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8年第5卷第1期

动物痔模型初探

来源:《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制作动物痔模型,找到理想的制作方法。方法选用健康家兔21只(其中1只死亡),分成2个组,肛门操作组6只,静脉结扎组15只。病理结果:黏膜下血管(以静脉为主)扩张。结论制作痔模型的几种方法,均能制作出痔样改变的模型,但保留时间不长,约4周左右,此后逐渐减退。...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制作动物痔模型,找到理想的制作方法。方法 选用健康家兔21只(其中1只死亡),分成2个组,肛门操作组6只,静脉结扎组15只。采取单纯缝合与开腹缝合的方法。结果 1周内黏膜充血、水肿逐渐加重,肉眼可见外翻肛垫逐渐呈现红色。病理结果:黏膜下血管(以静脉为主)扩张。在2~4周时扩张比较明显,痔样改变比较突出,暗红色痔样表现,病理结果:黏膜及黏膜下血管增粗扩张,其中1只呈团状痔样改变。结论 制作痔模型的几种方法,均能制作出痔样改变的模型,但保留时间不长,约4周左右,此后逐渐减退。

【关键词】  痔模型;制作;初探


    Investigation on animal model of hemorrhoids

    CHANG Bao-zhi,HUANG Yan-ting,NA Jia,et al.The First Hospital of 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034,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how to make an ideal hemorrhoid model on a rabbit.Methods  21 rabbi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In first group 6 rabbits were treated with pure suture procedure by anus.In another group 15 rabbits were treated with procedure by abdominal cavity and anus.Results  Rectal mucosa became congestive and hydropic progressively within one week,and extruded reddish anal cushions were observed.Hemorrhoidlike lesions were obvious from the second to the fourth week,and mucosal and submucosous vessels dilated seriously on pathology,even manifesting  hemorrhoidlike mass.The hemorrhoidlike lesions retrogressed after four weeks.Conclusion  Initial hemorrhoid models are made successively.These models may be useful for further study on hemorrhoid.

    [Key words]  hemorrhoid model;production;investigation

    痔是一种非常普通的常见病,虽然不会致命,但随时可以发作,影响人们的生活与健康。其发病率很高,90%左右为内痔,内痔又以出血和脱出为主,长期反复出血容易引起贫血,反复脱出引起行动不便。现在治疗方法很多,但都不理想,均为没有弄清楚其发病的真正原因。近年来外科教科书和专著基本上对肛垫移位是痔的发生基础均持相同观点,似无异议,同时认为形成痔的肛垫是病理性肛垫,伴有淤血、组织增生和结构破坏[1]。这一观点是否完全正确,有待进一步证实。我们认为对痔的认识还不够,很重要的一个理由就是至今尚未能成功地制作出痔的动物模型,而动物模型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发病机制的重要手段,科技发展到今天的水平,很多疾病的动物模型都能制作,唯有普普通通的、看似简易的痔模型却制作不出来,原因何在[2],值得我们思索。

    1  痔发生的三个因素

    淤血、损伤、动静脉瘘。痔以出鲜血,并且量较大为主要症状。自古以来认为痔静脉丛淤血、扩张是痔的基本病理变化。有学者在痔的标本中发现扩张的静脉,并且发现门静脉及其属支无静脉瓣,直肠上血管的三个终末支淤血最为明显,认为是母痔发生的部位。人以立体活动为主,每次排便因用力,尤其在便秘时更为严重的摩擦肛垫,使其损伤,痔静脉曲张与人的立位活动有一定关系。由于以上及其他原因进而使血管化生或增生,发生动静脉瘘,使痔病发生。

    2  制作设想

    按照痔发病的近代概念,肛垫移位、并发组织结构病理改变、黏膜损伤和慢性感染,以及静脉淤滞是痔的发病原因,据此进行动物实验的设计。3  实验材料

    选用健康家兔21只作为实验动物(由北京大学医学部动物室提供),体重4~45 kg,雌雄不限,分成2组,第一组:肛门操作组6只;第二组:静脉结扎组15只(其中1只于术后2天死亡)。

    4  痔模型建立的原理

    阻断直肠下静脉,使痔静脉的血液回流受阻,发生痔静脉丛淤血。牵拉肛垫,使肛垫肌纤维拉长、断裂,失去弹性,回缩无力。针刺肛垫部位,使其出血、造成损伤,使其肛垫组织逐渐建立侧支循环,力促形成动静脉瘘。

    5  痔模型建立的过程

    兔取仰卧位,四肢固定于手术平台上,在兔耳边缘的静脉内用戊巴比妥按公斤体重进行麻醉。然后,在肛门内滴入少许石蜡油,用特制肛门镜扩开肛门,辨认齿状线,观察直肠末端黏膜的颜色光泽、有无异常结节及肿物,检查无异常情况则被入选。按两种设定的方法进行对比。(1)肛门操作组:采用单纯直肠黏膜及肛门皮肤“8”字缝合法:麻醉后,肛门松弛,用四把蚊式钳分四个方向夹住齿状线上05 cm处的肠黏膜,用“5-0”无创伤丝线呈“8”字缝合。①左侧一个、右侧两个主要肛垫用丝线贯穿,向肛门外牵拉,使之外翻至肛门外,缝合结扎固定于皮肤,维持一定张力。如张力不够,可多缝1~3针;②用缝针多次刺入肛垫组织,造成损伤,适当压迫,防止形成血肿。(2)静脉结扎组:采用开腹结扎直肠下静脉加直肠黏膜及肛门皮肤“8”字缝合法:麻醉后,行左下腹直切口进入腹腔,提起乙状结肠,找到直肠,沿直肠向下寻找接近盆腔部位,切开肠系膜,尽量避开肠系膜血管,将直肠下动静脉分开,单线双结扎直肠下静脉,随后观察肠壁的颜色光泽,是否有发暗现象,肠蠕动是否正常。如无异常情况,按腹壁层次关腹。再行直肠黏膜与肛门皮肤“8”字缝合,方法同肛门操作组。(3)兔清醒后一般进食,随意活动。(4)术后按不同时间处死,取肛门直肠标本做肉眼及病理检查。肛门操作组:1周1只,3周3只,1个月2只。静脉结扎组:2周1只,3~4周11只,5~7周2只。

    6  结果

    61  肛门操作组(简称1组)  (1)肉眼观察,1~3周:直肠黏膜充血、水肿明显,颜色鲜红。1个月:直肠黏膜充血、水肿明显减轻,颜色逐渐减退。(2)病理结果,1周:黏膜下血管(以静脉为主)扩张。1个月:黏膜下血管扩张增大、充血,血管内血栓形成。

    62  静脉结扎组(简称2组)  (1)肉眼观察,1~3周:直肠黏膜充血、水肿明显,颜色鲜红。4~7周:直肠黏膜充血、水肿明显减轻,颜色逐渐减退。(2)病理结果,3周:黏膜下血管扩张增大、充血、血管内血栓形成。5周:黏膜下血管扩张。7周:黏膜下血管扩张。

    2组初步制作与观察,1周之内黏膜充血、水肿逐渐加重,肉眼可见外翻肛垫逐渐呈出红色。病理结果:黏膜下血管(以静脉为主)轻度扩张,直肠肛管黏膜慢性炎症,大量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近肛门端有溃疡形成,表面有渗出及出血。

    在3~4周时扩张增大比较明显,痔样改变比较突出,暗红色痔样表现,病理结果:黏膜及黏膜下血管粗及扩张,只有1只兔呈团状痔样改变,伴纤维增生。镜下有少量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充血,炎性肉芽及多发小脓肿形成第1组较第2组团状痔样表现更明显。

    5~7周:肉眼观察直肠黏膜充血、水肿明显减轻,颜色逐渐减退。病理结果:黏膜下血管扩张增大、充血,血管内血栓形成。少量炎细胞浸润,黏膜及黏膜下血管轻度增粗及扩张,痔样病变逐渐消失,未见团状痔样改变。

    第1组与第2组肉眼及镜下无明显区别。

    7  讨论

    经过20只白兔的制作与观察,初步摸索出制作痔模型的两种做法,两种方法均能制作痔样改变的外观形象的痔模型,但保留时间不长,约4周左右,此后逐渐减退。病理观察,在2~4周时黏膜及黏膜下血管增粗及扩张比较明显,有1只兔呈团状痔样改变,伴纤维增生。

    笔者认为人为的外力强行移位、损伤肛垫,并制造外伤,形成慢性感染,以及静脉淤滞,可以形成内痔样改变,但保留时间不能长久。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动物的肛门与人的肛门所处的位置,不同兔的肛门和身体基本平行,不容易淤血。(2)人为强行移位的肛垫与组织逐渐松弛,张力减少,又慢慢恢复原状有关。(3)损伤和感染的肛垫,炎症逐渐消退,组织结构正常修复。(4)血管结构未出现明显病变,且无大量动静脉交通支形成。(5)Trietz肌没有造成严重损伤,仍保持完整的弹性。综合以上几种原因故只能制造出暂时性的痔样改变结构体,不能制造出真正的痔模型。因以上几种原因,制作动物痔模型的尝试虽不完善,但毕竟在个别动物标本上做出了痔样模型,由于不存在原发的病因,且机体本身存在代偿机制,故1个月左右即趋于恢复正常。这说明痔发病原因很多,人类为站立活动,排便异常也比较常见,经常发生腹部用力等情况,都很难在动物身上模拟。更重要的是各种因素经过长期作用,致使肛垫逐渐移位,肛垫组织结构才能发生变化。根据有关资料的观察,并将痔组织做比较全面的病理检查,进一步验证了Thomson的发现,特别是肛垫组织内血管壁发育不良,薄厚不均,纤维不连续,部分呈玻璃样变,平滑肌消失。但肛垫内的血管数量明显增多。厚壁血管较正常肛垫组织多2~3倍,壁层中有多量新生小血管。Trietz肌数量减少,排列松弛、紊乱,有扭曲和断裂,肌弹性纤维有退行性变化[3]。这说明痔是一种慢性病,具有比较漫长的发病过程,在各种原因作用下才能发病,逐步发展成痔病。

【参考文献】
  1 Way LW,Doherth GM.Current Surg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11th ed.NY:Lange,2003,766-768.

2 黄莛庭.痔发病机制引发的思考.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5):1019-1021.

3 王振军,汤秀英,王东,等.内痔病理形态改变特征及其意义.中华外科杂志,2006,44(3):177-180.


作者单位:100034 北京,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作者: 常宝志,黄莚庭,那 加,胡章顺,满 蒙,严仲瑜 2008-6-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