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8年第5卷第2期

外探倒钩术式在肛瘘、肛周脓肿手术中应用的疗效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对外探倒钩术式在肛瘘、肛周脓肿手术中应用的疗效进行临床观察研究。方法我们于2003年2月~2007年4月,对144例肛瘘、肛周脓肿患者按就诊时间(单、双日)随机分为新式疗法组和传统疗法组,新式疗法组手术中采用外探倒钩术式,传统疗法组采用传统外探法,对两组患者术后的治愈例数、复发例数、复发......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对外探倒钩术式在肛瘘、肛周脓肿手术中应用的疗效进行临床观察研究。方法 我们于2003年2月~2007年4月,对144例肛瘘、肛周脓肿患者按就诊时间(单、双日)随机分为新式疗法组和传统疗法组,新式疗法组手术中采用外探倒钩术式,传统疗法组采用传统外探法,对两组患者术后的治愈例数、复发例数、复发率、创面愈合天数、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新式疗法组治愈76例,复发4例,复发率5.0%;传统疗法组治愈54例,复发10例,复发率15.6%,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P>0.01)。愈合天数、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探倒钩术式对于肛瘘、肛周脓肿的治疗,具有明显优势,能准确地探寻到内口,防止内口遗漏,极大地降低了肛瘘、肛周脓肿的复发率,是手术治疗肛瘘、肛周脓肿的好方法。

【关键词】  外探倒钩术式;肛瘘、肛周脓肿;手术;应用


    肛瘘、肛周脓肿是肛肠外科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治疗方法多以手术为主,而手术操作的关键是内口的寻找和处理。正确探明内口,防止假道形成及内口的遗漏决定手术的成败,决定术后能否复发。2003年2月~2007年4月,我们在肛瘘、肛周脓肿手术过程中,采用外探倒钩术式寻找内口,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44例肛瘘患者、肛周脓肿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按就诊时间(单、双日)随机分为两组,新式疗法组80例,其中肛瘘患者56例;男38例,女18例;年龄18~70岁,平均(40±4.5)岁;病程20天~10年,平均(2±0.5)年;高位肛瘘8例,低位肛瘘48例。肛周脓肿患者24例;男17例,女7例;年龄15~65岁,平均(38±5.5)岁;病程3~10天,平均(4±0.5)天;高位肛周脓肿4例,低位肛周脓肿20例。传统疗法组64例,其中肛瘘患者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龄20~67岁,平均(42±5.5)岁;病程25天~12年,平均(2.5±0.5)年;高位肛瘘6例,低位肛瘘34例。肛周脓肿患者24例;男16例,女8例;年龄22~65岁,平均(41±4.5)岁;病程5~12天,平均(5±0.5)天;高位肛周脓肿3例,低位2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分类等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分析,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新式疗法组在手术过程中采用外探倒钩术式,患者取屈膝侧卧位,骶麻或局麻生效后,常规肛门会阴区及直肠内消毒,戴无菌手套,铺无菌洞巾,在肛瘘外口或肛周脓肿波动最明显处作一小切口,用探针自外口沿瘘道走行方向轻柔探入,另一手指在直肠内协助引导寻找内口,探寻到的内口,我们称之为“准内口”,然后将另一探针一端弯成倒钩状,用分叶肛门镜显露直肠齿线区域,遵循所罗门定律及肛瘘肛周脓肿的病因机制,其内口多位于齿线附近肛隐窝处,采用倒钩的手法,在齿线肛隐窝处轻柔地探寻,若探寻到内口,我们称之为“非准内口”。然后将“准内口”与“非准内口”间的组织剪开,将两口合并为一处内口,对于低位肛瘘行切开引流术,将瘘管切开,搔扒和清除腐肉组织,修整创面,确保引流通畅,放置油纱条引流,无菌纱布包扎;对于高位瘘管行挂线+切开引流术,将瘘管低位部分即通过外括约肌皮下层和内括约肌的管道先予以切开,然后对贯穿外括约肌深层和耻骨直肠肌与内口相通的管道高位部分采用挂线方法,先用探针从高位管道至内口穿出,在探针头结扎10号丝线,再用丝线末端结扎一橡皮筋,然后将探针从管道退出,使橡皮筋留在管道内,根据具体情况,用丝线打结拉紧橡皮筋,松紧度适中,搔扒和清除腐肉,修整创面,确保引流通畅,放置油纱条引流,无菌纱布包扎,术后每隔2~3天紧线1次,一般以21天橡皮筋脱落为宜。传统疗法组在手术过程中采用传统外探法寻找内口,麻醉、消毒与新式疗法组相同,在肛瘘外口或肛周脓肿波动最明显处作一小切口,用探针自外口探入,并沿瘘道走行方向轻柔探入,另一手指在直肠内协助引导寻找内口,探寻到的内口,我们作为原发内口,根据瘘管位置高低,我们采取切开引流术或挂线+切开引流术,方式同新式疗法组。两组病例术后常规预防感染,创面定期换药及便后中药熏洗坐浴,治疗措施相同。

    1.3  观测指标及方法  观察随访时间为6个月,将两组患者术后的治愈例数、复发例数、复发率、创面愈合天数及术后并发症作为观测指标,采用χ2检验、u检验比较两组效果。

    2  结果

    两组治愈例数、复发例数、复发率比较结果见表1;两组创面愈合天数比较结果见表2;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结果见表3。表1  两组治愈例数、复发例数、复发率比较注:χ2=4.57,0.05>P>0.01,差异有显著性表2  两组创面愈合天数比较表3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注:χ2=0.21,P>0.05,差异无显著性肛门潮湿患者经中药熏洗,创面愈合后症状消失;肛门部分失禁患者经肛门功能锻炼后恢复;出现肛管变形患者,未影响排便功能。

    3  讨论

    肛瘘、肛周脓肿为肛肠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因多为齿线肛隐窝处肛窦腺感染、化脓蔓延到肛管直肠周围形成的脓肿,称为肛周脓肿;脓肿破溃或未行根治性切开则形成肛瘘。临床主要症状为直肠肛门处疼痛、流脓性分泌物,呈反复发作。对肛瘘、肛周脓肿的治疗方法颇多,而根治性治疗,目前方法仍是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多采用切开引流术或挂线+切开引流术式[1],手术目的是消除原发内口和窦道,避免复发。而手术操作的关键,是术中内口的寻找和处理。能否正确地探寻到内口,防止假道形成及内口遗漏,是手术后能否复发的决定因素。内口探寻处理有误,则易导致术后肛瘘的复发。根据所罗门定律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探寻内口:经肛门中心横轴画一横线,如果肛瘘外口在此线以上,并距肛门不超过3 cm,其内口一般在相对应位置的齿状线上;如超过3 cm,内口常在后方正中6点肛隐窝处;如外口在此线以下,这些瘘多半呈弯形,其内口在肛门后正中齿线处[2]。在手术中,采用探针探取内口[3]。传统外探法即将探针从外口沿瘘道走行方向探入,另一手指在直肠内协助引导探寻,单纯这种方法容易造成假道和“人造内口”,而遗漏真正的内口,造成肛瘘的复发[4]。我们在外探法的基础上,加用倒钩术式,根据所罗门定律及肛瘘肛周脓肿的病因机制,其内口多位于齿线附近肛隐窝处。采用倒钩法,轻柔地在齿状线附近及肛隐窝处探寻,多能找到真正的内口,防止了内口的遗漏,从而避免了术后肛瘘的复发,极大地提高了肛瘘、肛周脓肿的治愈率,并且手术操作不复杂,术后无明显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具有实用性、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国栋,寇玉明.中西医临床肛肠病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9.

2 吴明克.一期根治术配合中药换药治疗肛周脓肿120例疗效观察.中国肛肠病杂志,2007,9(27):27-29.

3 萧青.自制多功能探针在肛瘘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中国肛肠病杂志,2001,5(27):21-25.

4 李春雨.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118例.中国肛肠病杂志,2001,5(27):21-25.


作者单位:261500 山东高密,高密市卫生学校

作者: 孙天成,张志聪,李君森,刘培友 2008-6-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