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皮肤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3期

二期梅毒疹75例临床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皮肤科学杂志
摘要:二期梅毒疹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皮肤表现,由于其损害极不典型,易与其他皮肤病相混淆,造成漏诊、误诊。现对我中心皮肤性病科门诊2002年5月~2004年5月登记的75例二期梅毒疹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75例患者均为我中心皮肤性病科门诊就诊患者,根据其皮肤表现及梅毒血清学检测(RPR)确诊,其中......

点击显示 收起

  二期梅毒疹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皮肤表现,由于其损害极不典型,易与其他皮肤病相混淆,造成漏诊、误诊。现对我中心皮肤性病科门诊2002年5月~2004年5月登记的75例二期梅毒疹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75例患者均为我中心皮肤性病科门诊就诊患者,根据其皮肤表现及梅毒血清学检测(RPR)确诊,其中男32例,女43例,男女比例为1:1.34;年龄20~65岁,平均(38.60±10.48)岁,其中20~30岁15例,31~40岁32例,41~50岁17例,51~60岁8例,>60岁3例;已婚68例,未婚7例;职业:个体户或无业人员27例,工人9例,服务行业人员12例,农民21例,司机4例,干部2例;传染来源:男32例中28例有婚外性生活史,2例配偶传染,2例病因不明,女43例中,15例有婚外性生活史,24例由配偶传染,4例病因不明。

  1.2  临床表现  54例患者于发疹前2~3天有低热、头痛、肌肉痛、关节痛等前驱症状,21例患者无明显不适。4例患者皮疹有轻重不同的痒感,71例患者皮疹无明显自觉症状,不痛不痒。皮疹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1)斑疹型共26例,主要发生于胸腹部,少数患者背部及四肢近端亦有皮疹;皮疹呈圆形或椭圆形,为淡红色、蔷薇色或棕色,数目多少不等,其中表现为玫瑰糠疹样的23例、多形红斑样3例。(2)丘疹型或丘疹鳞屑型共48例,皮疹分布于头皮、躯干、四肢及掌跖部,黄豆瓣至甲盖大小,呈铜红色,境界清楚,浸润明显,表面光滑或有鳞屑;皮疹表现为银屑病样25例,掌跖红斑样31例,扁平湿疣6例,其中12例同时具有以上2种或3种皮疹表现,(3)脓疱性梅毒疹1例,该患者于面部、肩部出现痤疮样皮疹。

  1.3  误诊情况  75例患者中36例发生误诊(占48%),均为一级医疗机构或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相关科室门诊误诊,其中乡镇卫生院误诊18例,中心卫生院误诊9例,县级及县级以上医院皮肤科门诊误诊5例,县级及县级以上医院妇产科门诊误诊4例。误诊为玫瑰糠疹8例,银屑病12例,掌跖湿疹11例,多形红斑2例,尖锐湿疣2例,痤疮疹1例。

  1.4  治疗方法  为防止吉海反应,治疗前3天常规口服强的松,每次2片,每日3次。50例使用苄星青霉素,每周1次,每次24万u,分两侧臀部肌肉注射,连用3周;21例每日用头孢曲松钠1g静脉推注或肌肉注射,连用14天;4例青霉素过敏者用阿奇霉素分散剂每日0.5g口服,连用10天。所有二期梅毒疹患者均于1~4周内全部消退,并根据梅毒治疗规范按期做血清RPR复查[1]。 

  2  讨论

  本组病例有以下特点:(1)女性患者多于男性,男女比例为1:1.34。此比例高于以往报道[2,3]。笔者认为可能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有关:①本市处于沿海平原地区,经济较发达,交通方便,外来女性较多。②男女生理结构不同,男性硬下疳易被发现,而女性硬下疳隐蔽,不易被发现,因而女性一期梅毒极易被疏忽而失去最佳治疗时机。(2)发病年龄仍是以20~50岁为主,提示梅毒的发病主要在性活跃期,与性接触有关。(3)农民患者较以往增多[2,3],可能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外出经商、打工人数增多有关。(4)误诊的病例较多(占48%),这与二期梅毒疹的多形性、临床医务人员对此病的认识不足有关。(5)传染源以婚外异性传播为主,提示公民要增强自身意志,抵御外来的诱惑,预防性传播疾病。

  近年来梅毒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二期梅毒疹的患者也逐渐增多。虽然二期梅毒疹个体持续时间不一,且大多可自行消退,但如不及时正规抗梅治疗,可发展为晚期梅毒,造成不可逆性多器官与组织的损害。所以临床上应尽可能减少误诊以免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从本组病例看,临床上误诊为玫瑰糠疹、银屑病、掌跖湿疹的较多,临床医生要对无自觉症状的患者多加重视,多询问病史,发现可疑皮疹应做梅毒血清学检测。值得注意的是本组患者中有2例孕妇发生二期梅毒疹且被产科门诊误诊,这又为早期胎传梅毒的发生留下了隐患。因此除了对公众进行防病治病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外,我们还必须加强对医院相关科室医务人员性传播疾病知识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将性病相关检查项目纳入婚前健康检测及孕期检查也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梅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19.

  2  沈新,冯信忠.早期梅毒95例分析.临床皮肤科杂志,2003,32(4):206.

  3  丁克云.早期梅毒96例分析.临床皮肤科杂志,2004,33(12):740.

  (编辑:宋  青)

  作者单位: 224200 江苏东台,东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皮肤性病科(△检验科)

作者: 杨丽平,张壤之,高智勇,卢小勇 2006-9-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