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14期

氧疗与手术切口感染

来源: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摘要:氧疗与手术切口感染PDF氧疗是改善或纠正低氧血症迅速有效的措施,通常用于纠正或缓解机体的缺氧状态,维持机体的新陈代谢。近年来,随着对氧的抗菌作用的研究,逐步认识了氧在细胞及分子水平的抗菌机制,从而发现特定条件下的氧疗可预防手术切口感染。1氧的抗菌作用手术切口在手术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到细菌污染。......

点击显示 收起

 氧疗与手术切口感染 PDF

 氧疗是改善或纠正低氧血症迅速有效的措施,通常用于纠正或缓解机体的缺氧状态,维持机体的新陈代谢。近年来,随着对氧的抗菌作用的研究,逐步认识了氧在细胞及分子水平的抗菌机制,从而发现特定条件下的氧疗可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现综述如下。

    1  氧的抗菌作用

    手术切口在手术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到细菌污染。人体组织在污染细菌的刺激下,会激活非特异性免疫系统之一的中性粒细胞的细胞内杀菌功能。人体组织在细菌污染处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诱导中性粒细胞向细菌入侵部位迁移聚集,继而将细菌吞噬,并在吞噬后形成的特异的吞噬体内,主要通过氧化性杀菌作用将细菌破坏和杀灭。氧的杀菌作用,主要体现在吞噬体内有分子氧参与的氧化性杀菌过程中。当吞噬过程发生时和发生后,被吞噬的细菌与吞噬细胞的细胞膜接触,吞噬细胞出现脱颗粒和氧化代谢的暴发,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分子氧转变成各种具有杀菌活性的氧化代谢产物,并在合适的条件下,生成羟基、过氧化氢、单态氧和超氧化离子。见式1~4。

    2O2+NADPH(还原型辅酶Ⅱ)   氧化酶  H++NADP+(氧化型辅酶Ⅱ)+2O-2(超氧化离子)(式1)2O-2+2H+  超氧化物歧化酶  O-2+H2O2 (过氧化氢)(式2)O-2+H2O2              OH·(游离羟基)+OH-+O2(式3)2O-2+2H+              O2 (单态氧) +H2O2(式4)

    这些氧衍生的自由基最终通过启动细菌细胞壁中的氧化链,进而破坏细菌的细胞壁,起到杀菌作用[1~3]。氧化代谢暴发系列反应的基本后果,是由于氧消耗导致局部组织的氧继发性降低。

    用微电极测量正常组织和感染组织的氧分压,结果显示感染组织的氧分压明显降低;随着中性粒细胞的汇聚,激活的中性粒细胞的氧消耗增加,使组织的氧分压降至非常低的水平,可由正常的60 mmHg降至0~10 mmHg[4]。

    中性粒细胞对细菌的吞噬作用可以激发一系列代谢改变,使氧的消耗增加15~ 20倍[5]。而局部组织氧分压低于15 mmHg,人类中性粒细胞对链球菌的杀伤能力遭受损伤,氧分压降至0~5 mmHg,其杀伤能力将严重降低[6]。

    2  影响局部组织氧浓度的因素

    局部组织获取氧主要取决于血液的氧含量和局部组织的灌注。影响血氧含量和组织氧含量的主要

    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2.1  吸入氧浓度(FiO2)  测定毛细血管附近组织的PaO2,吸入FiO2为45%的氧时,PaO2为40 mmHg,FiO2降至12%,PaO2可降低20 mmHg。在PaO2已经降低的感染组织中,吸入FiO2为45%的氧时,可使组织PaO2从10 mmHg提高至40 mmHg,而吸入FiO2为12%的氧,则PaO2降低至0 mmHg[7]。比较分别吸入FiO2为80%和FiO2为30%的氧的患者,皮下组织PaO2分别为109 mmHg和59 mmHg(P<0.001);肌肉组织PaO2分别为 49 mmHg和25 mmHg(P<0.01)[8]。

    2.2  组织灌注  在手术中和手术后,各种原因造成患者低体温或者出现低血压,以及手术后的疼痛、局部创伤激活血管活性缓激肽和补体,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加重组织水肿,均因为减少组织灌注而使局部组织的PaO2下降[9]。

    2.3  毛细血管和创伤组织间氧的压力差  由于组织内的氧来源于毛细血管内氧的弥散,手术创伤对局部组织毛细血管网的破坏使氧弥散的距离增加10倍,因此需要更大的氧分压差来驱使氧弥散至创伤组织[10]。

    3  氧疗对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

    Knighton等[7]给豚鼠注射大肠杆菌制作皮肤坏死模型,随机分组,研究分别吸入FiO2为12%、21%、45%的氧时,对皮肤感染性坏死范围的影响。发现吸入FiO2为 12%与吸入FiO2为2l%的氧相比,以及吸入FiO2为21%与吸入FiO2为45%的氧相比,皮肤感染性坏死的范围大小在统计学上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均P<0.001),吸入氧浓度越高,皮肤感染性坏死的范围越小:局部充足的氧供,使皮肤、结缔组织细胞修复得以正常进行,减少细胞死亡,缩小感染坏死创面。

    Greif 等[8]报道500例接受各类大肠手术的患者随机分组,手术期间和手术后2 h内分别吸入FiO2为80%和FiO2为30%的氧,术后15天内,吸入FiO2为80%的氧的患者,5.2%(13/250)发生切口感染,而吸入FiO2为30%的氧的患者,有11.2%(28/250)发生切口感染(P<0.05)。

    王兴祥等[11]报道行腹部污染手术196例,随机分组,于手术开始至手术后2 h分别用防漏面罩吸入FiO2为60%的氧,或用鼻导管吸入FiO2为28%的氧,术后2 h测定动脉血氧分压,吸入FiO2为60%组(165.3±38.6)mmHg明显高于吸入FiO2为28%组(118.1±29.4)mmHg,(P<0.001)。术后吸入FiO2为60%组有5.1%(5/98)发生切口感染,吸入FiO2为28%组14.3%(14/98)发生切口感染(P<0.05)。

    Hopf等[12]报道,用针刺装置检测130例普外科手术病人皮下组织氧张力,无切口感染患者的基础值(59±12)mmHg和最高值(72±18)mmHg均明显高于切口感染患者的基础值(43±10)mmHg和最高值(59±12)mmHg(P<0.001);最高值>90 mmHg 15例,无一例发生感染,而最高值仅40~50 mmHg的患者,43%(6/14)发生切口感染;皮下组织氧张力的检测,可预测普外科手术病人的切口感染,比美国的手术病人院内感染控制性研究评分(SENIC)更可靠。

    4  小结

    人体非特异性免疫系统——中性粒细胞的细胞内杀菌作用,主要表现在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后形成的吞噬体内,有分子氧参与的氧化性杀菌过程中。所消耗的氧,依赖于血液的氧含量和局部组织灌注。吸入高浓度的氧可提高切口周围组织内的氧分压,从而减少切口感染,并可通过测定皮下组织氧分压预测切口感染的危险性。

    [参考文献]

    1  Babior BM. Oxygen-dependent microbial killing by phagocytes. N Engl J Med,1978,198:659-668.

    2  Hunt TK, Hopf HW. Wound healing and wound infection. Surg Clin N Am,1997,77(3):587-606.

    3  翁心华,潘孝彰,王岱明.现代感染病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36-55.

    4  Silver Ⅰ. Tissue PO2 changes in acute inflammation. Adv Exp Med Biol,1978,94:769-774.

    5  Klebanoff S. Oxygen metabolism and the toxic properties of phagocytes. Am Intern Med,1980,93:480-489.

    6  Hunt T, Linsey M, Grislis G, et al. The effect of differing ambient oxygen tension on wound infection. Am Surg,1975,181:35-39.

    7  Knighton DR, Halliday B, Hunt TK. Oxygen as an antibiotic. Arch surg,1986,121:191-195.

    8  Greif R, Akca O, Horn E, et al. Supplemental perioperative oxygen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surgical-wound infection. N Engl J Med,2000,342(3):161-167.

    9  Gottrup F. Prevention of surgical-wound infections. N Engl J Med,2000,342(3):202-203.

    10  Witte MB, Barbul A. General principles of wound healing. Surg Clin N Am,1997,77(3):509-528.

    11  王兴祥,陆文佐,吴胜英,等.术中及术后短时高浓度吸氧对腹部污染手术切口的影响.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4,24(11):691-693.

    12  Hopf HW, Hunt TK, West JM, et al. Wound tissue oxygen tension predicts the risk of wound infection in surgical patients. Arch Surg,1997,132:997-1004.

    作者单位: 200125 上海,上海市浦南医院普外科

  (编辑:李建伟)

作者: 王兴祥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