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17期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防治脑中风8例诊治体会

来源: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摘要: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防治脑中风8例诊治体会(pdf)[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方法。方法对8例颈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人采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手术方法,通过疗效分析,总结手术经验及手术适应证。结果有1例病人术后10天因抗凝切口渗血,给予清创止血后痊愈,有1例放置临时性转流管的......

点击显示 收起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防治脑中风8例诊治体会 (pdf)  

     [摘要]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方法。方法  对8例颈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人采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手术方法,通过疗效分析,总结手术经验及手术适应证。结果  有1例病人术后10天因抗凝切口渗血,给予清创止血后痊愈,有1例放置临时性转流管的病人,术后出现对侧肢体活动受限,经药物治疗3周后恢复。其余6例病人均无手术并发症,痊愈出院。随访时间为1个月~2年。随访期间有1例因肺心病死亡。其他患者无脑缺血症状发生,彩超复查血管通畅。结论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治疗颈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颈动脉;动脉硬化;血管内膜剥脱术

    脑血管病是人类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美国每年约有50万新出现的脑血管意外患者,其中20万因此而丧生。中风已成为美国的第三大死因[1]。在我国其患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在急性中风患者中,有60%与颈动脉分叉处的动脉粥样硬化有关。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经过时间的考验,已成为美国心脏病协会和卒中委员会推荐的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标准。从2004年10月~2006年10月,我们共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8例,效果良好,现将临床资料和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8例,男7例,女1例。年龄51~78岁,平均66.5岁。有短暂脑缺血发作(TIA)症状者5例,既往有中风病史,并较好恢复2例。全部病人均分别行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颈动脉造影检查。部分病人接受脑部CT或MRI检查,以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或脑出血性疾病。有高血压病史4例,糖尿病病史2例,冠心病病史2例。

    1.2  方法  本组8例中,5例在气管插管全麻下、3例在颈丛麻醉完全清醒状态下实施。切口沿患侧胸锁乳突肌前缘斜行,长约10 cm,暴露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阻断动脉前,静脉注射肝素6250 IU全身肝素化。对全身麻醉的病人,先阻断颈总动脉和颈外动脉,连接有创检测动脉压的针插入颈内动脉检测反流压,如反流压>30 mmHg,无需使用临时性转流管,否则使用临时性转流管,血管修复前拔除转流管。对颈丛麻醉的病人,先临时阻断颈内动脉,观察病人神志反应和对侧手握力的强度,如2 min后上述情况无变化,再相继阻断颈总动脉和颈外动脉,否则应放置临时性转流管。然后沿血管纵线自颈总动脉到颈内动脉起始端切开,完成动脉内膜剥除术。如果有颈内动脉远端内膜浮起,用6-0 prolene无损伤线间断缝合固定2~4针,在颈丛麻醉下的手术过程中,麻醉师每5 min测试病人1次,未放置临时性转流管的病人,颈动脉完全阻断时间为25~110 min,常规切口负压引流。

    2  结果

  有1例病人术后10天因抗凝切口渗血,给予清创止血后痊愈,有1例放置临时性转流管的病人,术后出现对侧肢体活动受限,经药物治疗3周后恢复。其余6例病人均无手术并发症,痊愈出院。随访时间为1个月~2年。随访期间有1例因肺心病死亡。其他患者无脑缺血症状发生,彩超复查血管通畅。

    3  讨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外科治疗在国外已普及,但国内却仍以内科治疗为主,包括扩血管、改善脑血流和脑代谢的药物治疗等。CEA在国内的开展非常有限,经验与疗效均与国外相比较差,研究其原因可能与对脑卒中发病的主要原因的认识有差距、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标准不同,以及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了解不够等有关。国家卫生部曾将该项目列为“九五”、“十五”攻关项目。我们根据查新报告,也发现疆内仅有少量CEA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报道。该手术的最佳时机应在病人出现脑中风之前进行,而大多数病人中风前均有前兆,因而为手术的选择提供了临床基础。CEA的手术指征尚未统一,目前公认的主要有[2]:(1)颈内动脉颅外段严重狭窄(狭窄程度超过50%);(2)狭窄部位在下颌角以下,手术可及者;(3)完全闭塞24 h以内,也可考虑手术,闭塞超过24~48 h,已发生脑软化者,不宜手术。一般而言,对有症状(同侧TIA或轻型中风)、颈动脉狭窄达70%以上者,CEA的治疗效果是公认的。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诊断主要依靠颈部超声波、MRI检查和动脉造影(DSA),目前DSA仍然是确诊颈动脉狭窄的黄金标准,我们所有的病人都行上述检查得到确诊。手术技巧和方法选择是病人得到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关键。我们对3例颈丛局部浸润麻醉下患者实施手术,该方法能使病人保持清醒,可通过病人语言、精神活动或运动能力的改变来提示脑灌注的减少。其余5例病人均在全麻下实施手术,术中均测颈内动脉反流压力来决定是否术中使用临时性转流管,其中1例病人颈内动脉反流压力低于30 mmHg,使用临时性转流管,以保证脑血流灌注,减少术后并发症。由于这种手术的意义在于预防,故必须考虑风险——效果比率,据有关资料,无症状的病人围手术期死亡率和致残率不超过3%,有症状的病人不应超过6%。手术后的再狭窄率约10%,本组手术病人到目前为止无再狭窄病例。术中放置临时性转流管对减少手术中造成的脑缺血性脑损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段志泉,张强.实用血管外科学.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73.

    2  戈小虎,刘杰.预防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新疆医学院学报,2006,11(3):127.

     作者单位: 1 833600 新疆克拉玛依,独山子职工医院外一科

    2 830001 新疆乌鲁木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普外科

   (编辑:江  宇)

作者: 艾则孜·艾合买提,吴兴锋,秦东强,刘平,徐斌,孙友 2007-4-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