,用美容挑刺针清理痤疮,患处以超声波导入含硫磺及银杏为主的药物,再敷上中药面膜(主要成分为白芷、菊花、鸡内金、乌梅、茯苓、苡仁、栀子、甘草、茵陈、刺蒺藜、大青叶等),15~30min后洗去药膜,涂上2%甲硝唑冷霜,隔日1次,早晚洁肤后用冷霜,15天一疗程。中度:美容治疗方法同前,隔日1次,连续20天,加口服药甲硝唑0.2g tid,10~15天,同时服用维生素B1、B6,早晚洁肤后先涂我室配制的杀螨液(含硫磺、蛇床子、薄荷等),再擦冷霜,如瘙痒、丘疹严重者可在杀螨液中加入适量扑尔敏缓解症状。重度:口服西药加美容治疗同中度。对大面积的痤疮治疗时,挑刺针及皮肤的消毒要彻底、清理要仔细,不要漏掉痤疮及结节,甚至对每个黑头都要加以清理,并对合并细菌感染严重者,用敏感药物进行局部敷疗,必要时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以找到最敏感药物。在上冷霜前用美容仪对局部患处进行彻底的电离消毒以防感染。隔日1次,30天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可服中药调理一段时间。

  1.5  疗效判断标准  (1)治愈:症状及皮疹消失(瘢痕除外),油腻减轻,停药1个月后未查出螨虫。(2)好转:症状及皮疹消失80%以上,油腻减轻,停药1个月后未查出螨虫。(3)无效:症状及皮疹改变不大,停药1个月后仍可查出螨虫。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各组间差异。

  2  结果

  西医治疗治愈率为27%,有效率为73%;中医治疗治愈率为39%,有效率为79%;中西医美容疗法治愈率为86%,有效率为100%。中西医美容疗法的治愈率及有效率均高于其他两法,见表1。

  表1  三组治疗结果  (略)

    经统计学分析,西医与中医治疗之间差异无显著性(χ2=1.06,P>0.05),西医、中医治疗与中西医美容疗法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73.06,P<0.01)。

  3  讨论

  蠕形螨的全部生活过程(刺吸营养、蠕动爬行、交配产卵、代谢物排出、死亡、尸体腐烂、液化)都在毛囊皮脂腺内完成,当虫螨寄生过多时对皮肤组织造成机械性和化学性刺激:变态反应、炎症、丘疹、脓疮等,虫体进出活动携带病原体可使受累皮肤反复感染,丘疹、红斑、脓疮经久不愈,发展为痤疮、疖、痈,形成永久性瘢痕。长期慢性刺激使毛囊扩张、上皮变性、角化过度或不全,毛细血管增生、扩张、酒糟鼻形成,皮肤变厚,形成结节、赘瘤,色素沉着于面部,形成色斑。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美观和生活质量。

  国内对人类蠕形螨的人群感染情况调查的很多,在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异[3,4]。由螨虫引起的各种皮肤损害及临床症状已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有许多药物及方法已运用到螨虫的治疗上来,如内服药有甲硝唑、替硝唑、氯喹、美满霉素等,外用药有硫磺软膏、γ-六氯环己烷乳剂、苯甲酸苄酯乳剂、过氧苯甲酰洗剂、肤炎宁等[5~7],甚至许多商家也加入其中,但对治疗后的追踪观察却未见有系统的报道。

  我室运用中医美容疗法治疗螨虫性皮肤病,经过长期的观察及运用发现疗效颇佳,远远优于单用西医或单用中医治疗。中西医相结合再加上独特的美容疗法,使治疗非常彻底。多次用挑刺针反复清理局部患处,并进行消毒及敏感药物治疗,使毛囊、结节、丘疹内的螨虫虫体及其分泌物、代谢物、致病菌、脓液得到彻底的清除。超声波导入药物,在治疗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超声波具有良好的穿透性和定位性,能将其能量透过表层组织直接作用于深部组织,抑虫杀菌抗炎,调节和改善皮脂腺分泌,使治疗区皮损消失,皮脂腺分泌减少,毛孔缩小,皮肤逐渐恢复正常。而其他外用药的治疗作用主要集中于表层,深部的药物剂量不足,治疗不彻底,是治疗后复发的原因。

  中西医美容疗法治疗后,皮肤无损伤,光泽红润,柔嫩白皙,能平复瘢痕组织,改善色素沉着,这与治疗中一些美容护肤药物的使用、超声技术的引进及科学用药有关。如根据螨虫的繁殖周期及皮肤的新陈代谢周期制定疗程等。通过对上述病例的观察发现,中西医美容治疗方法具有安全、有效、疗效持久等优点,值得推广。

  从我室的病例来看,男女比率与资料不符,可能与病例太少及女性爱美而愿意来医院就诊有关。从感染螨虫的种类看,有毛囊蠕形螨、皮脂腺蠕形螨及混合感染,其中以毛囊蠕形螨感染最多。由于人类蠕形螨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强,对温度及酸碱的适应范围较大,直接或间接接触均可传播,故我们应加强卫生宣传,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密切接触,不共用面盆、毛巾及衣物等生活用品。

  【参考文献】

  1  曾宪芳.寄生虫学和寄生虫学检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68-170.  

  2  王海棠.中医美容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43-50.

  3  李彬彬,刘彦,廖力.医学生蠕形螨感染调查及药物防治.实用预防医学,2003,10(2):42-43.

  4  孙明芳,侯颖春.西安地区人群面部蠕形螨感染情况调查.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1994,7(1):34.

  5  吴志华.皮肤性病学,第4版.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82.

  6  文海泉,朱晓明.实用皮肤病性病手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83.

  7  夏立照,夏玲玲.中西结合治疗蠕形螨虫病的研究.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1997,10(2):142-144.
  作者单位: 416000 湖南湘西,湘西自治州妇幼保健院

  (编辑:晓  青)

作者: 余晖刘春周春燕 2005-1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