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16期

中医结合手术治疗混合痔50例

来源: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摘要:我科于2003年间运用中医结合手术治疗混合痔50例,现报告如下。2治疗方法本组病例均选择手术治疗,术后中药内服、外洗、外敷治疗。1手术方法手术方式采用外切内扎法:病人取俯卧折刀位,腰麻或局麻成功后消毒肛管,混合痔之外痔锐钝性剥离至齿线上1~2cm,内痔蒂部贯穿结扎,术中注意保留两痔核间正常皮肤黏膜。(2)外......

点击显示 收起

    我科于2003年间运用中医结合手术治疗混合痔50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50例,均为住院病人,其中男35例,女15例,年龄22~77岁,中位年龄46岁。所有病例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肛肠科诊断疗效标准》,病程最长32年,最短3年,平均10.4年。临床表现以便血为主10例,以脱垂为主26例,两者均有14例。证候分型:湿热下注36例,风伤肠络6例,气滞血瘀3例,脾虚气陷5例。

  1.2  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均选择手术治疗,术后中药内服、外洗、外敷治疗。

  1.2.1  手术方法  手术方式采用外切内扎法:病人取俯卧折刀位,腰麻或局麻成功后消毒肛管,混合痔之外痔锐钝性剥离至齿线上1~2cm,内痔蒂部贯穿结扎,术中注意保留两痔核间正常皮肤黏膜。

  1.2.2  术后处理  术后处理以中医药疗法为主:(1)内治法根据辨证及证候分型属湿热下注者以清热利湿,给予止痛如神汤加减;属风伤肠络者治以清热祛风,凉血止血,给予凉血地黄汤加减;属气滞血瘀者,给予血腑逐瘀汤加减;属脾虚气陷者,治以补气升提,给予补中益气汤加减。(2)外治疗法:①熏洗法:术后每天2次及便后用痔外坐液(自拟)熏洗坐浴,每次约15min。②换药:术后换药用珍珠散外敷切口,如有肛缘水肿,则加用四黄膏外敷。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肛肠科治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消失,痔核消失或全部萎缩。好转:症状改善,痔核缩小或萎缩不全。未愈:症状和体征均无变化。

  2.2  疗效  本组病例全部治愈,痔核于手术后7~12天脱落,症状消失,住院时间最长21天,最短7天,平均13.5天。

  2.3  合并症  术后出现尿潴留6例,其中4例需要导尿,其余2例经普鲁卡因长强穴封闭后排尿。发生肛缘水肿5例,给予四黄膏外敷,于痔核脱落后水肿逐渐吸收、消退。本组未出现继发性大出血和伤口感染病例。

  3  讨论

  3.1  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现代有关痔的病理研究表明,痔含有丰富的血管、结缔组织和平滑肌纤维,是正常解剖的一部分,只有出血、脱垂、疼痛等症状时,才能称为病。因此,痔疮的治疗重点是消除或缓解症状,而不是针对痔核本身。在治疗方法的选择上应首先采用内服、外用药物疗法以及其他非手术疗法,如无效或在症状频繁发作,影响生活质量时再考虑手术治疗。本组病例病程较长,临床表现以脱垂为主的占80%,此类病人非手术疗法效果较差,故采用手术治疗而获得较好疗效。

  3.2  痔术后中医药疗法的应用  痔术后的中医药疗法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手术的临床特点加以运用。在临床实践中笔者总结出如下几点:(1)术后早期注重除湿,湿性重浊下趋,肛门位于人体下部,水湿容易积滞,致气血纵横,经络交错而成痔。故痔的证候以湿热下注型最常见。痔术后早期结扎的痔核坏死、渗液腐臭,多伴肛门疼痛、小便不利、舌苔白腻或黄腻,此乃湿热未尽,阻隔经络之象,故治宜以清热除湿为主,予以止痛如神汤加减。(2)勿忘行气止痛润肠通便。痔术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肛门疼痛和反射性肛门括约肌痉挛收缩,肛管直肠压力梯度远高于其近端的结肠。临床常见少腹胀痛、肛门坠胀、排便困难、排气则舒等气机不通的表现。同时,患者因疼痛而害怕大便,粪便在直肠停留时间延长则易干结,故治疗宜适当加入行气止痛、润肠通便药物如:枳壳、厚朴、白芍、田七末、火麻仁、郁李仁等。(3)适当止血,痔组织含有丰富血管,痔术后排便,粪便的机械性摩擦及肛门扩张,可引起创面少量出血,严重者可出现继发性大出血。因此,在术后尤其是第5~10天痔核脱落期,宜根据体质的寒热虚实适当选用止血剂,属实热者可选用槐花、地榆、侧柏叶、茜草根等清热凉血止血之品。属虚寒者可选用田七末、白及等收敛止血之品。

  作者单位: 404000 重庆,重庆市万州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外科

   (编辑:唐  城)


 

作者: 张学斌 2006-8-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