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17期

胃癌切除术后并发急性坏疽性胆囊炎1例

来源: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摘要:胃镜检查提示:幽门梗阻,进展期溃疡型胃窦部小弯侧胃癌。胆囊正常,约5。常规行胃癌根治性切除术,胃周淋巴结清扫,毕Ⅱ式结肠前近端对大弯胃空肠吻合术。患者手术后第8天突然出现右上腹剧烈疼痛、腹胀、全腹压痛、肌紧张及反跳痛,以右上腹明显,肠鸣音减弱。...

点击显示 收起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67岁。因“反复上腹部胀痛10年,加重伴反酸嗳气、恶心呕吐、消瘦20余天”入院。胃镜检查提示:幽门梗阻,进展期溃疡型胃窦部小弯侧胃癌。病理活检:低分化腺癌。全麻下行手术治疗。手术中见:胃窦部小弯侧后壁肿瘤约6.0 cm×6.0 cm,质硬,中央凹陷,已累及胃壁浆膜层,且向横结肠系膜及胰腺被膜浸润,胃周第1、3、4、5、6、7、8、9、12组淋巴结不同程度肿大。胆囊正常,约5.0 cm×3.0 cm×3.0 cm,无腹水。常规行胃癌根治性切除 术,胃周淋巴结清扫,毕Ⅱ式结肠前近端对大弯胃空肠吻合术。其中清扫第12组淋巴结时使进出肝门的结构骨骼化。手术顺利。患者手术后第8天突然出现右上腹剧烈疼痛、腹胀、全腹压痛、肌紧张及反跳痛,以右上腹明显,肠鸣音减弱。腹穿抽出淡黄色混浊脓性液体,疑胃癌术后胃空肠吻合口漏或残端漏,二次急诊手术治疗。术中见:胃空肠吻合口及十二指肠残端良好,无渗漏及破裂。横结肠系膜与胆囊粘连并将胆囊包裹于其中,周围有淡黄色液体渗出,量约400 ml。将胆囊分离出来后见胆囊体部前壁有一约4.0 cm×4.0 cm不规则形状的胆囊壁呈黑紫褐色,坏疽。术中诊断:胃癌术后并发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术中将胆囊壁坏死组织切除,行胆囊造瘘术。术后恢复顺利,术后20天痊愈出院。病理诊断:胆囊壁变性坏死。

    2  讨论

  胃癌术后并发胆囊坏疽较少见,但病情严重,病死率较高。其主要原因是在广泛清除胃周及肝十二指肠韧带的淋巴结,尤其在肝门区脉管结构骨骼化时,损伤了正常或变异的胆囊动脉或胆囊动脉分支,也是清扫第12组淋巴结引起的特有并发症。一旦发生,往往是整个胆囊发生坏疽。本例患者为胆囊体部前壁有一约4.0 cm×4.0 cm不规则形状的胆囊壁呈黑紫褐色,坏疽,考虑为供应该处胆囊壁的血管为一变异的胆囊血管分支,在清扫第12组淋巴结时损伤了这一变异的胆囊血管分支,引起局部胆囊壁血供不良,致使局部胆囊壁缺血坏疽。因此,在手术操作过程中要做到解剖清楚、操作精细,严格掌握淋巴结清扫的指征。在清扫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进行肝门区脉管结构骨骼化时,要注意肝动脉、胆囊动脉的走向,尤需注意保护其血供,避免损伤。如术中怀疑胆囊血管有损伤,可考虑行预防性胆囊切除术。胃癌术后并发胆囊坏疽常发生于术后早期,疼痛程度视胆囊炎程度而定,多为右上腹持续剧烈疼痛,腹膜刺激征明显;腹腔穿刺可抽出炎性或混浊黄绿色胆汁性液体;B超检查早期可见胆囊明显肿大,胆囊壁明显增厚水肿,如胆囊坏疽、穿孔,囊壁水肿显示不清。胆囊坏疽一旦发生,炎症自限、消退的可能性极小,应尽早手术治疗。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做胆囊切除。此类患者体质差,腹腔污染严重,手术创伤、尤其再次手术后必须加强抗感染治疗及加强营养支持治疗,更要注意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

   作者单位: 1 134001 吉林通化,解放军第531医院

    2 030051 山西太原,中北大学附属医院

  (编辑:江  宇)

作者: 靳巍,孙小林,杨龙江 2007-4-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