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5期

肾窦内肾盂切开取石38例临床研究

来源: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肾窦内肾盂切开治疗复杂性鹿角状或铸状及多发性肾结石疗效。方法沿肾盂外间隙分离肾窦内肾盂,于肾中下1/3下盏上方无血管区用2-0合成可吸收缝线扣锁式全层缝合肾实质2排,其间切开肾实质,由肾上、下盏间作一弧形切口,取出较大的结石,直视下探查取出肾盏内小结石。结果30例结石一次性取净,占80......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肾窦内肾盂切开治疗复杂性鹿角状或铸状及多发性肾结石疗效。 方法  沿肾盂外间隙分离肾窦内肾盂,于肾中下1/3下盏上方无血管区用2-0合成可吸收缝线扣锁式全层缝合肾实质2排,其间切开肾实质,由肾上、下盏间作一弧形切口,取出较大的结石,直视下探查取出肾盏内小结石。 结果  30例结石一次性取净,占80%;8例有1~2粒小结石残留,术中仅2例输血200ml。随访6个月~6年,29例无肾积水,2例结石复发。 结论  肾窦内肾盂切开取石术具有出血少,不分离肾周脂肪,不阻断肾血流,肾功能受损轻,结石取净率高,无漏尿、易于掌握等优点。是肾内型肾盂内鹿角状或铸状及多发性结石的理想术式。

    关键词  肾结石 肾窦内肾盂 手术

    我院于1998年2月~2004年1月根据肾盂、肾窦解剖特点及肾动脉分布特点,改良肾窦内肾盂切开取石入路方式,对38例肾内型复杂性鹿角状或铸状及多发性结石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8例,男26例,女12例;年龄19~62岁,平均38岁;病程2~15年。病变位于左侧18例,右侧20例。术前B超、IVU检查12例为肾内型肾盂,9例为单纯鹿角状或铸状结石,25例伴多发性肾内小结石,4例合并输尿管结石。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肾积水,8例肾功能异常。

    1.2 手术方法 连续硬膜外麻醉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取侧卧位,患侧向上,行12肋缘上切口进入,打开肾周筋膜,游离肾背侧脂肪,显露肾门,于输尿管上段近肾门处紧贴输尿管浆膜外缘找到肾盂外筋膜,在肾盂外间隙间分离肾窦内肾盂至各盏颈。小儿甲状腺拉钩牵拉肾窦,小盏走行水平位置即为肾中下1/3交界处无血管区,触摸肾后段动脉搏动位置,在避开动脉前提下,利用甲状腺拉钩形成的分隔,沿肾下盏上缘向肾外侧用2-0合成可吸收缝线作2排肾实质扣锁式缝合,边缝合边切开肾实质,切开可至小盏部。牵拉开肾实质,清晰暴露肾窦内肾盂及各盏,根据结石所在位置及大小,于肾上下盏颈间作一弧形切口,取出大结石,直视下探查各肾盏,取出较小结石。置细尿管于各盏内用生理盐水冲洗,清除血块及碎石。留置双J输尿管导管。用5-0合成可吸收缝线间断缝合肾盂,2-0合成可吸收缝线间断缝合肾实质,缝合分离脂肪覆盖肾门。肾周置负压引流管,关闭切口,置Foley's导尿管。

    2 结果

    本组38例手术时间90~120min,30例结石一次性取净,占80%;8例有1~2粒小结石残留于小盏内。所有病例均未阻断肾蒂,术中仅2例输血200ml。术后3周复查B超肾积水减少或消失,拔除双J输尿管导管。随访6个月~6年,29例无肾积水,腰痛消失,无切口并发症。2例复发结石,行ESWL治愈。

    3 讨论

    肾内型鹿角状或铸状结石历来是手术治疗的难题,若并存多发小结石术后易残留较多结石。传统的肾窦内切开取石术由于缺乏深入细微的解剖学研究,术者对手术层次较难掌握,分离肾窦时常因出血,影响手术视野乃至误伤 [1,2] 。而阻断肾蒂的肾切开取石术,由于对肾功能造成的不可逆性损害已渐遭摒弃 [3] 。笔者根据肾动脉分布特点,观察人及动物肾盂、肾窦解剖特点,改进入路方式,在1998年1月至今对38例复杂性鹿角状或铸状及多发性肾结石进行手术治疗。经过6年临床观察表明,本术式克服了传统术式的不足,具有解剖层次清晰,不分离肾周脂肪,不阻断肾血流,肾脏受损轻,出血少,结石取净率高,术后无漏尿,易于掌握等优点。肾窦肾盂切开取石的解剖学基础及特点在于:(1)肾动脉于肾门处分为前支及后支,主要供应前面及背面上下段,肾背侧下盏走行区域,亦即肾中下1/3交界处,除少数患者有穿支血管外,没有大血管。切开肾实质后出血少,对肾功能影响小,可达到理想暴露效果。(2)肾盂浆膜于肾窦脂肪间有一疏松结缔组织包绕称为肾盂外筋膜,之间的区域,称为肾盂外间隙,无血管结构。此间隙界限清楚,分离时很少出血,仅少数患者有副肾动脉或静脉穿过。(3)肾窦 内肾盂口径较肾门口径增大,若分离至上、下盏颈,切开后可呈较大喇叭口状,取石方便,利于探察肾窦,关闭简单、迅速。本术式是在肾窦内切开取石术基础上的改进,不同点在于 [4,5] :(1)不是盲目的分离肾周脂肪及肾窦内肾盂,仅游离肾背侧肾门部脂肪,再沿输尿管上段近肾门处紧贴输尿管浆膜外缘找到肾盂外筋膜,在肾盂外间隙分离肾窦内肾盂至各盏颈,可减少盲目分离导致的大出血及误伤。(2)为在减少损伤前提上达到最大显露效果,不是随意牵开肾实质,而是利用甲状腺拉钩形成的分隔,2排肾实质全层扣锁式缝合,边缝合边切开肾实质,直至小盏部,所有操作均在直视下进行,易于掌握。(3)肾实质切口选择不是盲目定位于肾中下1/3交界处,是以肾下盏走行水平位置作为标志,先触摸肾后段动脉位置,沿肾下盏上缘行肾实质缝合切开,可保证切口位于肾后段动脉与前动脉下支之间的无血管区域内。(4)在肾上、下盏之间作弧形切口,可保证肾盂最大限度暴露,利于取除复杂性结石及探查取尽肾盏内结石。寻找肾盂外筋膜,分离肾盂外间隙是本术式的关键 [6,7] ,采用边缝合边切开肾实质方法,减少了术中误伤,且出血减少,本组仅2例术中输血200ml,31例术后24h内尿液转清。良好的暴露保证了取石在直视下完成,提高了结石取净率,本组38例中30例结石一次性取净,取净率达80%,仅8例残留较小结石。本组所有病例均未阻断肾蒂,有效地保护了肾功能。肾窦内肾盂关闭简单,其内留置双J输尿管支架管,避免了肾盂狭窄及漏尿发生。术后正常的肾实质、肾盂,集合系统正常的解剖关系得到恢复。改良肾窦内肾盂切开取石克服了传统肾窦内切开取石的不足,是肾内型鹿角状或铸状结石及复杂性肾结石的理想术式。

    参考文献

    1 李龙承,张旭译.泌尿外科手术图谱.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647-652.

    2 谢桐,尤国才,睦元庚.泌尿外科手术图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71-73.

    3 梅桦.泌尿外科手术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60 -64.

    4 苏泽轩,梅桦,陈子华.肾窦内肾盂加肾后段间区切口治疗巨大鹿角形结石.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989,10:323-325.

    5 张旭,叶章群,李家贵,等.肾实质肾盂分层切口治疗复杂性鹿角状结石.临床泌尿外科杂志,1999,14:250-253.

    6 Micheal J E.Intraoperative roentgenography in the surgical remival of re- nal calul.J Urol,1981,125:134-136.

    7 王植柔.肾脏手术的局部解剖.实用泌尿外科杂志,1999,6:139-145.

    (编辑苜 紫)

    作者单位:657000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

作者: 李 伟 李 强 罗朝品 邹利文 施宗伟 赵声龙 陈晓竹 吴学振 2005-10-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