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21期

抗精神病药物致麻痹性肠梗阻5例治疗体会

来源: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摘要:麻痹性肠梗阻又称肠麻痹,是肠蠕动功能失调导致内容物不能有效运转,但无肠管机械性梗阻证据而产生的临床综合征。在综合性医院中,肠梗阻是临床上常见病,而由药物引起者比较少见。我院自2002年1月~2005年10月共收治5例因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致麻痹性肠梗阻,报告如下。2病因本组病例均有精神系统疾患,均有在外院长期......

点击显示 收起

  麻痹性肠梗阻又称肠麻痹,是肠蠕动功能失调导致内容物不能有效运转,但无肠管机械性梗阻证据而产生的临床综合征。在综合性医院中,肠梗阻是临床上常见病,而由药物引起者比较少见。我院自2002年1月~2005年10月共收治5例因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致麻痹性肠梗阻,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例中男3例,女2例;年龄42~66岁,平均54岁。

  1.2  病因  本组病例均有精神系统疾患,均有在外院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史,如氯丙嗪、氯氮平及三环类抗抑郁药等,无外伤手术史及药物过敏史。

  1.3  临床症状与体征  5例患者均以逐渐加重的腹胀,继而肛门停止排气为主要症状,腹痛较轻,以胀痛为主,1例出现轻度阵发性腹痛,无发热。2例出现呕吐,为胆汁样液体。查体:腹部胀气明显,腹部压痛轻,无固定压痛点及腹膜刺激征,未触及包块,肛门指检(-)。扣诊呈鼓音。肠鸣音明显减弱或消失。X线腹部立卧位片可见小肠、结肠明显胀管且扩张,散在小气液平,无固定孤立肠襻。CT检查整个胃肠道胀气扩张,没有肠梗阻定位征象。除2例出现血电解质紊乱外,其余患者血常规、血电解质及血尿淀粉酶的检查结果均正常。多次复查X线腹部立卧位片显示肠管胀气形态改变不明显,液平面少见且较小,无固定/孤立的肠襻。

  1.4  诊断及治疗方法  结合患者精神病史及服药史,排除肠道肿瘤及其他引起梗阻的原因,还需与低血钾性及血管性肠梗阻及急性胰腺炎相鉴别;结合X线腹部立卧位片和CT检查多能明确诊断。在严密观察腹部体征的前提下行保守治疗。首先停用抗精神病药物,并予禁食、胃肠减压,予静脉补液纠正/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酸碱平衡,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防止感染。胃管内注入石蜡油100~150ml和(或)复方大承气汤每日2次交替,并给予低压温盐水灌肠每日1次。同时辅以胃肠动力药(西沙必利及胆碱酯酶抑制剂新斯的明)促进肠蠕动。每日测量观察腹围及生命体征变化,如72h以上腹围不减反增或出现腹膜刺激征,伴有体温及白细胞升高,提示肠绞窄坏死可能,应及时手术探查。

  1.5  结果  本组病例均在上述治疗2~4天后腹胀腹痛缓解,大便通畅,痊愈,回精神病医院继续治疗。

  2  讨论

  抗精神病药物因其抗胆碱能作用致使肠蠕动功能减弱,部分病人引起麻痹性肠梗阻。它的特点是病情发展较为缓慢,患者多有长期慢性便秘史,故发病初期未予足够重视,待腹胀明显才就诊。抗精神病药物引起麻痹性肠梗阻的多见于吩噻嗪类、三环类抗抑郁药、抗震颤麻痹药。据文献报道,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如三环类抗抑郁药及氯氮平等,具有很强的镇静和抗胆碱作用,而胃肠运动主要由交感及副交感神经系统和存在于肠壁内的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ENS)共同控制,副交感神经主要以迷走神经为主,其主要神经递质为乙酰胆碱,其促进胃肠蠕动;而副交感神经则起拮抗作用。本组病例均由于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氯氮平,这些药物均有外周抗胆碱作用,能减缓肠蠕动,使肠壁呈弛张无张力状态,肠内容物无法运行,排便、排气受阻,肠内压增高,引起腹胀,如引起血运障碍则出现腹痛及腹膜炎症状。这一群体病人因其主诉不实,易被疏忽,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腹胀程度及大便情况的变化,对较重的患者,腹部的量化指标观察不失为重要手段,可作为手术及预后的指标。如腹围不减反增或出现腹膜刺激征及全身中毒症状,或出现暗红色血便,均提示肠绞窄坏死可能,须紧急手术治疗,根据肠管血运情况决定手术方式。药物引起的麻痹性肠梗阻绝大多数都可经保守治疗而痊愈,但对于中老年病人须高度警惕结肠肿瘤所致梗阻,必要时予以结肠气钡造影或结肠镜检查,以明确诊断。

  (编辑:丁剑辉)

  作者单位: 200135 上海,上海浦东新区公利医院普外科

作者: 恽蓓 2006-8-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